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之见解论文_杨晶

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之见解论文_杨晶

杨 晶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回族小学 138000

当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笔者谈谈肤浅看法。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不但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

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使学生逐步达到因趣生疑,因疑发问,因问求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你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种紧张、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变“请你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乐于说”。

2.育苗修枝,循循善诱

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上,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气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一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再想一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辐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嘲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愉悦的教学氛围。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问”的问题,只是给予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逐渐使学生养成遇见“问题”时,自觉地动手画一画、摆一摆、剪一剪、拼—拼,或是将图形旋转、平移……从中不断地探求知识,寻找和发现规律,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

其次,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实现加快学生的思维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发现问题的实质,产生“新”、“奇”甚至“怪”的思路。

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个三角形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将这个三角形放在由一些边上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格子图上,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还有的同学想出,要将三角形剪开,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算出面积。总之,学生们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学校铅球场地是—个三角形,你还能用上述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开始教室里—片寂静,接着有学生提出:“如果能向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那样,推出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好了。”—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乐此不疲,有的学生拿出三角板、剪刀、纸张等工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在纸上勾勾、画画,紧张地思考着,创新意识驱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创造,最终学生们各抒己见,发掘了“新”、“奇”、“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论文作者:杨晶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  ;  ;  ;  ;  ;  ;  ;  

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之见解论文_杨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