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与分娩球联合护理对产妇心理与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分娩生产的产妇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将两组患者的顺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焦虑与抑郁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顺产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产后出血率与焦虑、抑郁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分娩产妇应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不仅能够提高产妇的的顺产率,降低产后出血出现的概率,而且还能改善产妇心理状态,消除不良情绪,在临床上推广普及很有价值。
【关键词】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分娩球护理;分娩结局;产妇心理
针对产妇心理入手,采用良好的分娩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产妇分娩结局。特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分娩生产的产妇100例,以探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的临床效果,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分娩生产的产妇100例,所有产妇无阴道分娩禁忌症,无肝肾功能与心肺功能障碍,无妊娠合并症与胎儿异常情况,皆为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年龄为23至35岁,平均年龄为(31.2±2.9)岁,孕周为37周至42周,平均孕周为(39.9±1.5);对照组年龄为22至36岁,平均年龄为(31.6±3.2)岁,孕周为37周至42周,平均孕周为(40.2±1.1)周。两组产妇临床资料无论是年龄、孕周等都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是按照医嘱来进行相关护理,监测产妇与胎儿生命体征等。对观察组50例给予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护理人员鼓励产妇及家属观看并学习拉玛泽减痛分娩法有关视频,助产士给予产妇手把手教学,并指导产妇经常练习。练习内容主要为呼吸技巧与神经肌肉的控制,训练时间要适度,做到训练与休息相结合。助产士检查训练成果并指出不足。若产妇难以掌握分娩技能。产妇进入产房后,要借助分娩球进行上下颤动与摇摆骨盆训练,保证幅度为15cm左右,并按照宫缩节奏来进行呼吸节律训练。产妇分娩时要用浅慢式胸式呼吸,并进行哈气与闭气用力运动。产妇宫缩间隙时用神经肌肉控制运动法以放松全身肌肉。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顺产率、产后出血率、产后焦虑与抑郁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焦虑与抑郁程度应用SAS自评量表与SDS自评量表评价,以50分为临界值,超过50分表示存在焦虑或抑郁情况,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特应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来比较组间数据资料,用卡方检验来比较计数资料,若p<0.05,即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顺产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产后出血率与焦虑、抑郁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与临床心理对比
3.讨论
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属于新型分娩方式,能降低产妇分娩疼痛感,帮助产妇在分娩时的呼吸节律得到充分调节,恐惧情绪得到极大改善[1]。此外,该方式能提高产妇注意力与产力,缩短产妇分娩时间并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保障新生儿的身心健康。
应用分娩球能让产妇骨盆肌肉极大放松,减轻产妇阴部神经疼痛感,让产妇坐时的子宫离开脊柱趋于腹壁,让胎儿纵轴与产轴能保持同一方向,提升抬头对宫颈的压力并增强宫缩力,通过扩张宫颈来提升分娩速度[2]。不仅如此,该方式还能改善产妇的呼吸与循环功能。将拉玛泽减痛分娩法与分娩球联合应用,能够保证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顺产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产后出血率与焦虑、抑郁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分娩产妇应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不仅能够提高产妇的的顺产率,降低产后出血出现的概率,而且还能改善产妇心理状态,消除不良情绪,临床推广很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康凯.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对分娩结局和产妇心理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06):671-672.
[2]骆美芳.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对分娩结局和产妇心理的影响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0):180-182.
[3]黄妙珍.拉玛泽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球护理对分娩结局和产妇心理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09):97+101.
论文作者:王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焦虑论文; 心理论文; 抑郁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