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顺县中医院药剂科 416700
【摘 要】目的 调查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药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以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60例,调查分析入选患者的临床用药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50例ADR中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药所致患者260例,占比57.8%;ADR累及皮肤系统占比最多,为58.5%,其次为消化系统、过敏性休克和心血管系统,分别占比为9.6%、7.3%和6.2%;头孢菌素及其他药物引起ADR占比62.3%,青霉素类占比37.7%。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引发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并对患者进行及时检测、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头孢菌素、青霉素、单环内酰胺类等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活性和较低的毒性,同时适应症较广、临床疗效好[1],因此,其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不过,随之而来的是此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不合理用药(ADR),皮疹、过敏性休克、腹泻等成为该类药物使用的普遍性问题[2]。为了进一步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药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指导,本文调查分析了我院近年来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药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集的ADRs报告450份中统计出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药所致患者260例(57.8%),以国家卫生部ADRs监察中心关于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为依据,回顾性调查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用药方法、过敏史、ADR表现以及引起ADR药物种类等。
1.2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录入和分析。
2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 260例患者中,男143例,女117例,年龄2个月-86岁,平均(32.7±21.5)岁,其中≤18岁者41例(15.8%),19-40岁111例(42.7%),41-60岁者57例(21.9%),>60岁51例(19.6%);其中有家族ADR史者7例(2.7%),有药物过敏史者31例(11.9%);发生ADR后用药干预者198例(76.2%);ADR程度分级:重度20例(7.7%)、轻度160例(61.5%)、中度80例(30.8%)。
2.2 给药方法 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233例(89.6%),口服给药发生ADR12例(4.6%),肌肉注射给药后发生ADR10例(3.8%)。
2.3 ADR累及系统及其临床特征 ADR累及皮肤系统占比最多,为58.5%,其次为消化系统、过敏性休克和心血管系统,分别占比为9.6%、7.3%和6.2%,血液系统、肝损害、二重感染、呼吸系统等占比较小,见表1。
2.4 引发ADR药物种类分布 头孢菌素及其他药物引起ADR占比62.3%,青霉素类占比37.7%,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DR患者中,男性占比55%(143/260),女性为45%(117/260),男女占比差别较小,可见,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无密切相关性。从年龄来看,19-40岁之间的青壮年占比最大,为42.7%,这与该年龄段患者应用抗生素药物机会较大、且其身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比较强有一定关系。同时,有研究者认为,老年人更容易发生ADR,不过,老年人一般患的疾病种类较多,药物使用种类也较多,其ADR的临床表现经常被原发疾病所掩盖[3],很难在早期发现ADR。本次研究中,>60岁老年患者仅占比19.6%,与上述研究观点一致。
本次调查分析结果显示,ADR患者的累及身体系统中,以皮肤系统受累最为多见,占比58.5%,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皮疹,这也许与皮肤系统受损害后比较容易发现,而且该系统反应后常常表现为红色丘疹、瘙痒等明显的不适症状有关[4]。过敏性休克也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容易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研究发现,过敏性休克不但与患者体质有紧密关系,而且与使用药物的品种及其生产工艺有一定关系。研究发现,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有不完全的交叉过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对青霉素过敏患者中,有8%-10%的人对头孢也过敏[5]。此外,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消化系统也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较容易引发的主要不良反应.,主要好发于头孢哌酮、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等药物,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资料显示,头孢曲松应用儿童极容易引起其电解质和体液失衡。
本次研究结果还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发生率为62.3%,青霉素类为37.7%。这可能与头孢菌素药物品种较多且本院医生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及剂量大于青霉素类药物有一定关系。本次调查中发现,由于细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新的头孢菌素类包括头孢菌素酶的复合制剂已经广泛被应用于临床中,尤其第3代头孢菌素,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不合理或大量使用均会导致患者体内正常菌群的失调,从而加大引发二重感染的几率[6]。
综上所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引发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并对患者进行及时检测、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 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7-28.
[2]潘建华,韩莹曼,何晶.21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4):152-153.
[3]易爱玲,胡芙蓉,张丽华,等.3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导报,2012,31(5):682-685.
[4]李敏.390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2):169-171.
[5]王科蕊,原永芳.2011年我院32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8):70-72.
[6]王冬晓,蒙光义,罗雪兰,等.1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5,24(6):55-57.
论文作者:庞小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头孢菌素论文; 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头孢论文; 患者论文; 内酰胺论文; 类抗生素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