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道在于悟
啸 风
读书无非两个层次,一是理解其意,二是明白事理。正如古人所言:“读有字书,应识无字之理。”
何以识无字之理,靠的就是一个悟字。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一个会悟的读书人会读到字外之字,听到弦外之音,看到景外之景。读书的关键不是读了多少,而是悟出了书外多少东西。有人读了一本书悟出了一个理字,有人读了一辈子书却没悟出半个理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某地农村有一个走村串户剃了一辈子头的老剃头匠,他修脸刮胡刀功娴熟,但剃的头全都一个样式,村里人见他都想办法躲得远远的。他的徒弟只跟了他两年,剃头因懂得因人而宜,老少都喜欢让他剃。这位老剃头匠剃了一辈子也剃不好头,不缺经验只缺一个“悟”字。读书不悟书,永远不会出道。
“妙处可悟不可传。”一首诗,一句话,因个人的天赋、阅历、学识、修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环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是夕阳,孟浩然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惆怅不已;叶帅却发出了“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感叹,让人如春风拂面、豪情满怀。两者所看虽都是夕阳,但境界不同、感悟不同。
(2)路口由灯控路口改为右进右出路口,缩短了大明路直行车流的过路口时间;从而避免了大明路和永乐路路口拥堵;
根据土壤供肥能力和作物需肥量来进行科学施肥,不但能提高作物的产量,而且能提高产品的品质。比如能通过此方法能提高产品中矿物质的含量;提高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棉花衣分、绒长和铃重,减少蕾、铃脱落。
质疑是读书的必要环节,解疑释惑的一把钥匙。通过质疑,引导思考一步步深入,不断否定,最终柳暗花明,释疑解惑。“书从疑处翻成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透过悟,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进入豁然开朗的桃花源,才能蓦然回首发现那灯火阑珊处。读书多悟、善悟者收获必丰。贪玩的李白从河边老婆婆磨针中悟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学习奥妙;官场被贬的苏轼从回家路途遇雨中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人生;雄才大略的毛泽东读《甲申三百年祭》,从中悟出如何戒骄避免李自成悲剧重演的道理……这都说明一个问题,读书之道在于悟。
悟离不开积累,积累是悟的基础,有所悟,必有积累。悟虽然是突然发生的,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长期学习思考积累的知识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所以,读书要有悟,必须有积累。
在反刍中悟,从理解其意中读出真知灼见。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读书首先要理解其义,书里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讲,要动脑子思考琢磨一番,这样才能将所读的知识弄明白。理解有深浅,要理解得深、理解得透彻,必须像老牛那样反刍。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这些年来,我喜欢利用晚上入睡前、早晨起床前和外出散步时慢慢思考回味前一天所读的书。读书读到精彩的地方,总喜欢把书放到一边仔细咀嚼一番,琢磨其意思,思考其为什么这么写。遇到含意深刻、感兴趣的地方,有时放几天,然后回过头来再读一遍,咀嚼一番,好像米酒发酵了一段时间更有味道。反刍法是读与思的结合,虽然进度慢些,但消化吸收得更多。古人常言“温故而知新”,实际上就是劝人读书要反刍,从反刍中理解其义,得其精要,悟出真知灼见。
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头老牛,只要它一闲下来,嘴里就有滋有味地嚼个不停,夜里总能听到“哧嚓哧嚓”声。看它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让人既羡慕又好奇。大舅告诉我,那是牛在倒胃,把白天吃进胃里的草倒出来再嚼碎,以便消化吸收。一次,老牛不倒胃了,大舅敲敲肚子,便知腹胀。给它灌了两次汤药后,老牛又“哧嚓哧嚓”地倒起胃来。从那时,我就隐隐约约懂得倒胃的好处。后来方知倒胃学名叫反刍。读书也要反刍,只有经常把所读的书反复思考琢磨一番,才能消化吸收,从渐悟到顿悟,直至“大彻大悟”。
在质疑中悟,从否定中读出事物的真谛。
由此可见,会计内容在与时俱进,变革速度很快,有可能给学生讲授的财务会计内容,还没等学生毕业,所学内容可能就已经改变了,比如现在的经融工具和收入的修改等。
图6、图7为端横梁锚固块最大、最小主应力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锚固区横梁与底板交界处、人洞边缘应力集中明显,最大主应力为拉应力,最大值达到13.2 MPa;锚垫板下方区域直接承受锚具压力,这一区域最小主应力均为压应力,最大值为30.1 MPa。
大凡成功的读书人都善质疑,每读必疑,从疑到悟。欧阳修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叫“非非堂”,他强调,读书肯定正确的不如否定错误的,只有在不断否定错误中才能进步,非非堂就是告诫自己读书要质疑,不断否定错误的。正是从疑到悟,成就了一代文宗。苏轼打小读书就喜欢质疑,他被贬黄州期间考察石钟山时,不局限于历史上郦道远、李渤的权威解释,通过辨析破解了几百年的“石钟山命名之谜”,从中悟出了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首先,要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尽可能多读一些与自己研究课题和个人兴趣相关的知识,不断扩大视野。博读与精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多读更要在精读中悟书,说白了就是要多琢磨书,读出不一样的书。
在积累中悟,从知识碰撞中读出新发现。
如何悟?个人的体会,在反刍中悟,在质疑中悟,在积累中悟。
思考是载着质疑抵达“悟”的彼岸之舟。提出疑问只是读书的开端,还要去思考、去辨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拨云见日有所悟。比如,我长期对一些诗文中描写春天初发的柳枝为“绿丝绦”“浅黄轻绿”“摇黄金”等说法感到迷惑。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反复思考、观察和比较,经过几次肯定否定、否定肯定,最终才真正悟出了个中真谛。原来柳树刚发嫩芽时,多数品种先绿叶后黄花,看到的柳枝是绿色的;少数品种先黄花后绿叶,看到的柳枝是黄色的。这说明,读书要真正弄清弄懂一些问题就要多思考,并且要反复长时间思考。
其次,要多联系实际。鲁迅先生说:“我们读书如果不积极思考问题,不去和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系,不去联想和想象,不去反思和体验,那就是在‘替作者跑马’。”这样就是死读书,成为书柜子、书篓子。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读书只有读得进、跳得出,才能把书读活。这就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把所读之书与实际相映照,从而加深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和感悟。
可是,匆忙而零碎的时光似乎打乱了我固有的步调,我常懒慵地伸长了脖子,听着窗外车辆的催鸣。干燥的都市里人如蚁般的潮涌,较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这一切来得如此突兀而遥远,又在一刻间抹去,梦走过它的辉煌渐次露出衰败的荒漠。遥遥的还有什么景物,高楼把零星的绿踩在脚底,慌乱地走进我的视线,模糊成一堆垃圾似的肮脏。我的思绪走在伤感与怅然的悬崖边沿,细数着空中飞过的鸟影,在白云下面弹出点点,我渴望那白云就是心中的空白,这正是我空灵和寂寞的源点。
再次,要注意知识的拓展和联系。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总有相同相近或差异之处。看书时要尽可能想到平时所读的相关知识,善于发现和推断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区别,加以联想扩展、鉴别比较,这样触类旁通,就会得出新的认识和感悟。
不管如何读书,平时都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一些学有所成的人并非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只是平时读书注意积累罢了。所谓文章大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积累大家。列宁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写下了60多万字的札记,终于写出名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鲁迅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历史小说,抄录了六千多张大小不同的纸条,辑校成了《古小说钩沉》一书;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为编撰大辞典收集整理了300多万张卡片。厚积薄发方可悟,一旦知识积累多了,犹如水库蓄满了水,不发也得发。所以,读书时要注意将平时所读、所思、所悟及时记下来,加以综合整理。我近年读书感触最深的是,每天随时随地记笔记,开始时没什么感觉,但随着积累越来越多,就像囊中装了许多火石,它们时常磨擦碰撞,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迸出火花,并且越来越多、越来越亮。有时还没将这个感悟记下来,又闪出一条感悟,可惜没有过多时间整理。
悟,是最有效的读书之法。著名作家曹文轩说:“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会有那样一个境界:知识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一挥鞭子,那些石头便忽然地受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能够将石头点化成羊群,让知识鲜活灵动起来,这就是读书的悟境。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标签:会读论文; 会悟论文; 读书论文; 弦外之音论文; 两个层次论文; 最高境界论文;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