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刻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深刻论文,代表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1]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必须全面深刻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2]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和阐述。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先进生产力表明的是生产力这种物质力量本身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比较先进,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科学合理。在当代,先进生产力应该是指那些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新成果转化而成的,科技进步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对先进生产关系的要求,即要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并随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同时对上层建筑和文化发展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同时,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须臾不可离开的前提;敏锐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还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公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不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同志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特征和标志,这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史上还是第一次。把文化建设的先进性问题,提升到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表明了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了我们建设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心和信心。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八十多年来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战争年代,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告诫全党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第一,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先进生产力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为之提供物质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从事先进文化生产的人提供物质基础,这就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为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为经济上能最大限度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政治上充分享受民主权利,而人民的物质需要和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最终决定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三个代表”中的主体性因素。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先进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先进文化的服务对象,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可替代的创造主体。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才有可能。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要想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只能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只有人民群众自己才是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的根本力量。只有获得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支持的方针、政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第三,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贯通点。我们党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发展先进文化,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同时又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将极大地促进广大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第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还在于,它全面完整地揭示了一系列有关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辩证关系,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加强党的建设与推进现代化建设、党的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辨证统一,体现了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的统一,体现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统一。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先进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思想保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归宿,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核心,并最终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它们有共同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共同的社会理想——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共同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的理论品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用新鲜的实践经验、创新的理论成果,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力量,使人们深深感受到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能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如此蓬勃的生机,最根本的是它紧紧把握了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世纪之交,我们党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这些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两个基本问题,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解决我们党的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创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理论创造的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江泽民同志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实践探索、经验总结、理论思考,这三者紧密结合,统一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十六大科学概括的基本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经验的总结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13年的基本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13年的基本经验,是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有之义;只有从党的基本经验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内在联系出发才能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理论创新观点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系统的而不是个别的。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对外开放、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党的建设、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与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封闭的理论系统,而是开放的理论系统,不断发展的理论系统。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要不断继续深入。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不断巩固和推进的。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敏锐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进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第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第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第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要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