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自然保护区论文

论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自然保护区论文

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保护区论文,持续发展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分析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指出它给自然保护区既带来机遇又造成了压力,论述自然保护区旅游持续发展的若干原则和可资举办的旅游项目。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 自然生态伦理学

1 关于自然保护区旅游的趋势

从国内外旅游形势分析,发展生态旅游回归大自然是大势所趋。人类是自然大家庭一员,与大自然作情感交流,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常住交通拥挤的城市的人们,特别向往尚未被改造或保存较好的自然美境。利用节假日或体憩时间到旷野、山林、滨海去领略大自然的野趣,陶冶情操,接纳大自然阳光、波浪、风雨的沐浴,已成为世人的时尚。

美国每年走向大森林的游客已达3亿人次,日本8亿人次,法国6亿人次。1992年我国仅在森林类自然保护区接待中外旅游客就达2400万人次。

全世界各旅游公司瞄准这一趋向,首先在拉美推出了生态旅游,积极组织自然保护区旅游,并使之商品化。全球最大的亚马逊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以及古巴萨帕塔沼泽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1993年创收增加10%。在哥期达黎加,生态旅游的收入已占整个旅游业的95%。据专家预测,到2000年全世界涌向大自然的人次将突破30亿。人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疗养、观光、运动、度假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给各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机遇和投入,而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压力和问题。

2 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意义和问题

追溯历史的长河,几乎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在有了人类之前就已经形成。一个生态系统能否保持稳定状态,主要取决于物质和能量的组成与运移和循环是否能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一致。但是,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并居以统治地位之后,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变得脆弱了。本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广泛,无情的索取导致资源衰竭,环境恶化,自然生态系统惨遭破坏,人类正受大自然的惩罚。

自然生态伦理学认为,人是自然之子,虽然人类以其本身的优势从大自然脱颖而出,但人类仍然属于大自然。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与共生,依此取得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并成为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约7000余处自然保护区。许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英国等,它们的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10%以上。截止到+1991年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已有708处,面积55.057万km[2,],占国土面+积5.7%。

世界上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是在特殊地理地带和交错地带,无论自然景观,还是生物物种,都有令人难忘的典型性、多样性、稀有性。良好的保护管理使它们的自然性魅力无穷。这是宏大的极为宝贵的旅游资源。

自然保护区囿于封闭式保护,这未必就是自然保护的真谛。保护是手段,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保护资源为人类利用才是根本目的。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就可使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持久、永续地为人类利用。

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偏僻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旅游业的发展,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我国九寨沟地区,过去是靠“松灯照明”,过着“原始”生活的藏族同胞居住区,在开发旅游业之后,当地居民,收入猛升,九寨沟迈进了电器化时代。

建立自然保护区将限制有碍自然保护的传统产业,而发展旅游可提供比其它产业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1992年年度报告:1990年旅游业为全世界提供570万个就业岗位。我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来在发展旅游业中,解决了200多名集体职工和待业青年的转业和就业问题。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就有利于当地和周边地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理解和支持。

我国1/3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管理机构,有50%的保护区虽有机构但设施不完善,条件较差,仅能起一般的看护作用。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一些急需的工作往往因缺少经费而无法开展,发展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业将是解决经费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给自然保护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问题。这种压力既来自于行政官员,也来自于社会公众,他们对目前的自然保护区寄于过高的愿望,某些人把自然保护区视作为取得无限经济效益的新大陆,他们不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设想和主张接踵而来。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必须恪守一定的原则,这是自然保护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3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原则必须以自然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自然生态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包括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人对于大自然应具有的优良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学问。自然生态伦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将经历一场思想革命,对传统的“人主宰大自然”的陈旧观念和思想发起冲击,强调人类应善对大自然。

3.1 功能分区

大自然保护区都应作功能分区,开发旅游必须在功能分区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功能分区就是根据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地域的自然特点,划分成若干区域,作功能上的分工。陆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一般划分成:(1)核心区:不能用于旅游,仅供科学研究;(2)过渡区允许教学和参观,不允许游乐;(3)外围区:在自然保护前提下可开展旅游。

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比较多样,例如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划分为(1)一般利用区,(2)生境保护区,(3)保护公园区,(4)缓冲区,(5)国家公园区(6)保护区。(3)、(4)和(5)允许参观、观赏、捕捞和采集等旅游活动,但它们对旅游有不同的限制。又例如,加拿大海洋公园一般划分为:(1)自然保护区,(2)自然环境区,(3)一般保护区,(4)一般使用区(5)公园服务区,除(1)以外,其它各区均可旅游,唯(5)对旅游限制最少,在近岸、海滨和岛屿都设有基础设施,提供旅游服务。

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分成:(1)开发区,(2)科研区,(3)治理区,(4)监测区,除科研区通常不允许旅游外,旅游集中在开发区指定的范围。

3.2 非城市化

旅游需要配备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管理等设施。区内应尽可能地减少这些设施,使之达到最低限度。把这些设施布置在周边地区,这就是所谓的“区内旅游”,“区外住宿”。应该避免区内建设过多的建筑物和住宿过多的游客以及管理人员。使保护区非城市化。

在我国建设较早的自然保护区中,有的没有遵循这一原则。例如某省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在其核心区附近建设了许多宾馆、饭店、商店、银行、邮局,这是旅游规划中的败笔,它使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受到了损害。而有的保护区就很注重这个问题,例如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把这些设施布置在保护区门外的空地上。避免在区内搞城市化。

在欧洲,这早就是不成文的原则。许多自然保护区都很注意依托保护区附近的村镇,例如波兰国立塔脱拉高山自然保护区,把旅游宾馆等布局在保护区前沿的一个小镇上。这里曾经是矿工居住的小村,随着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而成为有3万居民的高山中心城市。

3.3 协调统一

在自然保护区内,必不可少的设施必须和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和统一,要因景就势,因环境制宜。建筑物采取小体量,隐蔽,分散的布局方式。

在滨海自然保护区,任何旅游建筑物应与海滩保持一定距离。有海岸沙丘的自然保护区,海滩与沙丘间一般不允许有永久性建筑,电杆等应埋于地下。旅游季节可搭建临时性棚屋。

湿地和草原类自然保护区的地势不缓、视野开阔,不宜配置显眼的旅游建筑,用于观赏野生动物的辽望台应简陋,注意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统一。可像荷兰有的自然保护区那样,保留风车等民俗建筑,显示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

森林类自然保护区不能建超过一般树木度的旅游建筑。

在高山类自然保护区,上山缆车尽可能地隐蔽,一般不在山上建设旅馆,可参照意大利和希腊阿尔卑期山自然保护区,备有帐篷供旅游客租借。

自然保护区可酌情建设度假村。南非的国立克列格尔自然保护区的度假村建筑,外形为当地黑人房屋,而内部现代化设季应有尽有,效果很好。

保护区内的任何工程项目必须作环境影响评价,着重论证是否与自然协调统一。应做到评价的程序化和法律化。

3.4 强化主题

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应强化“自然保护”主题,通过旅游使人们能够欣赏到自然风光,体验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藉以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和自然生态科学教育,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从旅游项目的设置,导游讲解词的编写,乃至区内建筑材料的选择,都应讲究科学,崇尚自然保护。

保护区的旅游项目应有益或无碍于自然保护。类似高尔夫球那样的贵族式旅游项目不应该在保护内开设。在自然保护区不能滥建诸如“西游记宫”、“神奇宫”之类的人文景观和游乐设施,这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冲淡了自然保护区的特色,与“自然保护”主题相去甚远。

保护区的导游人员都应受过良好的专业培训,他们应该具备自然保护方面的丰富知识。能用生动和科学的语言,讲解大自然美丽景观的科学道理,宣传人与自然合作、共生的意义。而不宜刻意编造诸如“猪八戒背媳妇”之类的奇谈怪论。

自然保护区应倡导建设“生态建筑物”,使用不会制造污染的砖瓦、石头、沙子等建筑材料,尽量少用木料,不用化学油漆、化学涂料和化学粘胶、以及多用废塑料、废木料、废金属等制造的“再生用品”,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以此作表率,供旅游者参观和使用,强化旅游的“自然保护”主题。

3.5 容量控制

开放旅游后,自然保护区要有效控制自然保护区的游客容量。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取决于人对保护区环境和资源影响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大自然对这种影响消除的能力。这里引入游客临界容量概念。当游客数量达到使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而靠自然力又不能恢复的数值时,这个数值就是某一范围的游客临界容量。一片山林,一座沙丘,一条小路,一处海滩,当超过它们的游客临界容量时,山林将退化;小路两侧环境受损;海滩沙子变粗,坡度变陡,滩面束窄;沙丘变缓,变低甚至消失。计算游客临界容量需在一定时间内对承载自然单元监测,以取得各项参数。发现承载自然单元已接近或超过其临界容量时,应选择以下措施应对:(1)疏散游客,(2)划定范围实行临时封闭,(3)选择若干类同区域轮流开放,(4)人工治理。

4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项目

a、风光旅游 利用轻型飞机,电动游艇,马车等交通工具或步行,沿指定路线,鸟瞰,远眺,近看自然保护区的最佳自然风光。

b、科学考察旅游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开展不同专业的科学考察旅游。例如红树林考察,热带雨林考察,大熊猫考察,丹顶鹤考察,火山地貌考察,喀斯特地貌考察,这些都可在我国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内立项举办。

c、科普旅游 无论那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游客均可通过现场参观,展览、声像等多媒体获得地球科学,自然保护学等科普知识。

d、度假旅游 自然保护区的空气清新,风光独特,可辟建较小规模的度假村,供旅游者假期休养和疗养。

e、会议旅游 在自然保护区周边建设会议中心,接待国际性研讨会,国内高层次中、小型会议,组织区内风光旅游。

f、夏令营旅游 科技夏令营对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他的精力旺盛,勇于探索。通过与大自然接触与交流,锻炼才智,接受热爱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

g、观鸟旅游 这是一种游乐性的鸟类观赏,通过设置在辽望台上的高倍望远镜,欣赏鸟类飞行、涉水、取食、喂养、孵化等生活习性,了解鸟类群体生活。

h、特殊运动旅游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可举办沙丘滑沙、近岸滑水、冲浪、潜水、高山滑雪、湖上滑冰、峡谷跳伞、海滩滑翔、旅游等特殊运动旅游。

1994-08-08收稿

标签:;  ;  

论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自然保护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