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要素的自洽——中学英语教师研究设计之问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英语教师论文,实证研究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语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投身其中的教师成为思辨力和行动力具备的专业人员,而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比较突出[1]。这种思辨欠缺亦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基础教育外语教师群体。在作为国培导师指导中学英语教师构思研究设计、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论文即使在结构与形式上趋于规范,章节内容仍然缺少逻辑关联甚至自相抵牾,因而动摇和瓦解了整体设计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无论在研究设计中还是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我们都应该不仅关注学术论文的体例和规范,更要重视研究内容在整体设计上的自洽性。 所谓自洽性,是互相关联的事物间的一致性、相容性和合理性。科学研究本身是遵循自洽性的,外语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有关外语教学所涉及的各要素关系的研究,在教学研究设计中,这些关联或显或隐地存在于论文章节中,承载着研究的内在自洽与论证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反映研究者的逻辑思维与研究设计能力。本文从三组研究要素间的关系对英语教师研究论证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评析。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的自洽 选题是研究的起点,看研究课题的价值,首先要审视选题的意义。新手研究者习惯于从大的教育环境来阐述选题意义,却往往忽视选题意义与具体研究背景的内在关联,导致思考与表达的空泛。例如,在一个“高三学生自主讲评英语练习效果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这样介绍“研究意义”:(1)切合市教育局创建课堂教学改革共同体的需要;(2)切合校本教研的需要。其所谈及的现实情境需要虽然涉及了选题的方向性和实时性,但并未阐明选题内容本身的意义,即:研究者为什么要以“练习”而非教学中的其他环节作为校本教研的突破口?为什么选择以“高三”学生而非其他教学对象作为自主练习实验的对象?要清晰地回答这两个问题,不可泛谈外围教育语境,而应就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基于初步调查的学情分析,对研究对象的相关特征进行明确定义,为选题思路的生发、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目标的设定提供实践意义支撑。只有当这两个有关选题思路的问题找到了答案,才能进一步阐明:为什么设定“自主练习”为实验的自变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讲评,教师预期怎样的实验效果,即实验中的因变量是什么? 研究背景的另一个方面是选题与国内外外语教学相关“研究”现状的关系,即通过概述他人相关研究成果,说明自选研究之必要性和独特性。例如,一位教师试用“词块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那么,在研究背景中,他除了需要调查是否词块缺乏是其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还需要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哪些研究者在外语教学中试用过“词块法”,他们在实践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有何欠缺与争议,从而说明自己的研究设计相对于前人研究在理论视角、研究对象或研究方法诸方面的新颖性。此外,还需要从写作教学的角度回溯外语教学中采用过哪些主要的写作教学方法,前人的实践研究发现了这些方法的哪些不足之处,从而说明词块法对特定写作问题所具有的优势效应,亦即选题的理论意义支撑。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研究的意义关联到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两个方面,前者基于对具体教学语境中的现象与选题中主要变量的关系的观察,后者基于对前期他人研究与个人选题之关联的评述。 二、理论框架与干预过程的自洽 外语教学实践有诸多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教学活动序列和策略方法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理论修养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准确地预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在教学研究论文中,理论的确立为方法论提供理论依据。 但我们所指导的教师论文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常见现象。首先表现为教学干预未体现理论原理,有时甚至悖逆于理论的内涵。例如,一位教师研究“小组合作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依据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但其论文的干预措施部分只是简单介绍了基于小组活动的写作教学步骤,没有陈述对步骤的设计具体依据怎样的原理,因此无从判断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合作学习固然是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观,也与维果茨基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思想一致[2],但是分组活动与合作学习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要使小组学习成为合作学习的条件,需要考察教师如何通过分组、分工为学生提供通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支持,是否了解每个学生在写作能力上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小组成员写作水平的分项差异是否形成互补组合,在组织“小组讨论”和“小组修改”时教师如何促成小组成员间的互赖与共建关系。如果干预方案中的这些主要步骤与理论脱钩,实验就成了随意行为,而非有理论指导的研究。 与理论框架关联的还有观察方法,只有将理论性假设转化为实验性假设,才可能对变量进行合理测量以检验理论假设。但是不少实验不对因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即进入数据收集,导致测量工具使用不当,或者测量的变量关系不对应所研究的概念关系。此外,还有一些质的研究虽然在方案部分设计了过程性的测量工具,在结果与讨论部分却不对观察和访谈所获得的原始材料进行类属分析。例如,有位教师研究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启示下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但是研究结果分析仅仅呈现英语统考成绩的差异,而不提供反映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变化的量表数据和其他质的数据,不讨论英语学习效能感有哪些具体变量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多元智能激发机制存在哪些关联。这样的结果分析不仅不能论证教学干预与相关理论的逻辑联系,本身也背离了指导性理论的核心价值。 在教学研究中,理论的作用不仅在于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性,还在于其对教学结果的解释力,所以,学术研究的结果分析应渗透研究者对概念和理论的深入理解。而这一点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研究论文普遍欠缺的。实验研究所假设的关系是理论的核心,实验结果与假设的自洽性在于分析的逻辑性而不要求数据一定证实研究假设。有些研究者错误地理解了实验研究结果与假设的自洽性,回避实验的负面结果。事实上,证实(Verify)或者证伪(Nullify)的数据论证对于理论和假设都是有价值的,可信的正面结果可以进一步证明理论的适用性(Applicable)和方法的可复现(Replicable);而判断无误的负面结果则可以帮助后来的研究排除不正确的设计,对理论的应用条件和范围进行更清晰的界定,从而丰富对理论的认识。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自洽 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自然探究法是课堂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3]。无论采取何种方法,研究中的程序与路径设计必须与所用方法的特征自洽。实验研究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适当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的情况下,探求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之间的关系[4]。因此,确定并控制变量是实验程序中的一个基本要点。要保证实验方案的效果,所选受试的特征必须与变量的特征匹配,受试的分组必须与研究问题考察的关系匹配。例如一位教师要做一个对学困生进行干预的实验研究,那么必须先对“学困生”进行概念和操作界定,并且被试抽样分两组、每组至少30名学困生;否则采样就偏离了关键变量“学困生”的特征,数据分析也就不符合实验研究从样本推断总体的要求。行动研究在自然班级进行,不需要人为控制变量,但有其特定的路径要求:研究程序按“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形成一个循环链,一个研究有多个阶段的动态循环[5];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渐变式设计。所以行动研究的路径设计必须体现该研究方法的特征。自然探究法是对教育现象与师生特征所进行的非干预性观察、描述和分析,研究直接从观察和收集原始资料开始,通过归纳和分析原始资料获得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为理论[6]。自然探究虽不以理论假设为起点,但必须是在一定的概念框架内去收集原始资料:指出问题的来源和现象范围、界定相关概念及其相互联系、说明研究对象的特征及观察的维度;而后,资料是如何收集、如何登录、按怎样的标准分类和串联,都需要在论文中详尽地陈述。 但是,我们在指导研究时看到不少实验研究设计未对变量进行清晰界定就进入实验干预,不陈述实验的具体措施就跳跃到实验后测。一些行动研究报告在行动实施之后只报告观察数据,不依据观察结果对行动实施的阶段性效果进行反思。个案观察则鲜有概念框架设定,直接从个案对象的选择进入观察取证,使阅读者对其研究内容的性质与方向不明就里;又由于没有框架范围,随后的资料分析也变得随意,解释不仅肤浅亦缺乏系统性。 研究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研究数据。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数据的具体收集和分析方法,尽管目前国内外的语言教学研究设计呈现质与量的数据工具融合的趋势。调查研究需要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常用的数据工具是问卷,分析方法是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和多元回归(Multiple Regression)。实验研究要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异,常用的数据工具是测试,分析方法是t检验和方差分析(Anova),其中不同受试之间、相同受试之间的两组和多组数据分别有与之匹配的更具体的分析方法[7]。行动研究的数据分析具有动态性、循环性和反复性,可以与行动同步进行,一边实施研究计划,一边取证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行动效果,不断接近最佳教学方案[8]。个案研究常以观察、访谈、问卷和测试为资料收集的工具[9],资料收集兼顾广度和深度,不仅要收集研究对象的个人行为、表现、经历等资料,往往还需要研究学习者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10],后者需要用到基于内省的数据收集工具,如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s)、刺激回忆法(Stimulated Recall)、即时回忆法(Immediate Recalls)和日记法(Dairy)等[11]。 外语教学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Systematic Process of Inquiry)[12],系统的涵义是指研究中的要素如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理论依据、概念框架、研究变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路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研究结论等是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不能孤立地去构思和论述研究中的单个要素,要梳理好各研究要素之间的关联,确保研究在有限论域中的逻辑自洽。实证研究要素的自我一致性--对中学英语教师研究设计的分析_教学理论论文
实证研究要素的自我一致性--对中学英语教师研究设计的分析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