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使学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努力论文,基地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责无旁贷地要担此重任。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想法。
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又是行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因此,加强学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对教育事业,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看加强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靠一代人两代人的努力是不行的,需要几代、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实现。如果其中一代人身上出了毛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半途而废。如何使我们一代又一代,代代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首先历史地落在学校。这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它的“产品”素质如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中小学和幼儿园,一个人如果从3岁进园到初中毕业十六七岁, 到高中毕业十八九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就是说一个孩子成人前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的。这个时期不仅是学生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和行为、品德的养成时期。学校能否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直接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否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大问题。学校肩负的这种特殊历史使命是别的任何单位和部门无法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弱,“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其次,从国际形势的大局看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资本主义腐朽东西”的主攻点是青少年。对此,我们必须有高度清醒的认识,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道德、信念,是提高学生抵御西方“腐朽东西”的免疫力,解决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反腐防变的历史性课题。
第三,从学生的实际看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这些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从培养“四有”新人的高度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在青少年身上确实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思想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经不起挫折和压力。有的同学,一次考试不好,不是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努力赶上,而是悲观,彷徨,垂头丧气,甚至有的自杀;二是行为放荡,我行我素,一切以我为中心;三是道德扭曲。有的学生不尊敬父母,不尊敬师长,不团结同学,自私自利,不守公德,等等。这些现象虽反映在个别学生身上,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今天的中小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思想道德面貌是否端正,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学校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使年轻一代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大建设的力度,常抓不懈,才能收到实效。结合中小学实际,当前要突出抓好三大工程。
1、榜样工程。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其素质的高低, 对能否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至关重要。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优良的风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各方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教师的头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克服学校教育中智育一手硬,德育和体育两手软的问题,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三是加强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四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2、奠基工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教育的基础。 学生能否在中小学阶段夯实坚实的基础,对于今后安身立命,成就事业影响极大。因此,学校要扎扎实实地夯实学生各方面的基础。一是理想基础。中小学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旋律,使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要充分运用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运用重大节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活动,运用升国旗、唱国歌等丰富多采的教育形式,使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祖国富强和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二是道德基础。进一步加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尊长爱幼、爱党爱国的好品质。加强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学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的“三好”活动,使学生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义务自己尽的好习惯。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三是知识基础。要全面落实新的课程计划,坚决禁止考什么,教什么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四是纪律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使中小学生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树立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识,用纪律约束自己,克服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倾向,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行。
3、形象工程。如果说企业的形象就是效益的话, 那么学校的形象就是教育质量,只有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才能达到最佳育人效果。一是加强学校一体化进程,创设“五无”校园,建设花园式学校。二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执行“五不准”的纪律,禁止学校乱收费。三是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改善基础设施,服务学生,教育学生。
把学校建设成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始终不渝地坚持抓好各方面工作的落实。一是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组织,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三是从严治党,搞好党风,发挥领导干部和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