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组织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组织问题,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要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拟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组织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产业重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一、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从理论上研究各产业内厂商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逻辑框架是“结构—行为—绩效”,即主要研究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如何影响市场的运行和绩效。并且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产品(或提供同一类服务)的生产者(厂商)的集合。而“同一类产品(或服务)”又是指具有可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或主要目标是“有效竞争”,即市场上有足够多势均力敌的竞争者,没有任何厂商处于支配地位,新的竞争者也很容易进入。
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通过产业组织政策调整产业内企业间资源的配置来促进有效竞争和规模经济效益。市场机制有无法克服的先天性缺陷,例如,存在无法避免的盲目性,对基础设施部门资源的分配难以发挥作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难以促使产业间或产业内资源分配的平衡。因此,需要有关的理论和政策作指导进行干预调节,以谋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其中,为了使产业内企业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依赖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组织政策的指导作用。
二、产业组织调整的途径与对制造中心形成的作用与意义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主要产业部门的企业组织状况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产业部门在生产集中度下降趋势延缓,大企业在产业中的主要地位加强,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产业组织状况仍不容乐观。因此,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要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就必须对现有产业组织进行调整优化,
1.产业组织调整的途径
产业组织完善的目标模式是有效竞争与规范经济效益并存。通常,市场结构按垄断与竞争的程度分类,大致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很有竞争活力,但由于竞争主体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故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完全垄断型市场结构,由于市场主体只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垄断者,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但排斥竞争,缺乏竞争活力。可见,能使有效益竞争和规模经济效益并存的市场结构只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两种。因此,产业组织调整的目的,就是促使市场结构向这两种类型转变。由于当前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组织现状是市场集中度过低导致过度竞争和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产业组织完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提高市场集中度,从而促进规模经济效益和有效竞争的实现。具体来讲,产业组织调整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组建企业集团,二是发展产业集群。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现代企业集团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最重要的产业市场行为。可以直接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从而可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此外,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可以以大企业为依托,分层次有效地带动大批中小企业有序地进入市场,促进市场有效竞争的形成。面对竞争不断加剧的世界经济形势,通过兼并联合等企业重组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完善产业组织,增强竞争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世纪,世界的产业组织出现了两大发展趋势:一种趋势通过多种横向和纵向的兼并收购,将相关的企业变成自己的控股企业,独立子公司,甚至内部工厂,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另一种趋势是通过业务外包,将内部的车间或子公司变为外部的交易伙伴,用市场交易代替产权控制和内部管理,使企业小型化、专业化。第一种模式指的就是企业集团,而后一种模式指的是产业集群。根据仇保兴的定义,企业集群是指一群有独立自主权、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是介于纯市场与企业层级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企业层级灵活。可见,借助产业集群这种特殊的组织,不仅可以稳定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降低交易费用,而且可以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程度,从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引导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
2.产业组织调整对制造中心形成的作用与意义
目前,中国虽已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能力,但中国远未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因为,尽管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在世界占有主导地位的企业和产品尚较为缺乏。其原因有:
(1)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小”而“散”,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知名度低,品牌效应不强,在产业中影响力小。
(2)中国小规模企业多且分工协作水平低下,无序竞争问题突出,而且规模经济实现程度较低,成本竞争压力大。
由上可见,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首先必须进行产业组织调整,具体手段是通过兼并重组组建大中型企业集团或发展产业集群,其意义如下:
(1)不管是企业集团还是企业集群,都有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有效竞争。
(2)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有利于提高市场垄断程度,而垄断型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因为垄断利润是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而且对垄断利润的预期可以成为创新的激励机制。
(3)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程度,从而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竞争又合作的群内关系有利于缓解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问题,提高竞争效率。此外,地域上的集聚效应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品牌效应,如温州的打火机等。
3.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现状分析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而产业组织则是指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根据以贝恩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对产业的市场结构、竞争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即进行S-C-P研究。下面,将按照这一思路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组织现状进行分析。
(1)中国制造业集中度分析与市场结构判断
市场集中度包括反映产业内生产集中情况的卖方集中度和反映市场购买集中情况的买方集中度,本文指的是卖方集中度,而卖方集中度大体又可分为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种。绝对集中度是反映在规模上处于前几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度,通常用指标CRn表示,即用产业内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产值、销售额、职工人数或企业资产等指标累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总数的比例来表示。相对集中度可用洛伦兹曲线及由该曲线计算出基尼系数表示。此外,还可以用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Herfindah Index)、罗森不拉斯指数等表示产业的集中度。在此,笔者将主要采用CRn指标和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Herfindah Index,简称H.I)来分析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并进行市场结构判断。
CRn表示制造业集中度分析与市场结构判断
Ⅰ)CRn表示制造业集中度分析
CRn的计算公式如下:
X表示某个产业所有企业的产值、销售额、职工人数或企业资产等指标的总和,Xi表示产业内居于第i位企业的产值、销售额、职工人数或企业资产等,n通常取值为4或8,即通常采用CR4或CR8进行产业集中度分析。由于CRn指标计算简单,直观易懂,容易获得所需资料,因而它为国内外在市场集中的实证研究中广泛应用。下面将主要采用CR4对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进行分析。
中国社科院博士魏后凯教授曾经将28个制造业大行业按CR4加权平均值分为三类:
一是低集中度行业。CR4加权平均值在15%以下,这类行业有11个,包括: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及记录媒介的复制、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皮鞋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
二是中等集中度行业。CR4加权平均值的15%及以上,但不到30%,这类行业也有11个,包括:饮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三是较高集中度行业。CR4加权平均值在30%及以上。这类行业共有6个,包括: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由上可见,中国制造业CR4加权平均值在30%及以上的行业很少,只有6个,而绝大部分行业的CR4加权平均值都在30%以下,其中,CR4加权平均值在15%以下的行业就有11个,占所参与统计的制造业的行业个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据美国谢佩德计算,美国制造业四家最大的企业平均集中度为40%,经过技术调整后上升到60%左右。由此大致得出结论:中国制造业的集中度整体上较低。
Ⅱ)基于CR4的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判断
美国学者贝恩根据CR4指标对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根据中国制造业的集中度数据和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在28个制造业大行业中,只有6个行业的集中度指标CR4大于30%,其余均小于30%,即只有六个行业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而其余22个行业都是竞争型市场结构。也就是说在28个制造业大行业中,大约有21%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79%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可见,中国的制造业基本以竞争型市场结构为主。
(2)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H.I)表示的集中度分析与市场结构判断
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H.I)表示的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指标CRn只考虑了前几位企业的集中状况,没有考虑全部企业的规模分布,如两个产业的CR4一样,但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却很可能不一样。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H.I)是对集中度指标的重要补充,它能够用来检验在任何集中率既定的市场中,厂商规模的分布是否均匀,该指数能够非常敏感地对市场份额的变化作出反应。因此,下面将采用H.I指数对中国制造业的集中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H.I)的计算公式如下:
n表示某个产业的企业数目,Xi第i家企业的产量,T表示产业的总产量。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可得表2所示数据:
表2 中国和美国按H.I指数划分的集中度与市场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光盘资料和US Census Bureau:Concent rationRatios in Manufact uring(1992 Census of Manufact ures Report,MC92-S-2)中各行业数据计算。
由表2可见,1995年在中国的521个制造业中,H.I≥1000的产业仅有78个,产业比重为15%,销售份额为5.77%。H.I≤1000的产业有443个,产业比重为85%,销售份额为94.23%。而1992年在美国的447个制造业中,H.I≥1000的产业有106个,产业比重为23.7%,销售份额为23%。H.I≤1000的产业有341个,产业比重为76.3%,销售份额为77%。可见,高集中度的制造业是美国多于中国,而中低集中度的制造业是中国多于美国。特别是H.I<100的制造业,不管是产业个数,产业比重,还是销售份额,中国(1995年)都远远超过美国(1992年)。总而言之,中国制造业的集中度整体上较低,主要是因为集中度很低的制造业比重很大所导致的。
Ⅱ)基于H.I的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判断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以H.I为基准,进行市场结构分类如表3所示:
表3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市场结构分类
由于中国制造业的集中度很低,在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时,可以表3为基础,将高度寡占Ⅰ型和高度寡占Ⅱ型合并为高度寡占型,将低度寡占Ⅰ型和低度寡占Ⅱ型合并为低度寡占型,并根据2的数据计算整理可得表4:
表4
表4表明,1995年,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整体呈现出典型的高度分散特征。竞争Ⅱ型是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该类市场结构的产业多达389个,产业比重和销售份额分别高达74.6%和87.34%。高度寡占型市场结构虽有35个产业,产业比重占6.7%,但其销售份额仅占1.95%。低度寡占型市场结构有43个行业,产业比重占8.3%,销售份额也仅占3.82%。竞争1型市场结构的产业有54个,产业比重和市场份额分别为10.4%、6.89%。高度寡占型、低度寡占型、竞争Ⅰ型三种市场结构的产业共有132个,其产业比重与销售份额合计分别为:25.4%和12.66%。可见,不管是产业个数、产业比重,还是销售份额,竞争Ⅱ型市场结构的产业都占据了绝大部分,均高达70%以上。
表4还表明,1992年,美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也是竞争Ⅱ型,但该类市场结构的产业只有218个,产业比重与销售份额分别为48.8%和53%,明显低于中国的同类指标74.6%和87.3%。其他三类市场结构的产业合计为229个,产业比重与销售份额分别为51.2%和47%,明显高于中国的同类指标25.4%和12.66%。
总之,与美国相比,目前我国制造业市场结构基本属于一种典型的竞争型市场结构,绝大部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产业组织高度分散化。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已出现逐步改善的趋势,但过去长期形成的这种高度分散化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中国制造业竞争行为分析
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低、产业组织高度分散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制造业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就竞争行为来说,主要可从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价格竞争行为分析
价格竞争是绝大多数产业的主要竞争手段,特别是家电、汽车等供应商较多的产业。由于汽车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因此,这里将主要以汽车产业为例,对制造业的价格竞争行为进行分析。1995年以来,价格竞争开始成为汽车产业的主要市场竞争行为,自此开始,价格战屡屡发生,使得我国汽车市场出现大范围、大幅度降价的态势。1998年初,上海大众率先降价,普桑降至11.2万元,其他厂商纷纷跟进,在这次价格战中,汽车价格平均下降15%。2003年新年刚过,雅阁、君威等主流厂商将中高档汽车价格下调,降价涉及20多个品牌80多种车型,平均降幅超过7%。另外,根据网上车市的统计,2004年12月和2003年同期价格相比,国产车下降13.8%,进口车下降15.6%。降价波及全行业上百种产品,年平均降幅13.1%,最高达25.4%。2004年11月与1999年年初相比,降幅则更大,如表5所示:
表5 1999年与2004年部分车型价格对比表
数据来源:根据各汽车网站资料整理
表5表明,捷达、桑塔纳、富康、夏利7100四种车型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都出现了大幅降价,降幅高达50%左右。可见,汽车产业的价格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汽车降价是由多种原因综合引起的,主要有:第一,汽车生产能力的增长开始超过需求的增长,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二,汽车生产规模经济效应逐步显现,单位生产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主动降价成为汽车企业新老车型过渡和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营销策略;第三,WTO的加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使得关税等有关税费得以降低,进口成本的降低自然会导致进口车型市场价格的降低,而进口车的降价必然会给国产车造成降价压力,从而带动国产车也降价。
此外,从各方面的资料可以了解到,手机、彩电、电脑等其他制造业与汽车产业一样,同样是价格竞争非常激烈,价格大战同样是屡屡发生。这些产业虽然只是制造业中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一些典型的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制造业的大致情况。由此,可大致推测,制造业的价格竞争很可能也与其一样,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非价格竞争行为分析
非价格竞争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在中国的制造业中,非价格竞争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有的时期,表现得较为突出,而在有的时期又不很明显而已。在此,将仍然以汽车行业为例,对中国制造业的非价格竞争行为进行研究。纵观我国汽车发展历史,我们发现:1995年以前,汽车行业的竞争主要是非价格竞争,在产品质量和促销方式上采取差别化战略。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速新产品开发,快速占领市场。品种上,这一时期我国汽车产品发展最快,“缺重少轻”的局面得到缓解,并且轿车和微型车也有突破性进展。1995年至今,汽车行业竞争进入新阶段,价格战屡屡发生,价格竞争成为汽车行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但非价格竞争手段仍然常被采用。
中国汽车业的非价格竞争突出地表现在兼并重组问题上。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性行业,按国际水平,一个汽车企业年产量为20万辆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30万辆才具有竞争力。而我国轿车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达到年产量30万辆的经济规模,达不到经济规模必然导致成本加大,竞争力衰弱,因此,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这正是汽车行业兼并重组屡屡发生的原因所在。2002年6月14日,一汽集团重组天汽集团联合丰田;2002年至2005年期间上汽集团先后收购双龙,并购青岛颐中,重组江苏仪征、柳州五菱、金杯通用;2005年3月18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斥巨资3.52亿元收购郑州日产51%的股份;2004年10月30日,长安集团和江铃汽车合资江西江铃控股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北汽控股和戴克集团组建合资公司,同时北汽控股下属全资子公司北汽福田,计划收购戴克的客车项目——亚星奔驰汽车。我国汽车行业兼并重组表现出来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强强联合,大企业之间的联盟重组将成为提高竞争力、占领市场的重要方式。
其次,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非价格竞争还较明显地表现在技术改造上。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汽车业各大集团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汽车工业投资额的逐年上升。我国汽车工业1995年以前投资增长较快,这是因为这一时期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速新产品开发,加速占领市场;2001年以后,我国加入WTO,为了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又开始加大投资,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试图缩短国产车与进口汽车的差距。
此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大市场,扩大利润空间,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扩大产品差异,保持自己的竞争地位。2003年是我国汽车新产品上市较多的一年。各企业都把及时推出新产品作为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全年共推出各种汽车新产品(含改进型)达100余种,其中轿车产品最多,达60余种,平均每月都有几种新产品面市。
(4)中国制造业绩效分析
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绩效分为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和厂商绩效(Firm Performance)两类。市场绩效是从消费利益的角度来定义的,是指一个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所取得的成功,例如市场价格接近生产的边际成本,则市场绩效较高。它以一定的市场结构为基础,通过企业行为来实现,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厂商绩效是指行业中单个企业实现是特定目标(一般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程度,可用资产利税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来衡量。由于市场绩效指标的有关数据很难获得,在此,主要从厂商绩效的角度来分析评价中国制造业的绩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产业本身的特点,某些产业利润率较高,而某些产业则利润率较低,因此,绩效是相对的,通常是指相对于国外的同类产业而言的。
由于制造业的范围非常广泛,难以全面统计各行各业的有关数据,因此,下面将选取几个典型的产业进行分析。
中国烟草业的绩效分析
表6 1998年—2004年烟草业绩效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内部资料计算整理
表6数据表明:从1998年至2004年,中国烟草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19.1%和25.7%之间徘徊,销售利润率在7.6%和13.5%之间徘徊,资产利润率在6.6%和8.6%之间徘徊,三项指标均不容乐观。但是资产利税率较高,七年间,最低为35.9%,最高则达49.9%。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一是烟草业税率很高,特别是消费税税率很高,所以资产利税率很高,但资产利润率却不高。第二,我国烟草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据测算,在每百元的销售收入中,我国卷烟生产企业的经营成本比重高达54%,比日本烟草高8个百分点,比英美烟草高14个百分点。在剔除税收后的每百元销售收入中,我国企业的生产性成本高达65.5元,而英美烟草公司仅为40.8元。第三,我国烟草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烟草产业的集中度及企业规模与其绩效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从美、英、日三个烟草强国的烟草发展轨迹来看,大企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其维持良好的市场绩效并长期雄霸世界的重要因素。美、日等世界烟草强国的CR4都早已超过90%,而我国的CR8指标都未超过50%。而且,也未形成大规模的企业集团。笔者认为,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是我国烟草业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
表7 中国酒业的绩效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1997-2002整理而得
表7数据表明:从1996年至2001年,我国白酒和啤酒的销售利润率和产值利税率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白酒产业和啤酒产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是有密切关系的。自1996年至2001年,我国白酒制造业的企业个数由5424个减少到1151个,啤酒制造业的企业个数由741个减少到508个。葡萄酒产业的销售利润率和产值利税率从1996年至2001年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产业集中度提高使得绩效有所提升,我国葡萄酒制造业的企业个数从1996年至2001年,由158个减少到了93个;另一方面,我国葡萄酒产业由于进入了冷静理性的发展阶段,使得产业绩效有所下滑。不过,我国葡萄酒产业的绩效相对白酒和啤酒产业而言仍然呈现出明显的优越性,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葡萄酒产业的企业个数少,产业竞争不如白酒和啤酒那样激烈。
表8 中国汽车业的绩效分析
表8数据表明;从1998年至2002年,我国的汽车产业的销售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即绩效在逐年提升。与此同时,产业的集中度(CR3)也是在逐年提高。可见,产业的集中度与产业绩效正相关关系非常明显。另外,据统计,美国在2002年的市场集中度高达93%,大大超过中国的同类指标值52.3%,生产率为135.83万元/人.年,更是远远超过中国的同类指标值8.15万元/人.年。但是,其2002年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3%,低于中国的同类指标值7%。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大高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致使汽车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等大大超过中国,从而导致其销售利润率低于中国。
从上述对中国烟草业、酒业及汽车产业等制造业的绩效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制造业的绩效与产业集中度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中国可以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产业组织调整手段来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达到提高产业绩效的目的。
标签:中国制造业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行业集中度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销售分析论文; 烟草行业论文; 销售行业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