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永康为例试论反腐语境下的老虎隐喻
张文甫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反腐败新闻中频繁出现的老虎隐喻,以周永康案为例来理解老虎的隐喻意义。本文采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文化语境、社会语境来理解老虎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反腐败 周永康案 老虎 隐喻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tiger metaphor which frequently appears in China’s anti-corruption news. It makes an attempt to arrive 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iger metaphor through Zhou Yongkang’s Case and uses Lakovia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combination with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s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tiger metaphor.
Key words: anti-corruption, Zhou Yongkang’s Case, tiger metaphor, metaphorical meaning
一.引言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国梦就要解决人民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实现社会公正。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月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说,从严治党,惩治腐败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月22日新华社)反腐败不仅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在反腐败方面,党的主要领导人一以贯之。明明是反腐败,为什么非要说打老虎苍蝇呢?其实大家都知道,这里苍蝇老虎指的是党内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苍蝇指的是小的腐败官员,老虎指的是腐败的高官。中央打虎运动在毛泽东时代就有过。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反腐败,曾把反腐败当作“打老虎“,主张”大老虎“”小老虎“一齐打,并指示”要注意打尽老虎,不要松劲“。十八大以来,多个省部级别的大老虎接二连三地被中纪委打倒。2014年初网上有关于”康师傅“(周永康腐败)的传言,2014年3月2日下午,有记者提问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腐败的问题?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以一个开放性手势作答:“你懂的。”至此,方知“康师傅“的传言的确不是空穴来风。这个“你懂得”就是周永康。
二 .问题的提出
中央反腐败运动轰轰烈烈的进行,尤其是中央通过周密的准备和行动,一举拿下了周永康,打下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级别的官员,亦是最大的一只“老虎”。随着反腐败运动的深入,更多被打下的老虎见诸报端。人民期待更多的“老虎”被打下,打老虎是一个热点问题,那么对于老虎隐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为此,本文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反腐败新闻中老虎概念隐喻是如何实现由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的?2)如何理解老虎隐喻的概念?3) 该研究有什么意义?
三.研究方法
本文对反腐败新闻中频繁出现的老虎隐喻进行分析研究,以周永康为例探讨对老虎隐喻的理解,本文从隐喻的运作和理解机制入手,并结合文化语境、社会语境来理解反腐语境下老虎隐喻的意义。Lakoff作为隐喻研究的先行者,提出了概念隐喻并阐明了它的工作机制。上外束定芳教授强调隐喻的认知本质,他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是用我们熟知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的特征去理解抽象的事物和难以表达的概念。隐喻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即源域向另一个范畴即目标域的语义映射,这两个范畴之间的系统和一致的类比,对理解目标域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讲,隐喻的源域为具体的范畴 ,而且是将整个认知模式的结构、内部关系向目标域转移,这种转移被称为源模式向目标模式结构的映射。隐喻意义是源域的特征向目标域投射的结果,是通过源域对目标域的再认识。要理解隐喻的意义还要了解隐喻结构中源域的文化语境,下面我们对反腐新闻中的老虎隐喻进行分析,探究其隐喻意义。
四.结果和讨论
中央纪委巡视组表示:"打虎"无禁区 "猎狐"无空白,打虎拍蝇并进。目前打虎已成网络热词,2月8日晚间9:38百度“中央打虎”,跳出3,6100,000个结果,第一个就是“周徐苏令,中央为何打这四虎?”这句话里有一个隐喻:“大贪官是老虎。” “周徐苏令”分别指代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前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和前中央委员兼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这四个人曾经占据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位高权重。他们的违纪违法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四个人没有老虎的外形和气势,又不会张开血盆大口去吃人,可为什么称他们是大老虎呢?称他们为“大老虎”其实是一种隐喻。我们知道老虎是一种大型的猫科动物,以捕食相对弱小的动物为生。老虎身体强壮,力气极大,形容一个人用的力气大,人们常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牛的力气已经很大了,但两头老虎的力气竟然相当于九头牛的力气,这说明老虎的力气实在是大得惊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虎一般不伤人,但饿极了的老虎也会伤人和吃人,所以一提到老虎来了,很多人都会流露出畏惧之情。古时传说的武松打虎为民除害,就是说明饿虎会危害人们,祸害乡里。在《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中,柳宗元发出“苛政猛于虎也“的感叹。这些都反映了很多人认为老虎尤其是饥饿的老虎的确是危险万分,令人生畏。成语“一山难容二虎”说明因为老虎处于食物链的顶端,需要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势力范围不允许别的同类染指,老虎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有对其他相对弱小的动物生杀予夺的权力。隐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说周永康等人是老虎,并不是他们长得像老虎,而是说这些人和老虎一样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这是老虎和大贪官的相似性之所在。
隐喻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是人们概念化世界的一个工具。源域的某些或某个特征会投射到目标域上面,人们通过对源域的理解来实现对目标域的理解,或者说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来对目标域进行再认识。说“大贪官是老虎”,其实是作为源域的老虎的某个或多个特征投射到贪官这个目标域上面,比如老虎有势力范围,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在这个势力范围里老虎对很多小动物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这个特征投射到大贪官身上,就是大贪官也有自己主管的部门和领域,比如周永康是主管中国政法最高官员,是全国维稳的总负责人,在政法和维稳这个领域他说一不二,是当仁不让的权威。在周永康的把持下,中国政法和维稳领域成为其他中央领导人针扎不进水泼不入的独立王国。人们常说虎啸山林,说明老虎的能量大,是百兽之王,老虎的这个特征投射到大贪官身上,以周永康为例,他的行为是老虎这个特点的表征,他位高权重,独霸一方,通过提拔亲信,和商人搞权钱交易,攫取巨额非法利益。
隐喻的理解必须和其他事物相关联,认知语境就是影响隐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狗在中国文化里多有贬义色彩,这类词有:走狗、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狗多有褒义色彩,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和朋友,这类词和表达有:a lucky dog(幸运儿),Each dog has its own day.(每个人都有走运的时候。)等。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大贪官是老虎”,我们必须了解老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了解中国人对老虎的一些看法。在中国的经典名著《水浒传》里讲到武松打虎的故事,主要讲述梁山好汉武松在回家看哥哥的途中,在景阳冈遇到一只猛虎,在喝醉的情况下把这只猛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后被世人传为佳话,武松就成了人们心中的打虎英雄。中国还有成语“为虎作伥”,意思是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为虎作伥” 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中国有“谈虎色变”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从中国这些关于老虎的成语典故中我们发现在中国的文化里,老虎经常被看作恶的东西,是令人恐惧、给人带来危害的猛兽,充当的是反面的角色。老虎在中国文化中这种人尽皆知的反面形象是我们理解大贪官是老虎这个隐喻的有力工具。中国认知语境中老虎的形象被投射到大贪官这个目标域中去,我们一听到反腐败,中央打虎运动,就想到了老虎之恶,就想到了打虎英雄武松,就知道打的“老虎”就是大贪官,相应的,打贪官的党中央和中纪委就是“打虎英雄”。因为这个文化语境的关系,人民对于贪官的危害的理解更加直观、更加感性也更加深刻。以周永康为例,周老虎永康是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2012年11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周永康生于无锡,是石油帮的中心人物,通过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掌控中石油,他高调维稳,漠视人权,唐福珍自焚就是他维稳的恶果之一。周永康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出卖国家秘密,阻挠中央对薄熙来事件的查处,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极为重大的损失。“周永康事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遇到的最大考验之一。身居党和国家领导的高位,周永康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纠结利益集团、权钱勾结、阻挡改革,对党的事业带来巨大的危害,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造成显著的伤害,对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五.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以周永康为例,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并结合文化语境理解了大贪官是老虎的隐喻意义,充分了解到腐败分子对社会和国家的巨大危害,对党中央和习主席领导的反腐败运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党中央的锐意反腐的斗志和重建社会公正的决心。
参考文献: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何自然.认知的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胡壮麟 .认知语言学.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 外语教学与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13/18/7120539_360321783.shtml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9168
http://www.jcrb.com/xztpd/2014zt/SYZT/2014zyrwwltp/2014TBJ/201501/t20150126_1472205.html
http://baike.sogou.com/v606757.htm?fromTitle=%E6%AD%A6%E6%9D%BE%E6%89%93%E8%99%8E
http://baike.sogou.com/v127029.htm?fromTitle=%E4%B8%BA%E8%99%8E%E4%BD%9C%E4%BC%A5
作者简介:张文甫(1978--),山东菏泽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认知语义学、外语教学等。工作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单位邮编: 214405.
论文作者:张文甫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老虎论文; 贪官论文; 语境论文; 认知论文; 目标论文; 中国论文; 中央政治局常委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