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比较脑梗塞分期治疗应用眼针和头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0例脑梗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其中急性期眼针组应用眼针治疗,急性期头针组应用头针治疗,恢复期眼针组应用眼针治疗,恢复期头针组应用头针治疗;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并对比急性期眼针组与急性期头针组、恢复期眼针组与恢复期头针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急性期眼针组、急性期头针组、恢复期眼针组、恢复期头针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急性期眼针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值均大于急性期头针组,临床效果优于急性期头针组,差异显著(P<0.05);恢复期眼针组与恢复期头针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值、临床效果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脑梗塞急性期应用眼针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头针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优势,但脑梗塞恢复期应用眼针和头针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当。
关键词:脑梗塞;眼针;头针;分期
脑梗塞是指脑供血突然中断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综合征,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充分肯定[1]。既往针对脑梗塞的针灸治疗,以头皮针和体针的应用最为广泛,但近年来,临床进一步改善脑梗塞的针灸疗法,逐渐兴起眼针和头针用于治疗脑梗塞。眼针和头针均属于微针疗法,尤其适用于治疗脑梗塞,对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显著优势。亦有研究指出,脑梗塞主要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应用眼针和头针分期治疗脑梗塞,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但关于脑梗塞分期治疗应用眼针和头针治疗的临床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尚未形成统一定论[2]。对此,本研究旨在比较脑梗塞分期治疗应用眼针和头针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40例脑梗塞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患占62.14%(87/140)、女患占37.86%(53/140);年龄:最小45岁,最大73岁,平均(67.2±3.5)岁;类型:脑血栓形成组内占44.29%(62/140)、脑栓塞组内占38.57%(54/140)、其他组内占17.14%(24/140);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35例;纳入标准:同时符合脑梗塞和中风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证实,确定缺血、缺氧部位为颈内动脉系统;排除标准:合并脑出血、严重的脏器或造血功能障碍、骨科疾病;4组间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积极采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结合神经保护剂、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急性期眼针组应用眼针治疗,急性期头针组应用头针治疗,恢复期眼针组应用眼针治疗,恢复期头针组应用头针治疗;对于眼针治疗,针刺区为双侧上下焦区及肝、肾区,取针类型为0.5寸毫针,刺法为横刺,进针深度为10~14mm,针刺部位距眼眶约2mm,单纯进针刺激,不施手法,每次留针20min,每日1次,持续治疗14次;对于头针治疗,取穴为瘫痪对侧穴位,取针类型为1.5寸毫针,与头皮呈15°的方向进针,进针应快速,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得气后,每次留针20min,每日1次,持续治疗14次。
1.3观察指标
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项目包括意识(9分)、水平凝视(4分)、面肌(2分)、言语(6分)、上肢肌力(6分)、手肌力(6分)、下肢肌力(6分)、步行肌力(6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项目包括进餐(10分)、洗澡(5分)、修饰(5分)、穿衣(10分)、用厕(30分)、床椅转移(15分)、行走(15分)、上下楼梯(10分);并对比急性期眼针组与急性期头针组、恢复期眼针组与恢复期头针组的临床效果,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4个等级,评估的依据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率[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
急性期眼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幅度大于急性期头针组,差异显著(P<0.05);恢复期眼针组与恢复期头针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脑梗塞属于“中风”范畴,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尤其应用眼针治疗的效果显著。针对脑梗塞的眼针疗法是根据究《内经》、《证治准绳》等典故有关眼睛与五脏六腑、十二经筯的关系而提出的。在脑梗塞的眼针治疗过程中,根据眼睛的形态结构,判定脑梗塞的病情严重程度,辨证论治,针刺眼睛周围特定的穴位,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对比眼睛周围的其它腧穴,眼针取穴区为双侧上下焦区及肝、肾区,具有独特的理论支持,包括取穴区域、原则和针刺方法等。诸多研究表明,眼针治疗脑梗塞较常规体针治疗更具有优势,原因在于前者的操作简便、取穴少、针刺强度小、见效快,尤其用于治疗脑梗塞急性期。鉴于脑梗塞急性期的发生、发展与肾阴亏虚、肝阳上亢、气血失调、筋脉失养等密切相关,应用眼针治疗,更注重滋阴潜阳、熄风调和气血,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4]。另外,头针疗法的提出依据为头脑汇集脏腑、十二经筯的气血,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原理,针刺头皮穴区,可直达病所,调和气血。现代医学认为,眼针、头针治疗脑梗塞可起到重建神经功能的效果,原因在于眼针、头针刺激特定穴位,可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但临床效果在脑梗塞急性期和恢复期中有所差异[5,6]。由本研究可知,急性期眼针组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临床效果均优于急性期头针组;但恢复期眼针组与恢复期头针组差异不显著;说明在脑梗塞急性期应用眼针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头针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优势,但脑梗塞恢复期应用眼针和头针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当。
参考文献:
[1]田然.头体针配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2):146-149.
[2]周鸿飞,黄春元,鞠庆波等.眼针与头针对脑梗塞进行分期治疗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22(4):3-5.
[3]张小罗,李秀彬,王位等.眼针配合语言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9):1036-1039.
[4]罗仙宏,代朴丁,赵燕等.针刺三联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4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2):1045-1046.
[5]相永梅.头体针与眼针结合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14,8(22):4602.
[6]赵阳阳,王鹏琴. 眼针联合功能锻炼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06(12):122-124.
论文作者:张湘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恢复期论文; 脑梗塞论文; 急性期论文; 评分论文; 效果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针刺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