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论文

关于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论文

关于乡村综合性 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

卢希林 李文钰

乡村作为基层最重要和关键的部分,同时也是文化建设的薄弱区域。应该积极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乡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的平台,使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乡村群众享有文化权益的重要渠道。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国家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为此,中央政府投入了近100 亿元的地方建设资金,共建立了27800 个乡镇文化站,基本实现了“每个乡都有文化站”的目标。村级文化服务站尚未全面覆盖,还存在较大缺口。已建设完成的村级文化服务站,还有条件不达标的情况存在。由此可见,与其他地区相比,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还存在不少差距。2014年7月,文化部确定了10 个国家级试点地和60 多个省级试点地,开展试点工作,探索现实路径,积累丰富经验。目前,试点工作成效更为突出。例如,浙江省将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突破口,整合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室、表演舞台、电子放映室和农家书屋等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向村民提供文化服务,推进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安徽省选择100 个村作为试点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为村民参与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的场所;黑龙江省、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镇江市等地也采取了不同的探讨方式。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有效拓宽了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来源。

为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阐述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等方面提出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目前,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硬性”指标,要求每个乡村地区必须设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乡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村民的文化权益,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在基层,由于乡村群众思想认识不够,主动性不高、基础设施和人才匮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开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功能定位

(一)向乡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近些年,我国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覆盖面、服务范围以及管理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随着乡村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趋向多元化、多层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分配不合理以及向乡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不足等方面。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最能体现乡村文化精神的代表,是乡村地区的文化卡片。作为一个直接向乡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地方组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直是乡村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播者,它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乡村公共文化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障乡村群众的文化权益。可以说,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乡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

(二)整合乡村文化资源

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为乡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的重要平台,担负着保护、弘扬和发展传承当地特色文化的责任。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可以立足于地域文化,以地方民俗为纽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通过数据存档和理论研究,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的建设,收集、整理民间传统艺术和特色文化,抓好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工作,通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可以持续发展。通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开辟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文化宣传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为乡村人民提供文化活动的舞台,形成群众文娱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形式,整合散落在乡村的文化资源。

(三)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对于文化的法制建设相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仍然比较落后,文化领域的立法较少且不平均,还有文化执法力度不足,对于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充分,而且还缺乏专业化的文化法治队伍。例如我国一些小说作家,在没有取得相关作者的同意下就随便使用相关作品,甚至改编和抄袭作品。如果不在文化方面进行加强管理,那么这将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问题,这也将成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大短板,成为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障碍。

(四)配合做好其他公共服务

通过协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综合功能,大力落实村民的文化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向村民灌输科学和法治知识,使村民树立科学和法治思想,全方位提高乡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将地方政府分配的责任和工作任务与当地的村民自治管理体系相结合,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如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支持、妇幼保健、人口管理等,推广一体化、窗口化、网络化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和手续,集中性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从当地的特色出发,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开设各种“特色服务”专区,有目的性地为村民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有效满足村民的需求。

(五)开展乡村党员教育工作

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已然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站、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农村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开展政治教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等政策活动,积极推进党的思想观念和政策路线。利用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我们可以创新党员教育形式,适当融入与乡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比如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实用技术等;可以丰富党员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各类乡村党员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比如观看影片、召开民主生活会等,促进党员教育工作在乡村的进一步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文化设施不足

公共文化的建设按部门划分,缺乏文化服务机制的完整性是乡村文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如服务组织形式简单,服务理念过于传统,服务质量较低,缺乏优秀的文化产品供给,缺少协调管理,多头管理,甚至出现“官本位”的服务理念,削弱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最重要的特性在于“服务”,在基层乡村组织中,服务人民、服务群众的理念还不够深刻,而且受到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服务意识非常淡薄。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水平等级也越来越高,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规划和开展相关的文化娱乐活动,无法满足人民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这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缺少建设人才、财政支持和资源供给也有关。

通过建立变背压模型,对330 MW亚临界空冷机组的整体发电效率进行定量分析,设计相邻空冷岛连通改造,增加空冷岛的散热面积,优化机组背压和发电效率。结果表明:

(二)专业人才匮乏

第三,加强文体广场建设。与乡村综合性文化设施相适应,根据人口规模、服务范围及地域面积建设相协调的文化活动广场。文体活动广场应设置阅读栏和文化广告牌,同时也要加强日常的保护和维修,及时更新内容,还需配备体育活动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

(三)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效率低下

乡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但优质产品数量少、服务效能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响应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服务,但面向基层特别是面向乡村的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效能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对群众文化的认识上看,由于受制于认知水平、艺术欣赏和文化建设能力的影响,当前部分乡村干部在对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和群众文化的需求认知落后,把文化建设和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当成一种任务或是包袱,而不是一项使命或职责,严重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从文化产品的数质量上看,尽管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与群众需求相比,总体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大多是自娱自乐活动和读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舞台、灯光音响配置陈旧,群众参与度不高。从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上看,缺少与时俱进、贴合实际的产品。

(四)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数量十分稀缺且普遍老旧损坏,在质量方面也不过关。虽然部分乡村地区的基础文化设施是达标的,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例如农村的舞台搭建及音响设备,舞台几乎都是在原有的台柱基础上搭建而成,音响设备大部分都是陈年旧物,破损不堪甚至无法使用。近些年,虽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再像以前那样稀缺,但随着农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还是远远不够。许多农村没有自己的专门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和体育运动场所。以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为例,我国在1998年就开启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的项目。但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发布的数据来看,2011年中国农村的有线广播电视用户仅占农户总数的32.38%。另外,有些乡和村庄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存在一定数量,但由于设施自身的问题或者供给与需求之间信息的不对等,使用率相对较低。

其实赵三完全不能明白,因为他还不曾听说什么叫做革命军,他无由得到安慰,他的大手掌快乐地不停地捋着胡子。对于赵三,这完全和十年前组织“镰刀会”同样兴致,也是暗室,也是静悄悄地讲话。

(五)法律保障机制不成熟

乡村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其中,乡村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文艺活动的延伸和创新、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教育等,具体化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内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聚集的核心课堂,也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舞台。它能够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向乡村的传输,真正反映了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时俱进、为当地人民服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性质。群众不仅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两人这么一唱一和地抬杠倒也自在。王祥觉得这批玉器可能真如自己二舅所言是他爷爷探古墓所得。不管如何,上辈人的事迹也难以考证了。自己得听老道一言,尽早出手这批烫手货为妙。不然哪天要是真的大难临头,遭了这些玉器祸害,就万事皆休了。

四、路径探索

(一)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第一,合理规划和布局。在全面掌握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存储量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乡村人口的发展和分布情况以及公平配置、适当规模、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要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文化设施。

第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靠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文娱活动室、闲置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确定财产所有权、保证服务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器材设备。

众所周知,权力只有放在笼子里才能积极的发挥作用。医院的内部管理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医院内部的权力都放在管理体制之中,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在医院的经营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擅自挪用公款等情况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这与医院内部的控制体系不够健全有关。

近年来,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部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农村实用人才的比例还不足5%,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需要依靠乡村机构中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建设人才,但是在我国乡村地区,干部普遍存在着“老年化”趋势,许多的职位都是由乡村中年龄比较大的人来担任,这部分人大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专业素养和服务精神。而且由于乡村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优越,许多年轻的有才干的人不愿意来乡村做事,大都往大城市中流动。当然,乡村缺乏专业的人才,还跟国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有关,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吸引和留住文化人才。目前,国家也会对乡村文化工作者进行上岗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标准的规范,取得的效果往往也很微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信心和满意度。

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是创业的根本创新,创业是创新的特殊形式。大学生正值人生的美好年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学校制度的激励下,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们必然会激发出更卓越的创新能力,甚至未来走上创业之路。旅游专业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同学,表达能力强,善于人际关系,适应社会快,而且我国中小餐饮旅游企业开办门槛低,这都有利于旅游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走上创业之路。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稳定文化队伍。国家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要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开发投入,积极调动社会资金,建立各类农村人才培训和奖励基金。为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出一批有能力、肯实干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乡村文化事业增添新的力量。

世界第四大铁矿生产商,澳大利亚的福蒂丘集团也在厄瓜多尔设立了办公室,该公司承诺今年投资1亿美元进行勘探。

第二,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和聘用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管理和使用,根据现有编制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干部人员。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入职培训制度,及时更新工作者的知识框架,充实专业技能,全面提高乡村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称职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第三,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通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对福利待遇进行调整以及对优秀突出的人才进行奖励,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愿意留在这个系统工作。充分保障乡村干部的基本权益,激发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动力。

(三)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自由开放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自由开放工作;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

第二,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推进戏剧、书籍、电影向乡下的传输以及推荐优秀出版物等活动;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文化精品网络的传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审查和监督以及保护版权,以防侵权或盗版产品混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市场。

第三,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乡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在农村的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提高乡村群众的文化法治意识;实施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风俗活动;鼓励人们组织自己的文化,支持他们建立各种群众文化队伍,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建筑上形成了不同地域迥异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例如徽派建筑、福建土楼等等,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这些传统民居反映了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四)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第一,建立群众反馈机制。建立群众反馈机制,平滑群众需求反馈渠道,加深对乡村群众文化服务需求的了解,充分采纳群众意见、了解他们的喜好,根据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菜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及时有效地满足群众地文化需求。

第二,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把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一个流动性的服务站点,将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开展文化进乡村以及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有效采集各种信息和意见,进一步探索让群众满意的服务方式和服务产品,有效提升服务效能。

第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现代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乡村人民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社会信息和技术培训等各式各样的服务,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走进乡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村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标签:;  ;  ;  ;  ;  ;  ;  ;  

关于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