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论文_王继颖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论文_王继颖

王继颖(保定市徐水区大王店中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汉语是世界上富有音乐性和很强美感的语言之一,她语音明朗响亮,和谐悦耳,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语文教材里的课文,语言洗练能体现汉语应有的美感。古今文章,美文占大部分。

关键词:审美欣赏;情感体验;享受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0-142-01

那么怎样从这些文章中读出“美”,让“美”走进语言课堂,让学生享受到美的熏陶。我认为,语文课堂上应具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挖掘文章的音韵美

精彩的篇章本身就体现了语言尤其是汉语言的魅力。“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在通过吟诵领略语言的美感上,老师应做称职的示范者,带领学生进行“美”读和“情”读,即用标准的普遍话,面带表情,融入课文,饱含激情地去大声朗读作品,掌握住抑扬顿挫,把握好轻重缓急,有节奏地、有感情的、有气势地、拉出腔调地出声读,要求做到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尽量将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情感、韵味都宣泄出来。特别是些古典诗文,年代久远,其内容和形式学生都较陌生,因此,教师很有必要通过示范和吟咏,给学生以艺术的感染和引领,激发和唤起学生对文言诗文的兴趣,触发文言语感,让学生对文言诗文获得一个整体感受。

二、品味语言――赏析文采美

汉语语言富于文采美,古今中外的文章流露和颂扬的温馨的亲情、深厚的友情、纯真的爱情、浓郁的乡情和深挚的爱国之情等散发着人性光芒的人情至美,会比道德说教更人性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促使学生求真向善,培养美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同时,不同内容的文体的艺术个性之美,在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感悟中,也必将发挥审美作用,如诗词的感情宣泄之美、意境深邃之美,散文的真实、灵动、理趣之美、小说的人物性格魅力等,能训练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辨别能力,激发他们憧憬追求并进而创造艺术化的多彩人生。所以,一个优秀的语言教师应该像一个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去领略作品中的处处美景,又像一个优秀的乐手,时时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中的形象达成和谐的共鸣,这样文章的“美感”才会溢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可分析文中用富有美质的语言描绘的意象、场景、形象所营造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净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从如诗如画的写景中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纯洁无私的童趣美。文中这样写道:“在平桥村这块乐土中,一家的客便是共同的客。”对好客的平桥村优美的乡村民风的描写,也无不洋溢着童趣。阿发引自己的伙伴偷自家的豆,还说“我们的大得多呢”,用来热情地招待“我”这个远方的来客,吃豆时小伙伴们都用手撮着吃却别有一番风味。六一公公的豆被偷了,但他最可恼的是自己的豆被踏平了,当听“我”说他家的豆好吃时,“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夸奖“我”将来一定中状元。处处都写得情意浓浓,处处都紧扣一个“趣”字,其间一一体现的都是童心和童趣。尽管那夜的戏令人昏昏欲睡,豆也滴着露水,还带着泥土味,但“我”觉得它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好的戏,一生中吃到的最好的豆。原因是这一切都充满着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这种快乐的心情是永远让人难以忘怀的。总之,教师应慢慢引导,启迪学生从文中所体现山的淳朴的乡村民风中挖掘童趣美出来,让美尽显本色。

三、思维训练――尝试美的表达

由于作者写作时特定的背景,文章主题可能只有一个。但是“一千个人读《王子复仇记》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美文往往给人留下极大的再创造的空间。作为文学教师,要特别注意情感氛围的营造。通过包括孕育丰富的话题、摇曳多姿的设问、趣味横生的调侃、极富魅力的讲解等,诱导学生进入创造的境界,点燃起能动性创造的火花。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引导他们去感悟、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凭借自己又不拘泥于课文,借课文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让学生感受创造力之美,是学生审美情趣是否有效提高的重要评价环节。

四、情感体验――创造美的文章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习怎样表达,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什么。言为心声,发展美的情感,培养健全心态,健全人格,是让“美”走进课堂的最终目的。教师引领学生在美文学习中既让他们感受光明、喜悦之美,又感受生命价值的深沉之美,同时,也感受人类自身的悲剧之美。比如,陆游的爱国情怀与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的冲突矛盾、一棵枝叶茂盛的枫树在凌晨被伐倒、“生命像春水、像小树”、“红嘴鸦的贪食(物欲)带来的灭顶之灾”等等。每篇美文,以不同的美的力量撞击学生的心灵,在撞击中促进了他们的成长。比如,有个学生这样去描写月亮:“一半在天上/一半在水中/在天上,你担忧星星迷路,在水中,你担忧小鱼撞在礁石上,整个夜晚你不停息地,为他们引路、照明”,童真中流淌出如此令人感动的美的情感。这样自然而然表露出积极、向上、乐观、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例子很多,有的同学在“启迪”的话题作文中真情地阐述“人情并不薄如纸”的观点。

总之,人类五千年文明之光辉,从篇篇美文中折射出来。作为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让这种“美”走进课堂,责无旁贷。

论文作者:王继颖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论文_王继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