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四川资阳 641301
【摘 要】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针对产后出血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求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方法 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42例产后出血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51%,2h内发生率为82.89%;分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孕期保健不健全、妊娠并发症、引产流产史、瘢痕子宫等。结论 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加强产后观察等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降低孕产妇危险。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干预措施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Yan li-ying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Ziyang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SichuanZiyang 6413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and to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2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5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as 4.51%,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2H is 82.89%;the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clude:uterine inertia,placenta factor,injury of soft birth canal,coagulopathy,prenatal care is not perfect,complications of pregnancy,abortion abortion,uterine scar etc..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To strengthen the pre pregnanc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during pregnancy,mastering the indication of cesarean section,improve medical personnel,strengthen midwifery postpartum observation and so on,which were contribut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reduce maternal risk.
Key words:postpartum hemorrhage;risk factors;intervention measures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作为产科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因素。因此,预防及适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及干预是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产后出血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015年产后出血42例,发生率为4.51%,年龄为15~45岁,其中15~20岁7例,21~30岁14例,31~40岁15例,41~45岁6例。11例有妊娠并发症,27例是瘢痕子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出血量测量方法 采用容积法和目测法测量出血量:①阴道分娩:称重法计算出血量,即胎儿娩出后用弯盘于产妇臀下接血,2h后的血量用臀垫称重计算;②剖宫产分娩:子宫壁切开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负压瓶内的血量与手术台上手术巾类吸出血之和。
2 结果
2.1产后出血的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28例,占65%;胎盘因素8例,占20%;软产道损伤6例,占13%;凝血功能障碍1例,占2%。
2.2产后出血与高危因素关系 高危因素包括:羊水过多、全身系统疾病(高血压病、贫血等)、异常产孕史、胎儿问题(死胎、双胎、巨大胎儿等)、妇科疾病(子宫肌瘤等)、胎盘问题(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有高危因素者34例,占82%,无高危因素者8例,占18%。
3 讨论
产后出血80%以上发生于产后2h以内。经常有报道称产妇死于产后出血。我国产妇死亡事件发生原因中,产后出血为死亡原因首位,加之基层医院设施不健全、应急能力欠缺、临床经验不足,都是造成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因素。
3.1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本文中分析指出,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产后出血占65%;子宫收缩乏力发生原因常见有: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过长导致产妇体力消耗过大、临产后进食少、羊水过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多次分娩导致子宫损伤、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宫缩乏力致使子宫无法正常缩复,从而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的子宫壁血窦,进而导致流血过多。尽早实施腹部按摩、适量应用宫缩剂等能有效预防及治疗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②胎盘因素也是产后出血常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居第2位,占20%。胎盘因素中,以胎盘粘连为最常见原因。既往有引产、流产、多胎、孕期出血等病史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损伤,同时,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几率增大,当她们再次妊娠时,容易发生胎盘粘连、残留及植入,从而影响子宫收缩,增加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所以,针对此类患者,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早发现胎盘粘连等情况,从而尽早开展胎盘剥离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③产后出血的另一个原因即软产道损伤,本文中占13%。软产道损伤极容易发生在急产分娩者,损伤部位主要是会阴、宫颈、阴道和子宫下段。常见原因有:产时用力过大、阴道组织弹性差、胎儿巨大、缝合不彻底、软产道存在出血点、阴道手术助产、止血不彻底等。对此,治疗时应充分暴露软产道,同时应仔细探查,找寻出血点,仔细缝合,小血肿采取冷敷、压迫等方法治疗。④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较少见的原因,占2%,主要与急性脂肪肝、重症肝炎、全身血液系统疾病、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重度妊高症等有关。
3.2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剖宫产导致的产后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经阴分娩者。本文其发病率为13.92%。剖宫产术本身是产后出血的独立高危因素。因此,医务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①要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能自然分娩者尽量避免剖宫产术,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剖宫产手术率增加;②合理、适时应用缩宫素;③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正确选择术式及切口位置等,避免过多、过密缝合等。④合理掌握手术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进行手术。
3.3产后出血的干预及护理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指导妇女作好避孕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妊娠和人流。宣传孕期保健常识,使孕产妇学会自测胎心、胎动等,如有异常及时就诊。②对于存在大于2个高危因素的孕产妇采取专项管理,如情况危急,基层医院要积极转运患者,不能截留高危患者。③重视产前检查,定期产前检查,并自行推测预产期,孕期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处理。④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创造合理分娩的社会环境。⑤认真观察、处理产程,对临产后的产妇实施人文关怀,解除其心理压力,保证能力充足。严密观察宫缩情况、宫口开大情况及胎先露下降情况等,绘制产程图以指导产程处理。⑥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期,所以产妇应在产房留观2h,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产妇回病房前应排空膀胱,鼓励母亲让新生儿及早吸吮乳头,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⑦加强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定期进行培训,做好妊娠管理及监测,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不必要的产后出血发生。⑧积极预防感染,产后出血的患者因大量出血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应根据情况给予抗菌素治疗。
参考文献:
[1]高英杰.剖宫产术后早期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5,23(04):18,19,75.
[2]曾源娇.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25(02):66,69.
[3]郑九生,黄维新.剖宫产术后早期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4(07):26,28.
[4]戴秋兰.蔡雪梅.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高危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1):379.
[5]高英杰.剖宫产术后早期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4):18-19
[6]王执玲.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对此类产妇的护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197-198.
论文作者:严利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产后论文; 因素论文; 子宫论文; 胎盘论文; 产妇论文; 发生论文; 产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