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构成的比较、分析与思考(二)中日初中语文教材比较_生活教育论文

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二)——初中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论文,初中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09)02-0132-05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母语教育显然不能对现代科技发展给社会所造成的强大影响置若罔闻。在将现代科学方法融入母语教育,或母语教育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方面,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伴随着国民学校教育的确立与发展过程,产生和发展了一种植根于日本社会变革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实践土壤中的“生活作文”的作文教育理论。[1]1912年,由学者卢田惠之助提出时,以“随意选题”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仅限于改造醉心于模仿欧美的初等教育实践。经过1930年代《作文生活》杂志的引导与传播,以及小砂秋忠义、村山俊太郎和野村芳兵卫等诸多学者展开的富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与理论探索活动,形成了解放儿童生活和重视社会性的“生活调查作文”的思想和方法。生活调查作文倡导儿童观察生活的视界由自然界的风月花鸟及身边琐事扩展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倡导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不是浪漫的、情绪性的文学态度来观察、研究生活,倡导以“自然法则”为基准进行含有科学观察的调查记录,而不是简单的写实与记录。在这一原则和思想的指导下,从实事求是地观察开始,从事实出发进行学术研究的自然科学方法融入了生活作文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了基于日本传统文化,从日本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出发的现实主义的而非文艺主义的国语教育理论。战后,理论研究方面,受毛泽东《实践论》的影响,小川太郎从认识论的角度发展了生活作文教育理论。他认为作文教育展开的阶段也是儿童能够进行悟性认识的阶段。虽然生活作文教育本身不包含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法则的理性认识,但是生活作文教育的积累,将引导儿童产生切实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本质要求。[2](P157)这正是生活教育的真谛所在。在实践方面,《山音回响学校》指导教师无着成恭在社会科中的生活教育实践、相川日出雄的《新地理历史教育》将以“生活调查作文”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扩展到了母语以外的社会课等其他学科领域以及中等教育领域中。

日本有着和我们相似的文化传统,但在将现代科学方法融入母语教育,或母语教育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方面,日本教育界已经进行了将近一百四十年的探索。反观我们国家,如果以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设立综合性活动和调查作文算起,这方面的探索才刚刚起步。相关的理论研究不仅匮乏,而且滞后于教育实践。在尚无系统的研究理论指导之时,就开始了调查作文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中我们发现中日教材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3],那么,初中语文教材是否也存在这种差异?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依照《小学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一文中提出的调查作文的概念、类型和方法,对中国初中语文教材三种版本——苏教版[4]、上海版[5]、人教版[6]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统计,然后与日本初中国语教材进行了比较①。

(一)调查作文的类型比较。日本初中国语教材中,调查作文的形式主要有三类: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以及有关语言现象的调查作文。这是小学教材中观察日记、参观记录、语言课题三类调查作文的继续和延长。

三版中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也延续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类型,而且出现了新的类型——自然科学研究课题的调查,我们称之为自然科学调查报告。据统计,调查作文的形式主要有:观察日记、参观记录、语言课题调查、人物访谈记录与报告、社会调查以及与自然科学调查等五类。

(二)调查作文的课题设计比较。日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主要涉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实地调查,如光村图书株式会社昭和50年(1975年)版《中等新国语》第一册设计的《牛朱别川的污染和鱼的生活调查》。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一方面涉及从调查、记录周围环境的事实中认识社会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如学校图书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版《中学国语》第一册设计的《我们的学校》;光村图书株式会社50年(1975年)版《中等新国语》第二册设计的《关于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三省堂图书公司1992年版《现代国语》(2)设计的《父亲与工作》,对身边亲人——产业社会中的工作者父亲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调查,以此来认识和研究产业社会中产业现状、产业转换、产业动向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涉及采用社会调查方法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如学校图书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版的《中学国语》第二册设计的《名字的变迁》;三省堂1992年版《现代国语》(2)设计的《M伯伯与农业》,采用观察记录、询问录音等社会采访方法,利用学农活动采访农家,进而对日本现代社会的农业问题进行研究;有关语言现象的调查作文,主要有外来语的使用和特点、流行语的变迁、有关天气的谚语、家乡的方言、拟态语的使用、惯用语的文化背景等;如光村图书株式会社昭和54年版(1979年)的《中等新国语》第三册设计的《请您卖给我——》,就是通过对宿田曾地区流行的这句方言或惯用语的调查来反映该地区文化变迁历史的。

中方教材中的课题设计如表1所示。三种版本从数量和类型上来讲,苏版教材都要多于其他两种教材。从苏版教材提供的课题来看,社会调查不再像小学一样“一枝独秀”,六种类型的课题数量均衡,研究范围触及现实的社会生活。其中,“语言课题”和“参观记录”的课题设计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前者贴近信息社会的生活现实,后者增加了对现代科学,尤其是技术运用的调查课题,突出了科学性的研究内容和现代科技的内容。有些课题题目很小,很具体,如“调查不规范使用汉字情况”等有利于将研究问题聚焦。两相比较,可以发现,苏版教材的课题设计并不亚于日方教材。

仔细比较,中日教材中的调查作文的课题设计还是有一些差异。一是中方课题范围还是太广,调查对象的指向模糊而宏观,如“环境污染”调查,就不如“牛朱别川的污染”;“认识方言”就不如“请您卖给我——”具体明确。二是社会调查课题忽视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人物访谈课题缺乏现实的社会性意义,如“保尔类人物采访”和“同龄人的访谈”更像是新闻采访;访问“家乡名人”,就不如“父亲与工作”更能透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历史和变化;相对于母亲而言,父亲的形象往往象征着生产劳动中的人和社会中的人。“父亲与工作”对于处于主体性人格形成重要时期(12岁—15岁)的初中生来说,是观察人生、观察社会、观察劳动与职业的重要课题,在日本的初中国语教材中,经常被作为作文表达的课题[7](P368)产业和农业问题都是日本国语教材经常关注的题材,而我们的教材中并没有出现类似的课题,尤其是农业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农业问题,如农民收入问题、农村人口减少与年轻人流向城市问题、农业机械和农药的成本与使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村生活方式问题等,与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很相似,但我们的教材中却将这一社会问题束之高阁。难怪有人批评现行《标准》的都市化倾向,遗忘农村和农村教育。三是语言课题没有凸显出中国民族语言的多元性、包容性、地域性与时代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的语言体系,这本身就是民族母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曾借用过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深入研究。不同的方言体系不仅是汉语在不同地域不平衡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古汉语的变迁历史和黄河文明由北向南传播的历程。但推广普通话以后,对方言的使用、传播、继承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汉语网络语言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青少年中广泛地得到了使用,……这些问题都具有相当的文化学、社会学研究价值。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母语发展的这些特性,因此,语言课题的设计多少脱离了并滞后于语言发展现实。四是日方教材的课题设计体现了明确的研究目的与社会意义,彰显了“小中见大”的研究特点。如“牛朱别川的污染和鱼的生活调查”,将环境污染与生物种群调查联系在一起;“父亲与工作”、“M伯伯与农业”等通过身边的社会人透视某一种社会现象。这样的课题设计非常有利于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引导青少年切实地、科学地、深刻地去认识社会、历史和自然的本质。相比之下,我们的课题设计在探讨社会、历史和自然本质方面显得力度不大、范围不广、深度不够。其深层的、根本性的原因依然在于我们作文教学理论研究的薄弱。

(三)调查作文的方法或程序的教材安排。延续小学调查作文方法或程序的教材安排特点,日本初中国语教材也是以单元学习、课题研究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一般初中的作文表达学习每一学年有四至五个单元,与调查作文相关的表达学习几乎每一学年都会安排。由此反映了调查作文在日本作文表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凸显了日本现实主义的作文教育理念。每一个调查作文,就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如光村图书公司初中三年级的“表达3—调查报告”的学习目的是“清楚地归纳内容并说出来;正确地写出事实与意见”,学习要求是“使用清楚有根据的材料,把事实和意见写出来。养成写高质量文章的态度和习惯”[8](P30)。由于在小学阶段对于调查研究方法或程序的学习有着由浅入深的安排,因此初中阶段,这部分的学习不再在教材中予每个程序以单独的安排,而转向了基于事实的表达能力等综合培养方面。这些基本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初中学习的三年中,如东京书籍1993年发行的《新国语》中,对与调查作文相关的能力培养经历了三个由基础到提高的过程,即“传达事实,正确地记录、说明观察到的内容”(初一)——“明确自己的意见,注意文章的结构”(初二)——“制订目标,集体合作、调查、归纳整理、报告”(初三)。[2](P247)

人教版初中教材与小学一样,也是以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活动形式来安排调查作文的,六册中安排了36次活动,就有36次集中写作。[9]苏版教材是将写作训练分为不同的主题内容,安排在了七、八年级,共23次,九年级的写作则进入十一个“综合学习与探究”中。调查作文散见于这些活动和写作中,缺少相关方法或程序的学习安排,更没有形成一个由理论指导的训练体系。从小学到初中,我们的母语教材只管安排调查作文,却将调查的方法或程序的学习排斥在教材之外。不授之以“渔”焉能授人以“鱼”?反映出教材编写者相关研究方法的匮乏,也折射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先天缺陷”。

(四)调查作文所呈现内容的比较。下面以两个课题为例来分析一下教材内容的呈现形态。

1.苏教版选例。七年级(下)册中,设计了一个《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的实践活动,活动包括四项内容,其中第二项是“开展一次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调查”[4](P142)(教材呈现略)。“野生动物调查”是一个意义广泛的研究问题,在短时间内仅凭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力量,很难对此问题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但教材却要求个人行动;初学调查,最好能对一个明确的调查对象,围绕一个研究问题来进行。“野生动物”种类多样,它们的生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的伤害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如此设计,将会使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处下手”。在阅读这段文字以后,学生头脑中对于调查什么(内容)、如何调查(方法)、去哪里调查(地点)、为何要做调查(意义)等问题依然很模糊。可见,教材中对于如何进行调查活动的叙述依然过于笼统和概念化。对于指导调查作文,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也很弱。

2.日本教材调查作文选例[10](P138)及其指导初中生调查作文力度(指导性)的简要分析。“怎样写研究报告”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方法、制订计划的方法、报告的写作方法三部分。教材呈现内容的开头指出学习撰写研究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段指出选题是进行调查研究的第一步,讨论选什么样的题目能使问题具体、明确;接下来用一个实例来明示如何制订计划,计划的各个步骤既规定了调查进程,又包含了调查的诸多要素:(一)实指调查过程;(二)对合作成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同时指出如何收集和记录数据;(三)汇总数据和集体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四)—(六)指明了合作也意味着个体分担写作任务和结论需要经过集体讨论,在此基础上概括选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又提出撰写研究报告的两种写法的要求、注意事项以及合作文章的注意事项。

3.中国和日本教材中关于调查作文的引导语或者陈述的比较。由以上中日教材选例的内容与分析中不难看出,日方教材展示了调查的诸多要素,其引导语或者陈述没有笼统的说教,取而代之以具体的案例和问题讨论。因此,在调查作文的呈现内容方面,要比我们的更加具体、明确,其对初中生作文的指导力度也要强于中方教材。

(五)调查作文教材呈现结构的特点。日版初中国语教材继续了小学国语教材呈现结构的特点,在教材指导语后面设立了学生习作栏目。不仅如此,初中在每一个表达(即作文)单元中,还增加了课后练习题。因此,调查作文的教材呈现结构包括指导语、学生习作和课后练习三部分。学生习作展示了同龄人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可以将教材设计者和教师的教学意图明白无误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模仿和参照范文的基础上提高写作技能和技巧。[3]课后练习题则先针对调查作文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在阅读范文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然后再参考教材布置相应的作文任务。如《怎样写研究报告》课后的练习题共有四个: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有写研究报告的必要;以五六人一组,从举出的例子中选择一个力所能及的题目写研究报告;以教材中的实例为参考,制订研究计划,明确集体和个人负责的工作;按照小组计划研究、整理并写出研究报告,向大家宣读。

我们的教材,只有苏教版(九上)在应用文示例中设立了学生范文,其他教材没有学生范文。调查作文在初一就出现了,直到初三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出现了调查作文的范文。在此之前,没有学生范文。这么做,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

就这篇范文来讲,具有很强的文学欣赏性,但却缺乏调查研究的科学性。日本教材中同样是调查环境污染的学生范文《牛朱别川的污染和鱼的生活》,却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文学欣赏性并不是很高。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不再做详细分析。我们担忧的是,使用经不起“推敲”和科学性检验的范文做示范,只能使学生在调查研究方面“误入歧途”。如果再不加以科学引导,长此以往,调查作文将会沦为打上语文特色的一种新“文体”,失去它“靠事实说话,以数据为依据,客观反映事物特征”的重要特征,无益于初中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三、总结与反思

研究显示,中日初中教材,在调查作文的类型、课题设计、教材安排、内容呈现及结构特点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从类型上看,中方教材要多于日本教材;从课题设计上看,我们的在探讨社会、历史和自然本质方面显得力度不大、范围不广、深度不够,与日版教材相比,我们依然缺乏调查方法或程序的学习安排,也没有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连续的三年训练体系;从教材呈现内容来看,日方教材比我们的更加具体、明确和可操作,其作文的指导力度大大高于我方教材;从教材呈现结构的特点来看,日本教材形成了“指导语+学生范文+练习”的呈现结构,而我们缺乏学生范文和必要的练习,苏版教材虽然设计了范文,但是距离真正的调查报告尚有一段距离。

以上种种差异,直接反映出教材编写者对于调查报告和调查作文的认识尚处于“似懂非懂”阶段。教材是根据课标来编制的,所以,间接地也反映了课标研制者对于调查报告和调查作文的“似懂非懂”。课程标准提出了“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写作目标,但却没有进一步建立实现这一目标的子目标。并且这样的表述本身是有问题的,研究问题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但研究报告却没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复杂问题在研究中可以被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同样也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调查方法去研究。遗憾的是,课标中这样的表述被“准确无误地”写进了三版教材中。凡布置调查作文的地方,几乎都写成了“写简单的调查报告”。这样一来,很容易给人一种“调查报告”就是“简单”的错觉,而在一般人看来,“简单”的事情是不值得费脑筋、费精力、费时间去做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进入母语教育领域中的调查研究将极有可能流于形式。

中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阶段。它既关系到高等学校新生的质量,又关系到劳动者的水平[11]。初中属于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教育分流的开始。日本和中国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初中教育完成以后,只有一部分学生继续升入高中,一部分学生将进入职业学校,还有一部分学生将直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由此可见,初中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人”的作用。从年龄、人格和心智发展上讲,初中生都比小学生要成熟一些,初中毕业生可以算作“准劳动力”,母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该区别于小学,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初中课程标准要么与高中合起来,要么单独制订,很少像我们一样,与小学合起来一起制订。因此,很有必要对初中母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以上差异,其深层原因恐怕依然是我们缺乏长期的、扎实的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扎根于日本文化土壤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时至今日,日本已经有九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融合现代科学方法的母语教育也应有一份功劳。在一般人看来,自然科学方法只能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学习,日本的经验却揭示了母语教育在培养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的巨大能量。这些都启示着我们,语文教育研究者不能再醉心于局限在语文学科领域,而忽视时代发展,忽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背景,去单纯研究母语教育问题。

注释:

①战后日本没有搞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编写采用了由民间出版社编写出版教科书,文部省审定的方法。日本初中国语教科书的图书公司八十年代以后有5家:光村图书、教育出版、东京书籍、学校图书和三省堂,各个学校和国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其中进行选择。这里我们综合考察了五家出版社的教材。

标签:;  ;  ;  ;  ;  

调查构成的比较、分析与思考(二)中日初中语文教材比较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