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不同年龄层养老意愿现况及变化趋势论文

成都市不同年龄层养老意愿现况及变化趋势

蒲虹杉 李思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 目的 调查成都市不同年龄层的养老意愿,分析养老意愿变化趋势。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4月在成都8个小区内对25岁及以上的人群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养老负担、家庭养老资源、养老意愿等内容,了解成都市区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养老意愿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结果共有874人接受调查,男441名,女425名;按年龄将调查对象分为青年人群(25~44岁)、中年人群(>44~59岁)、老年人群(>59岁)。养老意愿上,青年人群自我养老131名(51.8%)、家庭养老74名(29.2%)、社区养老23名(9.1%)、机构养老25名(9.9%);中年人群自我养老 87名(34.9%)、家庭养老 110名(44.2%)、社区养老22名(8.8%)、机构养老 30名(12.0%);老年人群自我养老130名(36.6%)、家庭养老176名(49.6%)、社区养老22名(6.2%)、机构养老27名(7.6%),不同人群在养老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家庭养老在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中逐渐下降,而自我养老上升且比例不低。不同年龄层中,很少比例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对养老服务的了解和知晓度普遍较低。

[关键词] 养老意愿;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万,占9.71%[1],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7%。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局势。成都地处中国西南部,在经济水平、养老观念、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和东中部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关于成都市养老意愿的资料较少,不同年龄层的养老意愿现况比较更少。本研究抽样调查了成都市区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养老意愿,分析人们养老意愿的趋势变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 n1=Z2·P(1-P)/e2计算样本量,已有的资料显示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在5.09%~41.7%,P按平均比例20%计算[3],α取0.05,Z为1.96,允许误差e在0.05以内,可算的n1为246。由于成都老年人口基数大,n2≈n1。正式调查前的30份预调查问卷,问卷完成率(r)为 96.6%,n=n2/r,n 为 255,即需调查的老年人群的样本量为255名。

在断裂试样上取断口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口呈典型的笔尖状断口,断裂源位于中心位置,试样表面没有明显的外观缺陷,形貌如图2所示。用线切割方式在断口处沿试样中心纵向制取金相试样,显微观察试样断口尖端存在沿轴线断续分布“V”形裂纹,裂纹形貌如图3所示。裂纹附近发现有硫化物类夹杂物存在,级别为1级,显微形貌如图4所示。使用4%(体积分数)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V”形裂纹处存在网状渗碳体组织,形貌如图5所示。低倍下观察在试样中心有一条明显的偏析带,形貌如图6所示。

本研究拟对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养老意愿进行评估。由于暂无非老年人群的养老意愿数据,故参考老年人群样本量,青年人群(25~44岁)和中年人群(>44~59岁)均选取255名,总样本量为765名。

本研究选择25岁及以上者作为调查对象,分为25~44 岁、>44~59 岁、>59 岁老中青三代,包括了家庭养老方式中的供养方和被供养方。本调查中,供养方和被供养方并非配对调查,但可作为参照比较群体。

1.2 调查工具及内容

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有874人接受调查,青年人群259名(男124名,女135名),中年人群253名(男128名,女125名),老年人群362名(男189名,女173名)。其中男441名,女433名,不同年龄层的男女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人群的子女数目为0个的有 91名(35.2%),1个的有 128名(49.4%),2个的有38名(14.7%),3个及以上的有 2名(0.8%);中年人群子女数目为0个的有2名 (0.8%),1个的有157名(62.1%),2个的有 85名(33.6%),3个及以上的有9名(3.6%);老年人群子女数目为0个的有7名(1.9%),1个的有 102名(28.2%),2个的有 105名(29.0%),3个及以上的有148名(40.9%)。不同年龄层的子女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2名(51.0%)青年,173名(68.4%)中年,235名(64.9%)老年人愿意同子女居住,不同年龄层愿意同子女居住的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年龄层对养老服务的知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费用的情况下,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对社区日托、社区居家、普通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模式的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9.4%的青年人群,27.2%的中年人群,22.5%的老年人群接受社区日托养老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0%的青年人群,49.4%的中年人群,38.3%的老年人群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2.8%的青年人群,31.5%的中年人群,19.7%的老年人群接受普通机构养老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3.1%的青年人群,47.8%的中年人群,33.7%的老年人群愿意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社区居家模式的接受度高于社区日托,对医养结合模式的接受度高于普通养老机构。见表2。

在养老意愿上,不同年龄层的养老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在本研究中,49.6%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在中年人群下降至44.2%,在青年人群中进一步下降至29.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家庭养老模式在老中青三代中呈逐渐下降趋势。另有不少研究有类似发现,刘萌等[16]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的主流养老意愿是与子女同住、不雇人照料,孙梦[17]发现东北三省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意愿较低,李敏[4]在北京社区发现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在 60岁以下为 58.1%,60~69岁为60.7%,>69~79岁为 69.5%,>79岁为 89.5%,即年龄越大,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越高。

艺术作品往往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理,具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也会为语文教学的开展增加美学特质,从而带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具有艺术性的提问会增加语文课堂的美感,不仅为提问内容增加了科学性,同时也加强了问题之间的逻辑性,让学生了解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提问语言不仅具有上述的内在美,还具有以表达方式为主的外在美。语言使用上的简洁精练以及语句上的抑扬顿挫,无不为语言的使用增加了多样性的技巧,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科中的张弛有度与自然韵律。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文献回顾以及课题成员共同讨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行信度及效度分析,α信度系数0.812,KMO值0.795。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养老负担、家庭养老资源、养老意愿等;对>59岁的老年人群,还包括养老现况、医疗评估、老年综合评估等内容。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逐年分析很容易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反映长期发展趋势,因此,学者们将更多精力放在平均分析上[12,40]。鉴于此,在图2逐年分析的基础上,表3描述了中国建筑业平均科技进步贡献率。此外,中国科技部也使用索洛余值法以5 a为周期滚动测算我国全行业的平均科技进步贡献率,所以,为了与全行业对比,表3将全行业平均科技进步贡献率数据一并列入。事实上,这种与全行业对比分析在先前的相关研究中已经被广泛应用[41-42]。因此,与全行业一致,表3建筑业平均SRR的测算也以5 a为周期滚动测算。

2.2 养老意愿

为简化计算,引入桩端土塞效应系数表征闭塞程度对桩端阻力的影响,针对开口钢管桩桩端持力层为标贯击数N>50击的密实砂层,日本钢管桩协会试验表明(如图2所示),桩端土塞效应系数与桩端进入持力层相对深度有关。从图2可以看出,对于同一根钢管桩,当桩端进入持力层相对深度≤5时,土塞效应系数与有近似成线性增长关系,当>5时,趋于常量。

养老意愿上,家庭养老360名(42.0%),机构养老82名(9.6%)[包括普通机构养老24名(2.8%)和医养结合 58 名(6.8%)],自我养老 348 名(40.6%),社区养老67名(7.8%)[包括社区日托5名(0.6%)和社区居家62名(7.2%)]。养老意愿结果见表1,不同年龄层养老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层的家庭养老意愿项、机构养老意愿项及社区养老意愿项单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年龄层的养老意愿[名(%)]

2.3 对养老服务的知晓度和接受度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认识,从多个角度深化了对该说的理解,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提出过程语焉不详,缺乏深入的阐述。第二,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依据虽然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却缺乏不同视角下的比较。第三,关于“南海核心利益说”与南海局势二者关系的研究宏观著述较多,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微观著述较为缺乏。第四,对“南海核心利益说”思考的研究比较缺乏,造成现有成果视角过于单一。本文旨在上述4个方面有所突破,既推进研究的深入,也为中国接下来的南海维权思考提供一些依据。

3 讨论

3.1 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模式,在老中青三代中逐渐下降

本调查为现场问卷调查。正式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之后完成预调查,预调查问卷数为30份。根据预调查结果调整得到最终调查问卷,在成都市不同社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表2 不同年龄层对养老服务的了解程度和接受度[名(%)]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层的子女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的家庭养老资源明显丰富于中年人群,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5-6]。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照顾者主要由家庭中的的女性承担,我国女性的高从业率使得家庭养老资源进一步下降。我国老龄化进程迅猛进展,加上家庭养老资源的萎缩,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发不能满足需求。尽管如此,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但在目前甚至将来仍是主流的养老模式之一,这与其他研究结论相似[4,7]。这与传统的“养儿防老”,以及老人与后代居住享“天伦之乐”相关。

3.2 自我养老意愿在老中青三代中逐渐上升,且所占比例不低

本研究发现,有不小比例的养老意愿为自我养老(51.8%青年人群、34.9%中年人群、36.6%老年人群),与其年龄、居住地、对养老服务的了解程度、文化程度、子女数目、收入、性格、功能状态等有关[4,8-9,18],尤其是失能程度和支付能力[19]。高晓路等[15]研究发现北京市居民在健康状态下约80%选择独自生活。另有研究也表示,未来的养老意愿中不依靠子女赡养的居民占明显多数[10]。不管是从家庭负担还是社会负担来看,自我养老比例都是越高越好,老人自我养老的时间越长越好。高比例的自我养老,其潜在的诉求是维持功能,希望年老时能独立生活、自我照顾。在医疗方面,应当尽量维持老年人群的健康情况,尤其是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工具性生活能力,这是社区医生和老年科医生的努力方向之一。其次,针对轻中度失能、部分依赖的老年人,自我养老和养老服务并不冲突,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两者之间可以有机结合。失能是个渐进性的过程,可以根据老人失能的具体情况提供定制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普及化、规范化,根据老年人群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支持。

3.3 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意愿在老年人群中低于中青年人群

在机构养老上,南通市29.7%[3]、淮安市29%[11]、苏州市24.6%[12]、上海市41.7%[13]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机构非首选养老意愿可能是受陈旧理念影响,也可能是因为其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研究发现,入住济南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其满意度并不高,总体满意度指数为2.94分(从“不满意”到“满意”依次为1~5分)[2],北京市的养老机构也存在床位总量不足、床位利用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及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20]。而在本研究中,只有7.6%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为机构养老,低于其他研究[3,11-13]。曹子建等[14]研究发现成都市62%的老年人表示“只要我能动,肯定不会去养老院的”,也提示了成都老年人高度排斥机构养老,表示成都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的接受度不高,与本研究一致。本研究中,青中年人群的养老意愿为机构养老明显高于老年人群,但仍低于其他研究[3,11-13]。这提示成都地区对机构养老的认知和观念较为陈旧,接受度不高,老年人群尤甚。造成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地域差异,另一原因可能是失能的、重度依赖的老人无法参与现场调查而造成的偏倚。

在本研究中,养老意愿为社区养老者有7.8%,稍低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是近些年发展出来的养老模式,存在多种问题,比如养老保障水平低、事业资金缺口大、养老筹资渠道窄、服务实施存在难度、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养老专业人才匮乏、志愿队伍力量单薄等[24-25]。尽管如此,社区养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均偏低,但优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22],老年人也希望政府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支持力度[21]。影响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因素有健康状况、年龄、患慢性病的种数、子女数量等[23]

3.4 养老服务的普及率低;对养老服务的接受度和首选率均低于其他区域

本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养老服务的了解甚少,9.2%青年、7.0%中年、2.3%老年人了解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在成都人群的普及率非常低,大多数人并不清楚现下有哪些养老服务、养老模式。也侧面反映出成都的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本研究中,对社区日托、社区居家、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四种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分别为25.9%、44.7%、24.0%、40.5%,但首选社区日托、社区居家、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者只有0.6%、7.2%、2.8%、6.8%。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上,远低于南通市65%老年人基本接受或完全接受机构养老[3]。这提示社会化养老模式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群对其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群对其首选度。

总的说来,家庭养老在老中青三代中逐渐下降,而自我养老明显上升且比例不低。机构养老意愿明显低于其他研究[3,11-13],其中老年人群比青中年人群更少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对养老服务的了解和知晓度普遍很低。在不考虑费用情况下,不论是对普通养老机构还是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接受度上,中年最高,青年次之,老年最低;尽管对养老服务的接受度增加,但养老意愿为机构养老的比例仍旧不高。成都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尤其是对机构养老的选择度和接受度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可以推论出未来养老趋势的变化:家庭养老模式比例逐渐下降,自我养老需求增加;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成都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都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成都市统计局.2011-05-13.http://www.cdstats.chengdu.gov.cn/htm/detail_26490.html

[2]郑生钦,司红运,李亚男.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6,4(9):57-67.

[3]宋红玲,陈志菊,顾桐语,等.南通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6):2224-2226.

[4]李敏.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4(1):46-50.

[5]苏丽惠,董沛,李翠.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0,31(5):633-634.

[6]胡明玉.养老模式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报,2013,14(1):53-56.

[7]汪凤兰,王玉静,张小丽,等.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5983-5984.

[8]张争艳,王化波.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2016,38(1):88-94.

[9]王学义,张冲.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四川省绵阳市、德阳市的调研数据[J].农村经济,2013(3):75-78.

[10]吴翠萍.影响城市居民未来养老意愿的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296-2297.

[11]赵海林.淮安市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实证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2):9-12.

[12]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16(2):67-75.

[13]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16-2818.

[14]曹子建,胡晓萍,肖化戎,等.成都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和社会支持网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院报,2009,25(12):20-24.

[15]高晓路,颜秉秋,季珏.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J].城市地理研究,2012,31(10):1274-1281.

[16]刘萌,马伟,伊向仁,等.济南市城市社区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0):1301-1308.

[17]孙梦.东北三省老年人养老意愿调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7.

[18]张争艳,王化波.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6,38(1):88-94.

[19]高君,苏群.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偏好调查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107-117.

[20]宋慧辉,郭岩.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6,4(6):29-36.

[21]王霜.河南省许昌市280例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2]杨士来,杨贵芳,肖惠敏.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8):4598-4600.

[23]郭延通,郝勇.失能与非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比较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6(4):25-33.

[24]黎明辉.韶关城市社区养老运行困境及其化解策略[J].劳动保障世界,2018(21):24-26.

[25]杨郗,陈利云,蒲晶晶,等.上海市某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服务提供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18,21(4):323-328.

Status and trend of the desirable caring patterns for elderly of different generation in Chengdu City

PU Hongshan LISiyuan
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Elderly Care and Health,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Chengdu City and analyze the trend of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Methods From November 2016 to April 2017,an on-the-spot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5-year-olds and above in 8 districts in Chengdu City.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general information,pension burden,family pension resources,the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etc,which was used to know the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analyze the trend of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Results Eight hundred and seventy-four people were surveyed,441 males and 425 females;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youth(25-44 years old),middle-aged(>44-59 years old),and elderly(>59 years old)by age.The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 was,youth:131 cases(51.8%)self care,74 cases(29.2%)home care,23 cases(9.1%)community care,25 cases(9.9%)institutional care;middle-aged:87 cases(34.9%)self care,110 cases(44.2%)home care,22 cases(8.8%)community care,30 cases(12.0%)institutional care;elderly:130 cases(36.6%)self care,176 cases(49.6%)home care,22 cases(6.2%)community care,27 cases(7.6%)institutional care,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choice of old-age support(P<0.05).Conclusion Home care have gradually declined among the elderly,middle-aged and youth,while self care has risen and the proportion is not low.In different age groups,few people choose institutional care and community care.The awareness of old-age services is generally low.

[Key words] Desirable caring patterns;Home care;Community care;Institutional care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3(c)-0068-04

[基金项目] 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项目(YLZBS1507)。

[作者简介] 蒲虹杉(1987.9-),女,博士;研究方向:老年营养不良、缓和医疗。

(收稿日期: 2018-07-12 本文编辑:张瑜杰)

标签:;  ;  ;  ;  ;  

成都市不同年龄层养老意愿现况及变化趋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