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
前言:在农村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校本资源化意义十分特殊,能够打破教育资源神秘感,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减少学生的学习抵触心理。此外农村地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专业素质,使学生形成良性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帮助意义。
一、树立积极教育思想观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言堂的方式难以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学生在被动状态下无法参与到学习当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与价值意义。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影响着所有学生,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显然无法开发学生的素质与智力。对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思想,教师要用自己积极向上的教育心态引导与鼓励学生,要让学生形成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素质能力。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激励学生,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校本课程资源。
二、坚持以生为本开发教学资源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重心与地位追求。开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不同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做好了学生情况的调查,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资源与条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够得到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所有学生的情况[1]。比如让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潜力、学习优势,让学习能力普通或是后进生意识到自己同样也有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要尽可能摆脱枯燥无聊的理论学习,让很多学生产生学习热情[2]。教师要重视实践学习的过程,突出学生为本的教育追求。在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支持下,打造活跃的探究氛围、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素质。如学习《我能行》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去克服过去不敢做的事情,有的学生选择了晚上不用爸爸妈妈陪着睡觉,有的学生则用看电视的时间为爸爸妈妈洗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用这种实践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学生素质素养的综合培养。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作用下,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在被动状态下完成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很多教师只考虑书本当中的内容讲解,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与明白课本教学的要求。很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与模式下失去了探究能力、探究意识、自主学习诉求。很多毕业的学生都不具备探索能力、主动研究问题的意识[3]。开发与研究农村地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需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调整,确保学生能够主动投身学习当中,体现现代教育的特色与追求。教师需要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投身其中,最大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社会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素质与运用能力。如学习《挑战第一次》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哪些第一次挑战让自己印象深刻,学生听闻教师的提问以后纷纷回答,有的说第一次骑自行车,有的说第一次帮家里做饭,还有的说第一次自己坐车去亲戚家。几乎每一名学生都有用自己的故事诉说着自己在挑战第一次时候遇到的压力与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与克服了难题。学生在这样的讨论和交流中营造了和谐的班级讨论氛围,学生纷纷对自己的同桌、同学建立了新的感知与印象,对其他同学建立了新的理解。当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以学生同班的角色与学生一同讨论,比如教师说道自己第一次观看升国旗内心非常激动,询问学生愿不愿意一同观看升国旗。用观看升国旗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实践第一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素质,实现了农村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结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重视对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土化教育资源开发与研究工作。用这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投身与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当中。要做好课堂引导、教育引导、学生引导。只有在学生意识到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才能够意识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更好的参与其中。故教师一定要围绕乡土资源、本土资源设计校本课程,为学生安排与提供合适的条件,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任海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5.
[2]郭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才智,2019(27):107.
[3]王亮.道德与法治综合课程开发的原则与切入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6):56-57.
论文作者:陈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教师论文; 道德论文; 小学论文; 校本课程论文; 农村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