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及学习责任心论文_李楠

选择性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及学习责任心论文_李楠

〔摘 要〕 新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并实施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中职教育“选择性”课程体系,来全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将是一场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内在需求、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课程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成为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增强学生在选择性学习过程中的选择能力及学习责任心,恰恰是提高选择性学习的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中职课改 选择性学习 学习责任心 选择能力

1 选择性学习相关理论

1.1 选择性学习概述。选择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智能优势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作业和考试内容等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要求学生在选择中学习,在学习中选择,在选择中求发展,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兴奋与喜悦,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1]。具体来讲,选择性学习包括:选择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选择教师,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特长与自身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师,这样师生双方在学习中会更容易沟通,便于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应是多元化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选择合作伙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最愿意交流的伙伴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学生之间的学习氛围会更和谐,学习交流也更顺畅。

1.2 选择能力及学习责任心概述。选择是一种能力[5],并且选择作为一种能力还包含了更多的能力细分,如:搜集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出预测的能力、估并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资源内执行的能力等等。学生在选择性学习中需要完成各种问题的自主选择,大至专业方向、课程等,小至某个学习活动的学习伙伴,他们是否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这是其选择能力的直接体现,会对其学习效果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习责任心是对学习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敬业精神,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2]。一个具有高度的学习责任心的学生,其对学习的主动性、刻苦程度就会相应提高,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也会非常强烈,这样学习的有效性便会大大提升。

2 提高学生选择能力及学习责任心的措施

“选择性”学习将是扭转目前职业教育中学生被动、消极学习现状的有效学习模式,通过提供多样的选择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激发兴趣。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并不具备相应的选择能力及学习责任心,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在中职一线教学的体会,从让学生“想选”、“可选”到“会选”几方面来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2.1 强化意识,让学生“想选”。学生在习惯了被动的学习之后没有自主选择学习的习惯,因此,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在学习之前进行“主动选择”的意识,只有学生自身真正主动“想选”,才能对其选择的结果富有责任心。而没有相应的情境,便很难强化这种意识[3],为此,教师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意的创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情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化的需求,包括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伙伴等的选择,让学生在不断重复的选择中养成选择的习惯,使其发现通过选择“学习”变成可能,并一次次体会到从学习中收获成就感的喜悦,由此来激发学生的选择意识,使其选择心理逐渐成熟,使得“想选”还原为他们的内在需求,并自然地对其主动选择的结果进行关注,提升他们的责任心。

2.2 深化改革,让学生“可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学生将选择作为学习的前提后,即他们从内心“想选”后,选择是否真正实现自主可选,是否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还是只是流于形式,这是提升学生选择能力,激发学生是否对其选择结果“负责”的关键,否则学生只会在一次次的“形式”之后回归被动的原型,继续丧失对选择结果的责任心,为此,要深化现有教学体制的改革,让学生“可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 改革课程体系,丰富备选资源。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其中选修课应尽量丰富倾向于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这样更能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必修课也应加入可选的行列,增加考虑学生差异化的课程选择,使其能根据自身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自主地选择相应的教师、学习方法及学习伙伴等,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加学生们对自主选择结果的责任心。

2.2.2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还“权”于学生。在选择性学习模式下,不少教师会因学生缺乏判断能力或本着为学生长远利益考虑、提高选择的有效性等原因,无意识地继续挟持学生的选择权,充当了真正使用选择权的人,这样又会使选择流于形式,使学生对“选择”充满无力感,不仅妨碍其选择能力的培养,还会使其对“选择”的结果丧失责任心,成为冷漠的旁观者,从而反而降低选择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从主导者向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自主权回归学生,提高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机会,使师生关系成为双向选择的平等的合作关系,如此才能使学生在真正的选择性学习中对自主选择的结果产生责任心。

2.2.3 改革评价机制,落实“选择”的意义。传统评价机制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学生常因无差异化的评价机制对结果产生挫败感,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是对学生多方面展开评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及责任感等方面[4],从中发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结果应倾向于突出被评价对象的特长,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明确发展方向,如此才能引起学生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进行最大程度的关注,提升他们的责任心。

2.2.4 改革选课机制,使选择“动态化”。选择动态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及学习目标及时做出动态调整,把控学习过程,使其能更自主地、灵活地控制学习结果,强化其学习责任心。浙江省新课改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要“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使学生能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2.3 加强引导,让学生“会选”。学生由于缺乏阅历,往往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及个人发展缺乏认识,常常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随意性比较大,不合理的选择导致的困难会让学生再次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挫伤他们的学习责任心。因此,教师应耐心地在专业及心理等各方面给予指导,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使其由感性选择逐步上升到理性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浙江省本轮课改中所提倡的“导师制”将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且已有不少中职学校在逐步推行,如有些学校提出的“双导师制”,即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对学生进行共同的指导,使其在专业方面及心理方面得到更为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选择。

3 结语

选择性学习是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是学生通过选择性学习体会到学习是有兴趣、有能力、有目标的自我行为,而增强学生在选择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责任心,是提高选择性学习的有效性的关键问题,相信也会成为提倡选择性学习的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郝保文.选择性学习——一种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实际和提高质量的策略[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4)

2 朱志平.选择性注意的因素——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行成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 耿娜.关于选择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09(4)

4 朱志平.提倡选择性学习:新课程的一大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

5 马兴华.博文——选择是能力[J],2013(10)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论文作者:李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选择性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及学习责任心论文_李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