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技术革命思想_资本论论文

马克思的技术革命思想_资本论论文

马克思关于技术革命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思想论文,技术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马克思通过对磨、纺织机、蒸汽机等机械技术的改进而带动工业革命的发展的论述,充分表现了他的技术革命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革命 《资本论》 工业革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门从整体上研究技术问题的新学科--技术论正在兴起,因而深入研究马克思有关技术革命的思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作出天才的研究和论述,同时,在技术论方面,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

毕生钻研各种技术书籍

培根说过:“真正杰出的人物,同自然界和世界的联系是这样多,他们感兴趣的对象是这样广,以致他们能够轻松地经受任何损失。”①马克思就是这种真正的杰出人物,为了给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理论,马克思十分关心当时技术上的进步成果,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技术著作和有关资料,这不仅使他成为一个智力发达,学识渊博的人,而且为撰写多种经典著作打下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马克思之所以有广博精深的自然科学知识修养,对技术论较早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是同他一生酷爱自然科学,刻苦攻读科学技术书籍分不开的。如他撰写的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就高度评价伊壁鸠鲁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因此耶拿大学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他从事革命活动后,仍然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在伦敦,为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需要,仔细阅读了农学和应用电去提高土壤肥力的著作,特别是阅读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约翰斯顿和申拜因有关农业化学的论著;在探讨工业再生产的周期问题时,马克思专门阅读了拜比吉的《论机器和工厂的节约》一书,着重研究机器磨损规律;为了掌握工业技术的发展动态,他以《新闻报》通讯员的身份,长期采访伦敦世界工业博览会的展况。

1860年,马克思汲取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有关进化论思想,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巨著《资本论》,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在写作《资本论》第一卷《机器和大工业》一章时,他阅读了大量科学技术史著作,其中有玻佩的《科学复兴时期到十八世纪末工艺学的历史》(第三卷),尤尔的《技术辞典》(第一卷),贝克曼的《论发明史》(第五卷),等等。写了三大本的科学技术史手稿,约二十万字,标题是《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蒸汽、电、机械的和化学的因素)》,高度赞扬技术、机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革命作用。为了写作《资本论》地租部分,马克思认真研究了有关植物生理学、农业化学和土地人工肥料的著作,研究了俄国农业方面的著作和美国农业情况的资料,并作了评定性的摘要。

从1863年起,马克思甚至占用休息时间,研究数学、微积分学,阅读麦克劳林、欧勒和霍尔等人的著作,写成了《数学手稿》、《微积分简史》,阐发了自己的独到的数学思想。1882年,马克思已经是64岁高龄了,仍然坚持研究天文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由于具有坚实、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马克思活像一部百科全书,在写作《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时,大量引用科学技术史材料,得心应手,翔实生动,而作为一位非职业自然科学史家,马克思还独立写成了《数学手稿》、《关于工艺史摘录》、《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三部传世之作。

马克思在《关于工艺史摘录》、《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大量引用和具体总结了古代到19世纪中叶极其丰富的技术史资料,对英国产业革命的主角--磨、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展和应用作了详尽、精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为技术论这门分支学科的诞生做了有益的、奠基性的工作。

认定磨最早具有机器结构的特征

自然科学发展史表明,机器大工业的真正科学基础--力学,18世纪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臻于完善。牛顿的力学诸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科学大厦,为现代力学、机械学和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这座力学大厦的建立,同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搬开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不谈,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即从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工场手工业一直到真正的大工业这一时期,在工场手工业内部为机器工业做好准备的有两种物质基础,即钟表和磨……”。②磨,一开始就具有机器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最早应用机器原理的劳动工具,从磨的历史可以研究“力学的全部历史”。在磨的构成中,已经具备了机器的基本要素:机械动力、原动机、处理材料的工作机和传动机构(轮传动装置、杠杆和齿轮等)。

马克思指出:“从十七世纪中叶以来,几乎所有的大数学家,只要他们研究应用力学,并把它从理论上加以阐明,就都是从磨谷物的简单的水磨着手的。”③意思是说,在磨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关于摩擦理论、轮盘联动装置、机械齿轮等的算式的研究,关于测量动力强度的理论,最好地使用动力的理论等问题的研究,都极大地推动现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随着水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日益兴旺的手工工场需要更多更大的动力,推动摩擦学说的进步,为齿轮的轮齿找到了外摆线形式,致使运动更加轻快和更加完善。为了研究水力的有效利用,波利尼、欧勒等人创立了运用于水磨的运动学说,牛顿、马里奥特等人发现了测定压力的定律,接着又出现了流量计、水准仪、利用人工坡降和采用水槽等方法,并有力地促进水力学和水利工程学的发展。所有这些理论发现和技术发明,又为水磨的革命打下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在技术理论的指导下,磨的构造日益完善,逐步发展为机器体系。使“水磨成为机器体系”,开创了机器大生产的伟大时代。④

指出纺织机革新开创了工厂制度

社会文明史表明,纺织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纺纱机和织布机是从人类最古老的工具中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引用了玻佩的《工艺学历史》中的丰富内容,认真考察纺织机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古人使用纺锤,把羊毛纺成纱,然后织布,缝制衣服。到了中世纪晚期,在德意志的根特,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等城市出现了专门的开毛器具,用带铁齿的工具取代手工来松毛,工效大为提高。接着,出现了手摇纺车,是一个大轮子,纺织工用右手转动它,用左手牵线,同时完成纺纱工作。

由于生产的需要,纺织经验的大量积累,1530年尤尔根斯发明了小型脚踏式纺车,并迅速地得到推广。后来,工匠们又对脚踏式纺车进行了改良,让工具承担以前用手完成的操作,同一动力既推动轮子,又使工具自身纺毛,“工具变成了纺纱工”,工人的作用则简化为推动轮子,照看和调整纺毛过程。马克思指出,这样一来,“脚踏式纺车便转化为机器”,是一种一个人能够单独操作的机器,在手工作坊、家庭劳动或农村副业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⑤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详尽论述了纺织机革命的原因和过程,并强调了这一革命的重大意义。脚踏式纺车功效不高,生产品远不能满足日益兴旺的市场的需要。在德意志,为了增加纺织品的产量,有人试图让一个纺纱工人同时操作两架纺车,但未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众多工匠和发明家的不懈努力,从与“加工材料直接接触的那部分工具的改革”开始,出现了纺织机械的一系列革命。正如著名的技术史学家中山秀太郎所说,纺织机械经过初期发展阶段,终于进入了决定性时期。几乎在同一个时期里,继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而引起纱荒之后,哈格里弗斯的“珍妮纺纱机”和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相继问世,给纺织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⑥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和蒸汽机一样,应用了全新的力学原理,是十八世纪机械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致使机器的传动不再依靠人力而直接利用自然力了。接着,克伦普顿制成了“骡机”,埃·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克服了先前纺纱机和织布机的缺陷,把纺织机械的性能和功效提高到新的水平。此后不久,出现了机械纺织机,可以带动许多梭子,能够独立完成织工的一切职能。当这种机械或这种机器的组合,使用蒸汽机推动之后,纺织机就更加完善了。这表明,“工业革命”开始于直接的纺纱过程本身的改变和人的一部分劳动的被排除,而人的这部分劳动不是单纯的力的使用(比如踩轮子的踏板),而是同加工、同对所加工的材料的直接作用相联系,并且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结果。

马克思由此得出结论,这些机器的不断发明和改进,把以前需要由技术能手轻巧地运用自己的工具来完成的那些操作,由人用最简单的机械方式(转动手柄、踩动轮子踏板)所产生的运动转变成工作机的精细运动;随着机器生产体系的继续发展,把从前各自独立的生产部门联合起来,“在工厂里把纺和织联系起来并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体系”,从而开创了纺织业的真正发展史。⑦由于市场的扩大,纺织业的利润剧增,导致纺织厂象雨后春笋般地在英格兰各河流沿岸建立起来。这样,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方式首先在纺织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赞扬蒸汽机引起了工业革命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依靠和简单地使用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因此劳动生产率很低,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也很低。然而,近代初期的经济发展,人们对动力问题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认识,尤其是英国纺织业和冶炼业的兴起,作为动力燃料的木材供不应求,因而作为新动力燃料的煤碳的生产日益受到重视。当时采煤的主要困难是矿井排水,有些煤矿用来拖动水泵的马匹高达五百匹之多,严重阻碍着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煤矿排水的廉价动力问题,人们发明了蒸汽机,即一种利用水蒸汽产生机械动力的机器。应用蒸汽机,不仅要它产生蒸汽力,而且还要通过蒸汽的冷凝消除蒸汽力,是一件复杂的技术课题,需要有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工艺水平。由于需要发展机器体系,就必须有相应的动力和原动机,换言之,倘若没有蒸汽机,要发展机器体系是不可能的。蒸汽机在产业革命以前就发明了,但不完善,还不是高效能的原动机。“正象人们长期试图制造实用的纺织机那样,人们对利用蒸汽动力也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试验。制造蒸汽机的原理是很清楚的,但挡道的是技术问题”。⑧在工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过程中,科学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技术因素的作用,技术问题不解决,没有技术作为中介,最优越的科学理论也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将牛顿力学原理应用于制造蒸汽机的技术难题是经过众多技术专家和熟练工匠们的长期艰苦的、不懈的努力探索,才逐步地解决和完成的。马克思在不少著作中一再谈到蒸汽机发明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详尽地分析了蒸汽机的发明成功史。早在17世纪下期,就出现了关于蒸汽机的最初设想,但都离不开手工方法,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产物,仍然是改进了的抽水机。蒸汽机的构造在七十年中停滞不前。

马克思对此评论道:“这时出现了瓦特”。迫于工业生产的急需,推动着瓦特继续研究,使蒸汽在汽缸里膨胀的方法,实现了活塞的上升和下降,并把直线运动变成旋转运动,把间断作功改为连续作功。这种双向蒸汽机经过一些调整之后,可以完美地实现自我服务,这使它变成了“普遍适用于工业的万能原动机。”马克思赞扬发明蒸汽机的成功,并特别强调:“瓦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预见到蒸汽机的一切可能用途,并指出利用它来建造机车,锻造金属等的可能性”。⑨

蒸汽机的出现,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人们征服大自然和应用自然力的能力,开辟了新的、广阔的生产领域,导致新能源和材料的出现,确立了机器大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建立起工业文明社会,开创了文明史的新纪元。

马克思在很多著作中也概述了钟表、造纸业、机械业、铁路和轮船等工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并作了精辟的点评。由于马克思忙于共产国际的活动和全力以赴地撰写《资本论》,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对这些重要的技术问题,都未能展开论述,未能写成专著。

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发展着的高技术来说,磨、纺织机和蒸汽机已经或逐渐地成为历史陈迹,然而,蒸汽机等发明对创建现代文明的功绩是不朽的,瓦特等发明家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存的,马克思关于技术革命的思想依然光芒四射。对于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今天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振兴国家经济,大力地汲取第一次产业革命的经验教训,因此,发掘研究马克思关于技术问题的理论,就成为我们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收稿日期:1994-12-20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哲学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3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自然辩证法文选》,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49页。

④⑤⑦⑨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6、54、93、120页。

⑥中山秀太郎:《技术史入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⑧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标签:;  ;  ;  

马克思的技术革命思想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