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配合血管内栓塞术急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黄雪莲

循证护理配合血管内栓塞术急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黄雪莲

重庆巫溪县人民医院普外一科 重庆巫溪 405800

【摘 要】目的:探讨接受血管栓塞术急诊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循证护理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急诊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干预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6%,对照组为33.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项目中,躯体功能、角色状态、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疼痛、精力及体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利于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循证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因颅内局部动脉壁异常形成的囊性膨出症状,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群,其无明显症状,但是具有动脉破裂出血、栓塞、动脉痉挛等发生风险,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1]。针对颅内动脉瘤,目前已经开始应用血管内栓塞术,虽然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也存在并发症威胁,因此,开展循证护理,对提高围术期安全性具有积极作用。本组研究对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术急诊治疗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急诊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2]。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龄41~62岁,平均年龄(51.6±5.8)岁;病程5d~6个月,平均病程(2.3±0.2)个月。纳入标准:具有手术指征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肝、肾、心功能严重不全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通过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简单讲解手术相关知识,相关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循证问题

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术的持续时间长,手术难度大,致使患者产生心理应激反应,术后恢复较慢;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危险较高。

1.2.2循证支持

通过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获得相关护理资料后进行分析,筛选具有可靠性、可行性、科学性的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

1.2.3循证实施

心理干预:术前向患者做健康宣教,讲解颅内动脉瘤发生原因,血管内栓塞术的优势,手术实施方法。着重讲述以往成功在治疗病例,手术具有较高安全性等;术后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成功,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指导家属多陪伴、关心患者,给予家庭支持。根据患者心理状况,开展心理疏导,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感,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因情绪波动产生的再出血风险。

神经功能障碍及脑血管痉挛预防:术后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头痛、失语等症状,动态关注血压变化,预防脑灌注量改变,诱发脑血管痉挛;持续吸氧,维持高血容量,进行血液稀释,确保脑组织有效灌注,控制神经功能障碍发生。

颅内再出血预防:术后对病情密切观察,着重对癫痫先兆、出血体征进行观察;一旦出现血压上升,立即使用降压药,以免用力咳嗽,增加腹压;保持情绪稳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下床时间等恢复情况相关指标;了解术后颅内出血、脑血管痉挛、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x2检验,率(%)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s)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5.63±3.47天,下床时间为5.32±1.06天,均较对照组短(21.07±5.31天及7.12±1.5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6%,对照组为33.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观察组评分躯体功能(71.3±6.0)、角色状态(78.1±6.4)、社会功能(68.6±6.5)、心理健康(80.2±7.3)、疼痛(76.5±5.5)、精力(78.8±6.7)、体力(68.1±6.5),生存质量评分情况高于对照组躯体功能(63.2±5.5)、角色状态(69.8±6.2)、社会功能(60.3±6.2)、心理健康(73.1±7.0)、疼痛(65.7±5.4)、精力(67.4±6.2)、体力(57.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死亡率高达25%~60%,主要常见于中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50%以上的是因为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囊状动脉较棱形动脉更容易出血[3]。导致患者死亡的大部分原因是出血以及严重的脑血管痉挛。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迄今分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4]。目前在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任务是最大程度的摘除肿瘤组织,保护垂体可以维持正常的功能,减低视力因为肿瘤而受到的不良影响,预防肿瘤复发以及最低减少并发症。药物治疗及化疗对该病的治疗存在较多不足,如手术后易出现鼻腔出血、头痛、垂体功能低下及尿崩症等并发症。因此手术治疗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5]。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以及内窥镜设备的不断改进,在全麻下神经内镜引导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与其他手术治疗方案比较存在着手术视野清楚、手术入路短、创伤小、出血少,并且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该手术方案满足微创理念,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增多。血管内栓塞术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其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25%~40%,是影响术后恢复的主要因素[6]。因此,加强围术期护理,针对性预防术后并发症,是临床所关注的焦点。已经有学者研究表示[7],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颅内出血、脑血管痉挛为颅内动脉瘤性血管内栓塞术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增加痛苦的重要因素。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26%,明显较对照组33.33%低,差异显著(P<0.05),提示,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利于患者术后拥有良好的恢复条件。同时,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可能与观察组并发症较少,从而利于术后恢复相关。

综合上述,循证护理可降低血管内栓塞术后的并发症,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轻其痛苦,利于远期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翟干妹,宁婉秀,毛萍燕等.循证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5):24-25.

[2] 陈慧明.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干预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311,313.

[3] 周丽娜.循证护理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2-43.

[4] 秦晋辉,李军涛.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21(6):68-70.

[5]袁萍,程佩杉,黄春娟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4):48-49.

[6]郭立新.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术期护理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562-564.

[7]刘丽梅,张男男,马艳辉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8):202-203.

作者简介:

黄雪莲,女,35岁,本科,主管护师。

论文作者:黄雪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配合血管内栓塞术急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黄雪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