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日本语文教育目的之比较——谈谈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德国论文,日本论文,不同类型论文,语文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同的国家因不同的意识形态或不同的民族而有着不同的意义表述。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通过语文教育目的的比较便可以发现,语文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和民族个性。以下是德国、日本两国关于语文教育目的要求的比较:
从简明的表格可以看出,德、日两国语文教育目的要求的表述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德国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语文教育要求层级目标明确而较为具体详细。小学段的要求,既规定了阶段语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语言意义,并能自如地将学习的表述方式应用到适当的情景中去),还规定了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教育措施(创造丰富的语言学习的新情景),学习方法和训练语言能力的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语言学习的活动,通过分析语言和语言练习)。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具备有意识地设计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这是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能力和对生活的指导意义;要求学生“能分析他人的经验、内心感受、兴趣、观点,并能对文化传统和艺术活动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是规定了初中生语言文化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通过语文学习而形成健康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的内涵意义和人格精神。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存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独立思维能力,有良好的合作发展潜力的人。这些学段目标明确的语文教育要求,为学校语文素质教育计划的拟定,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教育行政机构和社会对语文教育效果的评估,提供了便于操作的可行标准。
相反,日本对国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表述却十分简约,没有具体的年级梯次目标。它以相同的文字强调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核心就是人格与国格坚定不移的“立场语言教育”,即反复强调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尊重国语的态度”。这一核心体现了日本中小学培养国语能力和人格立场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每个学段的要求用语略有不同,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种教学目的和教育要求的简约表述,给各级地方行政教育机构和学校教师留下实现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多样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自由空间。
认真分析德日两国语文教育目的要求标准不难发现,其本质差异并不在于表述形式,而在于其国民心理、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塑造的性格差异,也就是说,语文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德、日两国在二战时期都有过相似的角色历史,但战后两国对待历史的态度迥然不同。德国人不仅坦诚地承认了自己当年的罪恶,不断地向遭受过纳粹德国伤害的民族陪礼道歉,而且还不惜自身疲软的经济,挤出钱给受伤害者以物质经济赔偿。德国人的这种敢于深刻反省历史,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精神源泉在哪里?从语文教育目的便能很自然地发现其民族性格的内涵,这就是反映在教育目标要求中的“培养学生能够分析他人的经验、内心感受”,然后“对文化传统和艺术活动作出自己的评价”,以及“在与他人发生争执时,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表明自己的意见,同时还应顾及他人的利益”(着重号为笔者加,以下同)。
日本人对待历史,能够记住自己遭受原子弹袭击的伤痛,这种民族心理,反映在语文教育的目的要求上,就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始终不愈地贯彻“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这一人格方向。
比较德日两国语文教育目的要求差异,其意义并不在于评判其民族个性的是非,而是为了有助于我们理性地再思考曾经长期争论过的语文“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归属问题。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学习掌握本民族语言工具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育人,也就是说,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分割的。
标签:语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