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方位打造“冰雪名片”
文 本刊记者 刘墨非
1月14日下午举行的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将主题聚焦“冬奥”,政协委员们围绕“助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动本市冰雪运动发展”争相发表意见。北京冬奥会筹办的“行动路线图”得以呈现。
选择加大投入自产自销的人员较少,使肉猪消费缺口较大,无法保障地区的肉猪需求。如犍为县每年需要从外地调入10万头苗猪和30万头肉猪。目前全市范围内坚持自繁自养且出栏在5 000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2家,这2家养殖户选择自产自销的模式,减少了疫病传入的几率。相比集约化养猪场外地采购苗猪,爆发疫情,使养殖场经济受损的现象,自产自销的养殖效果更佳。
随着冬奥进入“北京时间”,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现状如何,本市冰雪运动发展情况怎样,有哪些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成为此次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名副其实的关注焦点。委员们争相为北京全方位打造“冰雪名片”献计献策。
执行机构应采用弹簧薄膜执行机构或免维护气缸活塞执行机构,若选用气动薄膜时体积过大则应选气缸式执行机构。在失去仪表气源或仪表信号时,弹簧安全自动复位,控制阀必须回到工艺安全位置。气源设计压力为0.6 MPa,但要求当执行机构使用在0.4 MPa气源压力下、阀门承受最高压差或关闭时单向压差等于最大工作压力的120%时,阀门仍然能够保持动作自如、灵活可靠。所有阀门的执行机构要计算推力,以确保在最大压降下阀门能可靠开启和关闭。同时控制阀最好配备一个可调整的机械限位装置,当输出控制信号为零时,可调整阀芯离开阀座至少 5%,防止因背压过高,阀门无法打开的现象。
冬奥场馆建设有序进行
冬奥会“北京周期”已正式开启。冬奥会场馆已由“规划建设”阶段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市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部常务副部长刘玉民在会上表示,冬奥会的场馆建设是保证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硬件保障。目前冬奥场馆的建设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预计2019年底到2020年中将陆续建成。其中,北京赛区的国家速滑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等主要场馆将于2020年6月前完成。
场馆建设中,“水立方”变“冰立方”的改造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刘玉民表示,从“水立方”向“冰立方”的转变此前国际上没有类似案例,且“冰立方”将承接的冰壶项目对冰的质量要求更高。他透露,在具体改造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先将凹下去的游泳池用架子搭建起来,与地面持平,然后在上面铺设保温和制冰等设施。值得注意的是,架子可以随时拆除、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水立方’和‘冰立方’可互相转化。”按计划,“冰立方”的改造将在2020年7月前完成。
百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
精准普及冰雪运动已成模式。李杨薇说,中心城区离滑雪场地远,主要开展冰上活动。大兴、顺义、延庆等则注重雪上项目的体验,鼓励学校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让学生上冰上雪。“冰雪运动进校园,还以优势项目带动了劣势项目。”李杨薇说,“北京经验”“北京模式”可进行更多推广。
冰雪人才既包括参赛方面的人才,如运动员、裁判员,也包括办赛方面的人才,还有科技文化方面的保障人才和社会推广人才。“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冰雪人才储备有了很大的提高。”曹卫东说,这四类人才培养渠道完全不一样,其中参赛人才和办赛人才,采取了超常规的手段,比如跨界跨项的培训,冰球运动员就有400人在不同运动队进行训练,从而弥补了人才的不足。
本市竞技冰雪水平也持续提高。孙学才说,北京在原来只有一支专业队的同时,组建了16支北京冰雪专业队伍,包括俱乐部在内,共成立了各类冰雪专业队伍28支。目前北京有77人入选国家队或国家集训队,主要集中在花样滑冰、钢架雪车、雪橇、雪车和速度滑冰上。
为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充分体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参照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标准》《专业标准》《行动计划》等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从职业师资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需要出发,研究和制定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方案。
孙学才表示,近年来北京广泛开展冰雪运动,设立了冬奥知识、冰雪运动知识大讲堂,走进企业、社区、校园传播冰雪运动知识。2014年以来举办了四届“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2017年至2018年的雪季,本市举办了市区级活动336项,吸引了502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
冰雪设施也有提升与改善,孙学才透露,目前全市有室内滑冰场37处,41个冰面,室外53座滑冰场地、20家雪场,这些冰雪设施的建设,为冰雪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奠定了场地基础。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冰雪产业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孙学才介绍说,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冬运博览会,制定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支持延庆区打造国际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区,促进了冰雪产业发展。
他特别提到,最突出的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联赛,在去年的联赛中,29个俱乐部、162支队伍、255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还成立了4支青少年冰球队,1支滑雪队伍,107支区级冰雪运动队,注册运动员达4554名,为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冰雪运动的“北京模式”
“成绩斐然!”市政协委员、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李杨薇用四个字来形容冰雪进校园的成果。
过去的一年,李杨薇采访了很多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各方面的参与人士,她欣喜地看到,两年多时间中,北京已探索出了少冰少雪、突破季节性限制的冰雪运动解决方案。比如前门小学引进滑雪模拟机,帮助学生体验滑雪乐趣,旱地滑冰、冰球、冰壶等项目也在中小学广泛开展。
1月14日下午举行的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也将主题聚焦“冬奥”,政协委员们围绕“助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动本市冰雪运动发展”争相发表意见。北京冬奥会筹办的“行动路线图”得以呈现。
健康旅游配套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娱乐和物流等第三产业,随着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与健康旅游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正在完善。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和医疗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旅游与健康领域的信息壁垒尚未打破,信息化的促进作用还未有效发挥。立体化旅游交通格局正在形成,集散中心、景观公路、休闲绿道等多点开花,旅游与交通正面临着共同转型升级,以为健康旅游带来更多的交通便利。
市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干部李妮娜则建议,北京市民可以利用下班时间、周末时间,到周围冰场进行培训,这需要更多的免费场地,但也有助于让市民更多了解冰雪运动。她认为,还可发动离退休人员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通过社区宣传等形式,让他们了解冬奥历史,并推出冰上、雪上活动,比如冰壶运动是老少皆宜的运动,进行改良后,可以向老年人群推广。
同时,高校近年来加大了冰雪人才的培养力度,设立了相关人才培养专业,研究机构也进行立项研究,助力了人才培养。但他认为,科技文化保障人才和冰雪推广人才目前还是短板,因此在此次政协会议的提案中,他提及了相关问题:冰雪人才培养应该向纵深推广。曹卫东说:“中小学校懂冰雪运动的老师还是少,可以利用假期进行培训,实现就地转化,实现跨界跨项的培训,提高冰雪人才储备。”
打造冰球名片
到2022年,北京将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冰雪运动服务体系,实现“1248”目标。孙学才解读说,“1”是指打造一张冰球名片,“2”是指建立冰上队伍和雪上队伍。“4”是冰雪产业达到400亿元。“8”为到2020年,800万市民参与冰雪运动。
打造冰球名片,北京已取得了扎实成效。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曹卫东说,北京已成为全国冰球人才培养中心,不仅建成了105所冰球特色校,而且在由中国冰球协会主办的2018全国青少年U系列(中小学生)冰球锦标赛中,北京青少年捧回5个冠军。北京还在逐步打造成冰球赛事中心,北京体育局已和相关机构达成协议,在同等的条件下,优先考虑北京作为举办地,曹卫东说:“2019年世界女子冰球锦标赛将在北京举办,北京将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冰球赛事。”
曹卫东还建议,将北京打造成冰球全国推广示范中心,“冰球体现勇气、力量之美,通过冰球文化普及,带动奥运文化进校园。”他还建议将北京打造为冰球国际交往中心,通过冰球推动中外文化交流、青少年交流。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召开“助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动本市冰雪运动发展”记者会
探索跨界跨项
冰雪人才的培养、充实和发展,同样也是委员们谈及的热点话题。
“各部门紧密配合,扎实工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孙学才说。
李妮娜还说,应该设立冬季运动发展史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走进冬奥历史和文化。
此次研究中,为患者进行护理,共有30例患者,采取积极的救治和护理后,有24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临床护理的有效率是96.67%。在住院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肺部感染的病例,患者接受有效的翻身和按摩护理,没有出现压疮并发症病例,全部患者没有死亡病例,均顺利出院。
冰雪设施的建设,为冰雪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奠定了场地基础
后冬奥时代提前规划
在刘玉民看来,办冬奥不只是为了赛事本身,而是要带动冰雪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在后冬奥时代,让冰雪产业形成链条并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就像冬奥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舞台,运动员在台前表演,幕后还需要有诸多的服务人员”,刘玉民介绍说,所谓的服务人员并不是特指志愿者团队,还包括器材和设备的研发、赛场的管理和维护、赛场救援等相关人员。冬季运动因为有其特殊性,对于服务人员也提高了门槛,专业性要求更强一些。比如冬季造雪、制冰,如何适应外界温度、湿度,如何保证冰和雪的密度,都有很大学问。但国内冬奥的相关产业服务很难做到位。要考虑“后冬奥时代”的冰雪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梳理出产业发展需求,并纳入到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像培养冰雪运动员一样培养冰雪产业各方面的人员,从而促进冰雪产业的全链条发展。”
同样,在后冬奥时代,学校奥林匹克教育也要保持常态化。市政协委员、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钟秉枢认为:“冬奥会不仅是一场盛事,更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他表示,奥林匹克教育是一种培养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是把人文奥运的理念融入到传统体育教育中。各级教育部门应通过加大资金、人员、技术等投入对发展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给予支持,在德育课、体育课、美育课、地理课、历史课等课程中增加奥林匹克教育内容,并将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同时,鼓励高等院校设立奥林匹克教育专业研究机构,研制适合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资源等,为在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研究支持。
李:每一届ICME会议都有以主办国文化为背景的会标(LOGO),ICME-14的会标(LOGO)已经公布并采用,您能谈谈这个会标(LOGO)的具体含义吗?
实验获得的S-N曲线如图3所示,它们均表现为连续下降。从S-N曲线来看,预冷变形处理后的材料的疲劳强度出现下降,在高应力下对应的循环寿命下降更为明显。其中,PCW处理和Un-PCW处理的材料107寿命对应疲劳强度分别为193MPa和202MPa,对应的疲劳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率也从40.5%下降为29.8%。
冬奥的文化遗产规划也要提上日程了。曹卫东提出,在场馆的下一步开放和利用中,要最大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文化遗产的规划考虑其中。由于冰雪项目相对夏季体育运动项目来说,比较“小众”,所以冬奥场馆建设时可以从文化体验和旅游等角度出发,吸引更多“观众”。“比如高山滑雪项目,我们很少人会这项运动,但是如果结合VR体验,建模拟滑雪馆,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这个项目。”
同时,在北京的“四个中心”定位中,冬奥会的举办凸显了国际交往中心和文化中心建设,因此,培养一大批国际体育交流人才和冬奥文化的“传播者”就显得尤为重要。“短期的志愿者培训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曹卫东说,应该将培训和培养相结合,让这批人才“可持续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北京冬奥文化对世界奥林匹克文化的贡献”,这件事不应该等冬奥结束了再开始规划,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