邓小平时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_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时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_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划时代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贡献论文,理论论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经理论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新贡献。重新回顾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贯彻落实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性转变、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还是社会主义的实践,都无法突破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即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特征。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一设想。他们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统一支配,社会生产、分配、消费也将由计划统一安排。由于他们从未设想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搞市场经济,所以也不可能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全国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商品经济基本上被取消了。然而不久列宁即发现战时共产主义使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因此逐渐纠正错误,重新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并实行了以商品交换为主的新经济政策,但是列宁直至逝世前,也仍未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仍需要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直到1952年,斯大林才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从理论上肯定了社会主义建立后仍然要保留商品生产。但他仍没有从产品经济的框架中彻底摆脱出来。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问题曾进行过认真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他主张在保证国家计划基础上,以市场的形式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建立必要的商品交换关系,认为不仅生活资料是商品,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主张在不冲击国家计划的条件下,建立农副产品和某些消费品的自由市场。从毛泽东上述经济理论上看,他比斯大林前进了一大步,然而他却始终没能超越当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的局限,对市场问题也陷于既限制、取消又强调利用的矛盾境地之中。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认识中,都未能跳出“计划姓社,市场姓资”的传统框框中。

邓小平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杰出继承者和发展者,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否定了传统的只能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彻底冲破了“计划姓社,市场姓资”的传统观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就计划与市场关系作了多次精辟论述。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副总裁吉布尼等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它突破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框子,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绝对对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这一崭新论断。在这以后,邓小平又多次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在计划经济之外还有市场调节,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观点;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统一的;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全社会规模上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而不是去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的观点;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等。

应当指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于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起了巨大的作用。他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两个“不等于”的提出,是邓小平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巨大贡献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展。

第一,它创造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以往革命导师提出过的理论观点的继承、开拓、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数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它从本质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搞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市场作为手段来调节经济,搞活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它从内容上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不但研究社会主义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形式问题,还探讨宏观调控、按劳分配、社会保障、保险制度及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诸方面问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更丰富、更完善,能最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它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这是我国发展经济、促进生产、走向共同富裕、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成功之路。我国过去所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照搬苏联的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尽管毛泽东当时已看出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想尽办法开拓具有我国特色的以农轻重为序的合理产业结构的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但它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总框架,走的仍是产品经济加计划经济,即非商品化、非市场化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不成功的。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于1984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继而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商品经济加市场经济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是使我国走向富裕的正确之路,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三,更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把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经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等不同的结合方式的过程。这些结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保持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从而没有彻底解决僵化体制的根本缺陷。现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此取代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又引起了我国经济体制各个方面内容的重大变化,并把经济体制改革推向一个新阶段。

贯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搞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就是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提高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所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立搞活国有企业绝不等于搞活所有企业的思想。对于那些经营不善、亏损严重、长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难以为继的国有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机制,该破产的破产,该兼并的兼并。同时,大力发挥龙头企业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特别是一些基础性、支柱性的大中型企业的作用,确保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是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目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关键是政企分开。国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改变生产资料的最终归属,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属于国家的生产资料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化配置,以此实现两者结合。

三是对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资产负债过高等问题,要加快解决,同时在人事劳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也要加快改革,以使国有企业改革相互配套、相互促进。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的成功,它向国人及世人证明:“只要中国的旗帜不倒,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必须指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解决,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和实践,一个全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一定会在东方的中国实现。

标签:;  ;  ;  ;  ;  ;  

邓小平时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