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对联学习与写作的几点思考--从语文综合实践课看_小结论文

对小学生对联学习与写作的几点思考--从语文综合实践课看_小结论文

基于小学生学习写楹联的几点思考——从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楹联论文,小学生论文,语文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指导一位青年教师在全市小学语文优秀教师教学展示课上给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引导学生写楹联,现场效果很好。课后百余位教师用该教案引导各自的学生写楹联,同样效果很好。此教例引起了笔者的几点思考。为便于叙述,将现场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一、从特殊诗句入手启发现

      师: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两句特别的诗句,一边读一边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边说边用多媒体出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学生诵读思考、汇报。

      生:两句诗字数一样。

      生:“两个”对“一行”。

      师:是啊,你们很善于发现,再看看“两个”和“一行”属于什么词。

      生:数量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师:了不起,还会概括,请继续发现。

      生:“黄鹂”对“白鹭”,名词对名词。

      生:“鸣”对“上”,动词对动词。

      生:“翠”对“青”,形容词对形容词。

      师:从词语意思上说,“翠”和“青”是近义词,可以是近义词对近义词。

      生:“柳”对“天”名词对名词。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量词对量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近义词对近义词。

      师:请回忆你们学过的类似的诗句。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请注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谁能发现?

      生:“萧萧”和“滚滚”是重叠词。

      师:是啊,这叫——

      生:重叠词对重叠词。

      教师板书:叠词对叠词。

      多媒体出示: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师:请读“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从“黑发”对“白首”、“不知”对“方悔”、“早”对“迟”的意思进行启发)相机板书:反义词对反义词。

      再看看刚才这些句子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读音怎样,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是呀,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第三声或第四声,我们把三、四声称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第一声或第二声,我们把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为“平声”。相机板书:上仄下平。一般来说,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平声的为下联。

      二、感知楹联特点

      1.师生小结承上启下

      师:刚才我们从特别的诗句中发现了这些特别诗句的特别之处,那就是——

      生:数量词对数量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叠词对叠词,还可以是近义词对近义词,反义词对反义词。

      师:同学们真聪明,不仅善于发现还善于概括。婚丧喜庆,逢年过节时,大门、廊檐上贴的对联就有上述特点。对联也叫对子、楹联,一般张贴或悬挂在大门、厅堂或是刻在某些柱子上,是我国传统而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史悠久、雅俗共赏。在大门、厅堂或廊檐上贴上一幅意义特别、构思精巧、文采飞扬的楹联,不仅赏心悦目,还会让人觉得有文化有档次,楹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老师这儿还有几幅楹联,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看这些楹联用在哪些场所合适。

      2.赏析楹联了解用途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洒下园丁千滴汗,赢来桃李一堂春。

      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同学们很聪明,正确地看出了这些楹联用在哪些场所合适。第三幅双关,既可用于果园,也可用于校园,第五幅道理深刻,能用的地方比较多。

      3.帮送楹联会读会贴

      师:新年到了,李老师为许多单位写楹联,但他忙不过来,没时间把写好了的楹联给这些单位一一送去,谁愿意替李老师送楹联,请看仔细,别送错了单位。

      多媒体出示:

      苦心育桃李,笑脸育英才。

      送九州书信,传四海佳音。

      千家保险千家乐,万户平安万户欢。

      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

      师:这酒店生意太好了,老板忙不过来了,想请你帮忙帮到底,把这幅楹联贴起来。你知道“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怎么读和贴吗?

      教师小结读、贴楹联顺序:先读上联,再读下联,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

      4.读《声律启蒙》再探特点

      多媒体出示《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引导小结:读了对子歌,发现了什么?启发:相对的词语,其范围属于相同类别的事物。

      5.楹联轶事激趣探究

      出示纪晓岚图片,讲述他和皇帝对对子的故事。

      教师小结:皇帝说食物,纪晓岚就对食物,皇帝改为动物,纪晓岚马上就对动物,纪晓岚才思敏捷,羡慕吧,想学吗?

      师:好,我们也来试着对一对。

      三、迁移运用学写楹联

      1.尝试实践师生对对子

      教师在黑板右边竖着写上“看书”让学生对,学生对“写字、唱歌、跳舞、作图、瞧病等(教师把学生对的对子写在黑板左边,下同)”;教师继续加词,“认真看书”,学生对“专心写字、用功跳舞、仔细瞧病等”;教师继续加词,“教师认真看书,”学生对“学生专心写字、演员用功跳舞、医生仔细瞧病等”;教师继续加词,“老教师认真看书,”学生对“小学生专心写字,女演员用功跳舞、少医生仔细瞧病等”。

      引导小结:我们是怎样使对联变长的?前面加字词。

      师:我们继续对对子(边说边写)。

      师:上山。

      生:下河。

      师:上山采蘑菇。

      生:下河捉螃蟹。

      师:上山采蘑菇一小筐。

      生:下河捉螃蟹两大桶。

      引导小结:我们又是怎样使对联变长的?后面加字词。

      师:请看“剑”字该怎样对(边说边写)。

      师:真剑。

      生:假枪。

      师:舞真剑。

      生:玩假枪。

      师:哥哥舞真剑。

      生:弟弟玩假枪。

      师:聪明哥哥舞真剑。

      生:糊涂弟弟玩假枪。

      师:聪明哥哥舞真剑长才干。

      生:可爱弟弟玩假枪练眼神。

      师:聪明哥哥舞真剑严肃有余。

      生:糊涂弟弟玩假枪搞笑不止。

      引导小结:我们又是怎样使对联变长的?先前面加字词,再后面加字词。

      师:想想下面又该怎样对。

      多媒体出示:

      (

       )里(

       )合作(

       )真棒

      (

       )内(

       )互助(

       )特行

      经过整理变成了下列楹联:

      A.教室里师生合作朗读真棒,公园内人们互助练拳特行。

      B.教室里同学合作解难题真棒,工厂内员工协力排险情特行。

      C.车厢里乘客合作擒盗贼真棒,校园内师生合作打乒乓特行。

      引导小结:我们又是怎样使楹联变长的?开头、中间加字词。

      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师:能文能武能创造。

      生:会学会做会发明。

      生:敢说敢做敢负责。

      生:可歌可颂可传扬。

      师:逢中秋家家买月饼。

      生:过元宵户户煮汤圆。

      生:庆春节人人添新衣。

      生:庆佳节处处舞龙灯。

      师:教室里学生读课本声声入耳。

      生:舞台上演员看台词句句在心。

      生:车间里工人开机器台台出力。

      生:校园中孩子弹弹珠个个进圈。

      2.同桌对对子或自由写楹联

      3.学生汇报

      生1:池中荷叶鲤鱼伞,林中大树喜鹊家。

      生2:田地里铁牛来回耕地,马路上汽车往返运粮。

      生3:小花狗迎主人摇头摆尾,大黑猫吃老鼠龇牙咧嘴。

      生4:蓝天白云彩霞朵朵映人面,青山绿水风光处处留客人。

      四、课后掩卷说思考

      从特殊诗、联入手,感知认知楹联特点,迁移学习写楹联,有特色,深受好评;易操作,便于推广;效果好,可资借鉴。

      1.耳濡目染有基础

      小学中高学段学生,在课本上读、背过一些楹联,在婚丧喜庆、逢年过节及其他场所也看到过楹联,这些积累和耳濡目染为学写楹联奠定了基础。上课的班级是普通班,学生且愿学乐学;同是学母语,此处的学生可以学写楹联,彼处的学生也可以学写楹联;古时学童开蒙不久就开始学对对子,如今从第二学段开始学写楹联也可行。

      2.内容丰富尽可用

      我们的国家是楹联大国,各类楹联浩如烟海,可供学习、欣赏和借鉴的楹联信手拈来,取之不尽;语文课本中也选编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楹联,为学习拟写提供了范例;楹联撰写的题材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绵绵,资源不竭。

      3.易教乐学收获大

      教师备课易、操作易、指导易,有普遍意义,可借鉴,可推广开;学生学得有味,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参与面广,思维活跃思路宽,文思敏捷语言准,很有用。从技能上说,学生在学楹联的过程中,词语得到巩固运用,语言得到充实发展,遣词造句技能得到提高,文采得到淬火,语文能力得到提升;从智力开发上说,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开启,想象得到放飞,左右脑得到协调开发;从思想情感上说,自然而然地领略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地浓厚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从聪明才情上说,学生在学写楹联过程中,思维会随之活跃起来,缜密严谨起来,思路开阔起来,人聪明灵动起来,爱国情感浓厚起来。一举数得。

      4.学写楹联守四则

      引导小学生写楹联,一是要激发兴趣,通过介绍人们巧用对子传情、表意、应对、解惑等轶事(如纪晓岚、解晋巧对对子的轶事),通过诵读、赏析名联,领悟楹联的奇特和妙用等,浓厚读写楹联的兴趣;二是内容要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选学生熟悉的、略经老师提醒和指点便可对上的内容和词汇;三是循序渐进,在学好对短联的基础上学对长联,如从一个字或一个词对起,一边添字词一边指导,一方面使短句慢慢成为长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诵读、赏析楹联的实践中总结法则,在创作楹联的实践中逐渐掌握并运用写楹联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积淀成经验,逐渐形成技能,待积累多了,感觉到了,经验有了,技能熟了,再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奉命作楹联”,并配上横联;四是不过于拘泥楹联的韵律平仄,过于拘泥类似事物相对,只要不是明显的不当,则尽量尊重学生的思路,肯定学生的用语造句,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收获感、愉悦感、成功感。

      5.学写楹联亦必需

      古时,人们常常用对对子来辨别人才是很有道理的,能在短时间里正确对出下联,确能昭示对对子者饱读诗书,积累深厚,才思灵敏,反应快捷且缜密严谨,当属人才。楹联是祖国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宝,早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眼下在有些地方,需要拟楹联时,尽管不乏大学生,却难于拟出一副合适的楹联来,这是令炎黄子孙汗颜的。从现实和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上说,都应该趁早引导小学生学写楹联,为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夯基、启航。

      语文课堂上,可以有计划地、有目标地、时不时地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写楹联,每逢课本中出现楹联,则引导学生赏析仿写,也可根据文本内容,针对事件、人物、环境等,引导学生用楹联或概述或补白或拓展。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出“生活艰难缺依靠”,“风雪交加卖火柴”等上联让学生对。选择传统节日、婚丧喜庆时引导学写楹联,融入生活,为特殊的日子、场合增色,或在开课前用三五分钟写写楹联热身,或临下课时写写楹联解乏;组织楹联爱好者兴趣小组,可以为校园里的各种专栏或主题活动拟楹联,也可以举行拟楹联竞赛活动……形式场合不拘,灵活运用。只要坚持,定能积水成渊,生学生国学素养之龙;积沙成塔,筑学生语文素养之塔。

标签:;  

对小学生对联学习与写作的几点思考--从语文综合实践课看_小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