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针灸学术传承理念述要论文_郭翠萍,丁丽玲,管微微,管遵惠(指导)

管氏针灸学术传承理念述要论文_郭翠萍,丁丽玲,管微微,管遵惠(指导)

郭翠萍 丁丽玲 管微微 管遵惠(指导)

昆明市中医院 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650011

摘要:本文论述了管遵惠老师针灸学术传承观念三要素:理、法、意的内涵,使我们更全面的学习中医理论,传承管氏针灸学术理论,掌握管遵惠老师的针灸学术思想和针灸技术,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弘扬管氏针灸学术体系,彰显针灸学术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管遵惠;名中医;针灸学;传承理念

导师管遵惠主任医师、教授、全国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云南省名中医,管氏针灸医学流派第四代传人。本人有幸成为管遵惠老师的学术继承人,在10余年的跟师学习中深得老师的亲传面授,收益颇丰,现将管遵惠老师的针灸学术传承理念简介如下:

1 “理”是指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全面继承,深入研究中医针灸经典著作,掌握和熟练针灸技能,通晓医理。这是传承和发展管氏针灸学术流派之根。

1.1 运用管氏针灸学术流派的辩证思想,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学的精髓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指导我们进行针灸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管氏针灸理论重视辨证论治,遵循中医学术的整体观念,总结了针灸治疗的整体观:“辨证明,虚实清,别经脉,定腧穴,量深浅,审部位,视禀赋,合时令,参舌脉,查针具”一套针刺操作程序。即在针刺过程中,首先要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进行四诊、八纲辨证,分清虚实情况,进一步分析归纳疾病所属经脉;再制定治疗原则,配穴处方,达到取穴正确,按照规定的“分寸”去折量,做到心中有数,随后审查病人的体表标志;同时根据病人的先天禀赋,结合四时节令,参考人体舌脉变化,检查实用针具情况,形成从理论到操作的系统理论。导师强调指出,针刺手法不仅仅是单纯的操作技巧,而且是针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针灸治疗获取临床最佳疗效的主要条件。管氏针刺手法的运用中蕴涵人体虚实、经脉腧穴、部位深浅、禀赋舌脉、时令针具等各个方面,亦是人与自然宇宙相互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体现。导师将单一的针刺手法提高到一个全面的针刺手法操作系统,提出了诊断与治疗的高度统一,突出体现了针刺手法整体观的学术特点。这些也是针刺施术的注意要点,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条文易学实用,反映导师对针刺手法的缜密思考和灵活运用。

1.2 掌握名医经验及学术思想,必熟读经典,通晓医理。

中医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辨证论治。中医辨证方法有: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邪辨证等。诸法各具特点,运用各有侧重,但就学术渊源及理论内容而论,经络辨证是基础,脏腑辨证是核心,八纲辨证是纲纪。经络辨证是指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经络辨证,就是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对通过四诊所取得的症状、特征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变的相互关系,确定病变经络,辨明症候证型,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因此,熟悉各条静脉的循行,生理功能,是动、所生病侯等规律,则是掌握经络辨证的基本功。正如《灵枢?经别》篇所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导师熟读经典,通晓医理,从而发展了针灸学术理论,提炼了管氏针灸学术观点。

2 “法”在继承管氏中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医针灸的治疗方法,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是继承和发展中医之“魂”。

2.1 提高临床疗效,必须针法明,补泻得法。

针灸的补泻法则是以《内经》经旨为依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血盛则虚之。”《灵枢?经脉》篇:“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针治准则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治准则:寒则温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针灸处方配穴的基本准则是:“循经取穴”。所以,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我们必须辨证准确,灵活实施针灸准则;熟练掌握补泻手法,辨证施治才能准确无误,才能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2.2 提高临床疗效,导师灵活运用针刺手法

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经历了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丰富,在《内经》中开创了补泻手法的先河,奠定了补泻手法的基础。其主要有:徐疾,迎随,呼吸,开阖四种。后世医家发展了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透天凉等等手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管遵惠老师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针灸的补泻手法,如管氏初级补泻手法,补法:趁病人呼气时进针;入皮后,缓慢分几度捻进;行针时,着力在针尖,插的手法多,提的手法少;捻针时,拇指向前用力重而急,拇指向后用力轻而缓,针感缓和而感应较小;留针时间短或者不留针;趁病人吸气时出针,出针时快而轻;出针后按揉针孔。泻法:趁病人吸气时进针;入皮后,进针疾速,很快的插到所需深度;进针时,着力在针尖,提的手法多,插的手法少;捻针时,拇指向后用力重而急,拇指向前用力轻而缓;留针时间长,在留针过程中加强手法捻转行针,力求感应较重和循经感传;趁病人呼气是出针;出针缓慢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揉针孔。管氏初级补泻手法,从进针行针留针出针作了由繁返简的归纳提炼,有内容简明扼要操作层次清楚具有易学实用的特点。熟练掌握管氏初级补泻手法,即可在此基础上,变换转化为各种复式手法,发展管氏高级手法。针灸临床应用时,容易掌握,可以灵活应用,疗效卓著。

2.3 提高临床疗效,导师创新和提高了传统针灸治疗方法。

管遵惠老师完全学习,继承,理解,掌握了中医理论和针灸学术内容,而且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熟悉了中医经典著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管遵惠老师在前人的“焠刺”,“温针灸”,“艾灸”的启发下,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研究,发明了集针刺,温灸,艾灸的管氏热针治疗仪,在临床中运用管氏热针治疗仪一些疑难病症,提高了临床疗效,形成了集传统针灸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热针疗法,丰富了针灸学技术的内容。管遵惠老师在舌诊的基础上,首创了24个基础舌穴,总结了舌针的配穴方法及舌针针刺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氏针灸治疗方法。舌针疗法,如同耳针疗法,头针疗法一样,已成为针灸学中一个分支,随着舌针疗法在临床中的广泛运用,它将成为中医疗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独立学科。管遵惠老师在丰富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将蜂毒与针灸理论相结合,临床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蜂针疗法,开拓了针灸学新的医疗前景。

3 “意” 医者意也,意会、领悟是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发展中医之“魂”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主要内容,更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古代哲学,天文,历法知识相结合,以针灸经络学术为基础,并将其有关时辰治疗及传统生物钟思想渗透到病理,生理,诊断,用药,针灸,推拿等等方面的一种独特配穴方法。一直被视为千古不传之谜。

3.1管氏子午流注针法的特点与创新

导师家学渊源深厚,经过几代人的深入学习研究,掌握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疑难病症,创新和发展了子午流注理论。设计了表解法,临证开穴时直接查对《子午流注逐日对时开穴和互用取穴表》,一目了然,简便快捷。管氏表解开穴法不仅是开穴方法上的改进,在内容上亦有新的创见和发展:开穴表汲取了金代阎明广《流注经络井荥图》的部分理论和开穴方法,填补了俆氏开穴法中癸日9个时辰的“闭穴”,使子午流注开穴方法渐趋完善。导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要提高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疗效,必须要掌握应用的5个环节,管氏概括为 “子午流注针法提高临床疗效5要素”:

(1)提出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经络学说等九项内容是子午流注的理论基础,归纳了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点等子午流注的8个基本观点,总结了较为完善的的子午流注的理论体系。必须通晓子午流注理论,才能掌握子午流注针法。

(2)经络辨证是子午流注针法的主要辨证方法。

(3)选择开穴、配穴是运用子午流注针法的关键。

(4)恰当的补泻手法是子午流注针法获得疗效的重要条件。

(5)子午流注针法既要掌握基本原则,又要灵活应用。

“五要素”言简意赅的归纳了子午流注临床应用的指导思想和应用要点;澄清了对子午流注的误解和片面认识,对正确全面理解子午流注和指导针灸临床时间,均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2 管氏灵龟八法的特点与学术发展

灵龟八法是着重于奇经八脉的一种针灸配穴方法。灵龟八法推算出的开穴时刻,是该穴相通于奇经的流注时刻。灵龟八法提示了奇经八脉与脏腑组织器官和时间相应的内在变化联系,揭示了奇经八脉的气血循行盛衰和穴位开阖的某些规律。导师对灵龟八法的开穴规律进行了深入探析,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了《年干支查对表》《月干支查对表》《日干支查对表》《时干支查对表》《灵龟八法六十甲子逐时开穴表》《飞腾八法开穴表》及《子午流注逐日对时开穴和互用取穴表》等,使繁复的灵龟八法开穴程序简化为简单易学的开穴方法,使深奥难学的古典择时针灸理论,转化为简捷便利的现代针灸疗法,丰富了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完善了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子午流注等时间治疗学的治疗方法。

4 结语

针灸医学是中医医学伟大宝库的瑰宝,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独具体特色和优势的巨大资源。管氏针灸学术流派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创新发展了中医针灸学术理论和技术,已经称著于中医界。而管遵惠老师针灸学术传承观念三要素:理、法、意,是针灸学术传承之根本,亦是管遵惠老师针灸学术思想体系之一。更是我们学习中医理论,应用导师针灸学术技术的指南。

论文作者:郭翠萍,丁丽玲,管微微,管遵惠(指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  ;  ;  ;  ;  ;  ;  ;  

管氏针灸学术传承理念述要论文_郭翠萍,丁丽玲,管微微,管遵惠(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