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发展“同步错位”的诊断与差异分析--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旅游统计_差异分析论文

区域旅游发展“同步—错位”诊断及差异分析——基于中国31省(区、直辖市)国内旅游统计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数据论文,直辖市论文,中国论文,国内旅游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2-0087-04 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及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任务工作到事业型发展,到目前的产业化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先后被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1,2]。国内旅游发展迅速,2004年,国内旅游总人数11.0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710.71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6.67%和36.85%[3]。但是,由于各地旅游业发展的规模、途径不尽相同,造成区域间旅游发展的“不同步”现象,如:旅游资源丰度相近的湖南和广东,其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存在巨大的差异,湖南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22488、国内旅游收入0.72687;而广东是1.654663和3.254833(《200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均值化处理数据)。区域内旅游收入、游客接待数量及资源禀赋指标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现象,如陕西省,2002年其旅游资源丰度占平均值的1.334437倍,国内游客数量却是0.802189,而国内旅游收入只有0.508166;上海相应的指标却是0.698013、1.880299和2.917128(《200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均值化处理数据)。

国内对区域旅游差异的研究已有相当基础。对于大尺度区域旅游系统的研究较少[2],代表性文献有保继刚(2002)采用入境游客接待量对中国28座重点旅游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地位的变化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接待游客数量只是反映区域(城市)旅游发展(地位)的一个侧面,旅游收入才是区域或城市追求的目标,笔者通过整理2002年国内数据也发现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

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对不同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度不同,因此不同旅游目的地其游客构成存在很大差别,随着国内旅游的迅速发展,国内游客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国内旅游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映射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以上原因,考察旅游目的地国内旅游发展的差异以及目的地不同指标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其内在规律是一件非常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工作。

以要素为切入点,以行政省域为尺度,对国内31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资料的不可获得性和区域差异的不可比性,港澳台没有被列入研究范围)进行比较研究,采用2002年国内旅游统计数据及A级景点作为数据基础,按要素—区内—区间的思路,对各行政单元的要素进行比较,探讨其间的关系及组合类型,进而按要素组合的结果对31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类型划分,试图找出不同区域间各要素的不同关系、类型及特点,从而比较区域间旅游发展的差异并提出转化路径及实现途径。

2 数据收集与整理

以200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其“地方旅游业”部分摘取2002年国内旅游相关统计数字,包括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两项指标,并对其进行均值化处理,将结果记入表1。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笔者统计了中国31省(区、直辖市)2002年A级以上景区(点),运用公式(1)对其进行丰度指数计算,并进行均值化处理,将其结果计入表1。

旅游资源的丰度指数[4]:

3 区域内要素比较分析

3.1 资源丰度与游客数量比较

根据表1中的旅游资源丰度和接待游客数量的均值化数据,在Excel环境下生成“线—柱图”(图1),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接待国内游客数量>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北京、天津、山西、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一种是接待国内游客数量<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河北、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海南、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第三种是接待国内游客数量约等于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西。

图1 旅游资源丰度与游客数量关系

Fig.1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source Aboundance and Visitor Quantity

3.2 资源丰度与旅游收入比较

根据表1中的旅游资源丰度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均值化数据,在Excel环境下生成“线—柱图”(图2),按其组合关系同样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国内旅游收入>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另一种情况是国内旅游收入<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第三种情况是国内旅游收入约等于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浙江、江西、山东、贵州。

3.3 游客数量与旅游收入比较

根据表1中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的均值化数据,在Excel环境下生成“线—柱图”(图3),按其组合关系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国内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第二种情况是国内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青海。第三种是国内旅游收入约等于接待游客数量:内蒙、辽宁、河南、海南、西藏、宁夏和新疆。

图2 旅游资源丰度与国内旅游收入关系

Fig.2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source Aboundance and Income

4 “同步—错位”分析及组合类型

4.1 数量—收入组合

将表1中31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国内旅游接待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均值化数据在笛卡儿坐标系中构建数量—收入组合态势图(图4),平均值1作为临界点,对其进行类型划分。

Ⅰ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与国内旅游收入均超过平均值,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辽宁、湖北。

图3 游客数量与旅游收入关系

Fig.3 The Relation between Visitor Quantity and Domestic Income

图4 31省(区、直辖市)旅游发展二维组合及类型划分

Fig.4 Dual-dimension Combination and Type Divinizing of 31 Provincial Cells

Ⅱ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少于平均值,但国内旅游收入超过平均值,包括天津、福建。

Ⅲ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超过平均值,但国内旅游收入低于平均值,包括河北、湖南、云南、广西。

Ⅳ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及国内旅游收入均低于平均值,包括重庆、陕西、山西、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贵州、海南、新疆、内蒙、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笔者将四种组合类型定义为“数量—收入同步区”和“数量—收入错位区”两大主类,并进一步细分为四亚区:强同步区(Ⅰ区)、弱同步区(Ⅳ区)、优等错位区(Ⅱ区)和劣等错位区(Ⅲ区)。

4.2 资源—游客—收入组合

结合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对上述类型进一步划分,原则上可以分为C[1][,2]·C[1][,2]·C[1][,2]=8种类型。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强同步区(Ⅰ区):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辽宁。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弱同步区(Ⅳ区);陕西、黑龙江。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优等错位区(Ⅱ区):无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劣等错位区(Ⅲ区):河北、湖南、云南、广西。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强同步区(Ⅰ区):上海、河南、湖北。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弱同步区(Ⅳ区):重庆、山西、安徽、江西、吉林、贵州、海南、新疆、内蒙、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优等错位区(Ⅱ区):天津、福建。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劣等错位区(Ⅲ区):无。

剔除掉研究范围内的空缺类型,中国各省(区、直辖市)的国内旅游发展目前可以被分为6种类型。

5 结论与讨论

(1)研究发现:中国旅游目的地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旅游地的地域条件、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

(2)理想的“资源—游客数量—收入”之间应该是呈正相关的函数关系,而区位差异等扰动要素会使其变形甚至扭曲。研究结果证明“资源—游客数量—收入”之间存在错位现象。

(3)对指导区域旅游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发现不同区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使旅游规划任务的目的性更强,更具有实际意义。

(4)笔者为研究的需要采用的是均值化数据,所以其地位关系是区间相对地位,而转化是相对于个体的自我提升,对总体而言,理想的结果是高层次的同步关系。

标签:;  ;  ;  ;  

区域旅游发展“同步错位”的诊断与差异分析--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旅游统计_差异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