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理念推广之“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如何解决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办企业为了什么?企业朝哪里走可以生存,且能获得长期生存权?”对于此类问题,任何企业的初创者不可能全无答案。
当初创者或其核心层对企业使命、核心目的,及经营信条等做出了趋同解释后,员工们通过行动诠释这些理念,并且一步步深化它们,使它们成为一种信仰,一种无需强调也可自觉指导员工行为方式的文化,这时,理念的作用构成了我们周遭环境的一部分,我们不会时刻意识到自己在呼吸,但一旦空气有了异味,我们都能及时反应。理念与方向
不同品质的企业理念引导出不同品质的经营结果。19世纪,英国有两家著名的马车公司。一家说“我们是大英帝国第一流的马车服务公司”,另一家说“我们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提供者”。第一家立足于马车服务,便目光短浅地视新生事物———汽车为钢铁怪物,使尽浑身解数想要压制排斥。第二家意识到汽车完全会取代马车成为更便利的交通工具,商机不可弃,他们积极投入汽车行业。100年后,他们的品牌“罗尔斯·罗伊斯”声名赫赫,而第一家马车公司呢?早已被历史风尘湮没最后的足迹。
既然正确的理念可以使企业选择正
确的方向,而错误的理念会把企业导向歧路甚至死亡,那么对企业理念的提出和提炼,就不是心血来潮,或刻意雕章琢句就可以达到目的的,理念的制定就需要格外慎重、切实和眼光长远。
您的理念可行吗?
1立足点错误。很多企业在制定理念时,根本没考虑自己是市场上抢饭吃的企业,倒成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表政治决心或向领导献宠了。动辄“一流”,“最强、最大”,恨不得揽全球人类供其独家消费,有的大打“民族牌”、“地方牌”的噱头。市场是最实际的,它可以允许有创造力的人提前入局,但它绝不会容忍货不对板的角色霸住市场一隅不放。新生的企业往往是在倒下的企业的血泊中崛起的,因为市场竞争的原则不是先来先占,而是强者通吃。
2缺乏可操作性。理念要指导企业的工作,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如Nokia的“科技以人为本”,倡导的就是科技为人做好服务的经营哲学。所以,Nokia推出的每一款新产品,从不追求过分超前技术应用于产品,而仅仅通过外形变化,满足消费者的审美感,或者增多一点功能,让消费者看到他们实实在在每次都在创新,都在踏踏实实为消费者服务。另有索尼公司的“领先战略”和“先发制人”哲学,使企业对科技开发的前期投入很大,不断推出领导消费潮流的产品,赚取“第一笔钱”。而松下公司倡导的是“跟进战略”和“后发制人”哲学,只要出现新产品,它必将迅速跟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同质产品,甚至功能更先进,价格更合理。于是他们大大方方地赚取“第二笔钱”。
相反,中国许多企业理念也挂在墙头,写在纸面上,流淌在口头,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中有多少行为体现了理念,天知道。因为制定理念时,大家都有满腔浪漫主义精神,而解决实际问题,是得看实实在在的工作标准的。“一大二公”的理想很诱人,但造就的是群体懒汉和蔫人;“包产到户”很功利,但人人成了丰收能手。海尔的“OEC管理”虽然是舶来品,但实打实的量化目标对中国企业和员工却有特别的针对性:就是每个人都要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
3无法建立统一评估标准。理念代表着组织的一种整体追求,很多理念制定者,好像就怕别人怪他不上进似的,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要追到手。于是,导向本身就出现了多头导向。举个例,某企业的企业精神是“拼搏、求实、合作、创新”,应用于企业统一追求来看,四个导向都没错。但涉及到指导具体工作时,则冲突肯定会因此产生。因为在同一件事情中,样样原则都适合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譬如某项目组对待开发任务,如按“求实”原则,有多大能力开发适量多的项目,尽量满足现有消费者口味就行,失败的可能肯定会少些;但如按“创新”原则,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不仅开发实用功能,也要开发未来功能,要能引导消费者消费趋向,这样,创新的风险也随之而来。怎么办?
其二,就算我们单以四个导向中的其中一个为指导原则,我们都无法在各职能工作中寻求统一标准以衡量绩效,指导工作。譬如,营销之于“创新”的理解,可能是开辟更多渠道,运用更多市场竞争策略,搜集对手的更多信息,克敌制胜。这种“创新”带有很重挑衅性、攻击性和冒险性。但财务系统对“创新”的理解则有可能与营销不尽相同,甚至相反。它要尽可能让企业的收支两线分配合理,保证富余资金的投向稳健有序,进行资本运营之前要做大量艰苦、细致、审慎的评估和预测工作。这种“创新”有时表现为“稳妥、固守、以静制动”。这样,对待同样的一个导向,但是理解的内涵却有距离,如果硬性套用一个考核评估工作的标准,则企业的内部管理秩序必然引起动乱。
解决
1首先建立统领我们一切工作的价值目标。企业作为组织,其工作价值取向有且只应有唯一的目标。这是制定一切工作考核、评估标准的基础。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源于“企业是个功利性组织”这个认识基础,这里奢谈什么社会责任没有任何意义(没有经济后盾能做慈善家吗?)。一般地,企业存在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对市场的贡献(份额、利润、贡献率即增长率和替代率等)。作为工作目标,我们必须思考:手头上的工作,与形成“市场贡献”有多大关联?
我们把企业A与市场B之间,浓缩为四个环节,即C1(技术)、C2(生产)、C3(配送)、C4(销售)。其中C1、C2靠近企业A,C3、C4靠近市场B,这四个环节各自与A和B的距离,分别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契合度或贡献率。其中,对市场贡献率最大的是利润、份额和增长率等指标;对企业贡献率影响最大的则是成长指标,即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多强。这个核心竞争力可以是产品技术,也可以是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等。
一般地,C1对企业的贡献率肯定最高,因为掌握核心技术无疑掌握了企业发展命脉,如微软的Window源代码,直接保证了微软帝国的形成;而C4对市场的贡献率最高,因为它直接满足顾客需要,并取得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利润或市场份额,使企业可以投入到更多资源满足市场和顾客需要。这里要注意的是:“贡献”与“贡献率”不是一回事。如C4,它对企业的贡献率最低。但它通过实现对市场的最高贡献率而对企业作最大贡献。这不矛盾。现在我们看看,单个标准的激励能否使大家受到鼓舞。例,C1设置重奖,在技术上加大开发力度,成果累累,但与此同时,C2、C3、C4会买帐吗?显然不能。
那么,对各个环节的考核有统一的、通用的标准吗?当然有。
首先,我们假定以“利润”作为通用考核指标。企业要求取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无非两条:一、成本最优化而非最小化。二、市场细分化而非统一化。从C1~C4,都有一个成本最优化的问题,实现市场细分化则需要C4和C1的紧密配合。以贡献率作为考核标准呢,也可行。前提是象美国朗讯公司一样把客户位置前移,以下工序为客户。譬如,C1把C2当作客户,距离拉近,贡献率增大。但中国企业目前普遍感到量化工作标准太难。
当然,也可以考虑以份额为考评标准。先圈地,后赚钱。所谓“份额”,企业必须首先做出解释,是对所有进入市场产品而言,还是适应市场的产品而言。此后,营销系统、技术系统分别做出关于产品成熟度、技术发展状况的相应解释。实践证明,这也是可以操作的。
2工作的价值取向结合理念推广,则理念的指导原则更容易被融入工作,作用也自然得到体现。最怕的就是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工作价值取向不一,譬如,思想上的利润最大化,应该走专业化道路,集中优势资源,夺取行业最强,取得制定游戏规则的地位。但行动上却追求份额最大化,走多元化道路,萝卜青菜,一个都不能少,四面应敌,疲于应付,最终处处讨好。在很多企业,“全员营销”的概念是经常提的,但非营销部门怎么遵循,怎么执行,与营销系统怎么沟通,怎么配合作战,从来缺乏分解,甚至连必要解释倡导都没有。
3制定“分解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一种理念导向下的“职能分解方案”非常必要。理念不能悬空,不能闲置,如果不能得到行动的检验和充实,还不如不要理念。理念悬空或闲置的原因可能有两条:一,它没有分解操作方案。二,它根本无法找出分解方案。如果分解方案做不出来,理念的认同度不可能提高,文本上的东西不可能自觉融入员工的工作行为中。各职能单位在缺乏组织和引导的情况下,肯定更愿意按思维惯性和经验去做事,而对新理念倡导下的方向缺乏行动上的热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不能半途而废,通过外请专业人士培训“内部教官”或内部战略部门集中攻关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我们相应的“分解操作方案”,因为这些方案主要来自于各
职能部门,自主目标的设定,将有助于提高他们投入行动的积极性。
4通过“攻击理念”活动,以及时修缮理念。真理是有时限性的,信任真理,但不可以迷信。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人员素质的提高,有些企业理念应该适时调校。以发动员工同时开启原则性思维(whatshouldtobe)和技术性思维(howtodoorchange),翻检一下我们工作中的大量不符合理念精神的行为,并提出针对性改变手段和因应方法。我们光是知道什么不对还远远不行,怎么改变怎么修正才是重要的。
5加大激励、考核力度。有了“分解方案”,实际上就是将理念制度化了。“分解方案”好比一个平台。每个平台都统一朝向“市场贡献”的组织目标,而各个平台的操作效果好坏,一靠激励机制,二靠制约机制,一正一反,切不可因人事变迁而废制度。这一点,也是我们的理念最终可否得到工作绩效的印证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