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海的导读思想_读书论文

《林海》导读思路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林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特别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导读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所谓“导读”,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读写服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读法强调教师要树立五种意识,即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目标的目标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主体意识,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形成语文能力的训练意识,教与学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情感意识和为学生的创造精神开辟道路的创新意识。导读是“导”与“读”,“教”与“学”渗透交融,相得益彰的统一体,这种双向多边(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书之间)的交流,多角度深层次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师: 诱导 → 引导 → 指导 → 辅导

↓↑↓↑↓↑↓↑

生: 预读 → 细读 → 议读 → 练读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林海》一课的导读思路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预读阶段】

预读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除自学生字新词之外,着重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写的是大兴安岭的“林”,为什么加上“海”?

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过程中,会创造性地找出“林”与“海”之间的联系,如:

多少条岭啊,在急驰的火车上看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海一样广阔无边)

群岭起伏。(像海上的波浪)

青松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千山一碧。(像海一样碧绿)

万古常青。(像海一样长久)

这个阶段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引起阅读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导其质疑。提倡三读三问:读课文明句读,理思路,提问题;问自己,问课本,问工具书。提倡在课本上圈、点、画、批、注。

预读的本意不在于让学生全部掌握内容,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番独立探求的心理体验,预读要求不要过高,项目不宜过多,可以在课下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

【细读阶段】

细读属于理解性阅读阶段。从整体入手进入各重点部分精细阅读。

第一段,设问导读:“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作者老舍先生是怎样“证实”的呢?引导学生抓住“看到……进到……脚落在……手摸到……”等词句,体会第一个“亲切与舒服”产生的缘由。读后,放映进入大兴安岭森林中的录像片,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强化阅读效果。归纳“抓词句——想问题——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第二段,分层导读,引导学生思考:大兴安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多而温柔长满林木,一个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一句为什么称之为“险句”?(吟韩愈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深入理解“奇峰怪石”、“高不可攀”、“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反衬大兴安岭的“柔”。

写“林”的前两节,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绿”字)林海的绿色为什么有深浅明暗之分?(树龄不同、高低不同、种类不同、远近不同、受光不同、疏密不同……突出了林海之广阔)课文写落叶松与白桦树各有什么特点?(突出林海的“绿”)

写“花”的一节中,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林中的小花?(林中有小河,河边有小花,有花就有蝶,由花写到小红豆。写花是为了衬托林更“美”)

到此,可以理解写“岭”,写“花”,都是为了突出“林”,紧扣题目:林海。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归纳学习方法:理解——朗读——想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按语言描绘想象出的林海简图,丰富学生从语言中获取的事物形象的信息,进一步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段,辩议导读,着重理解“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引导学生议论和争辩作者三次写到“亲切与舒服”,意思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讨论,加深对全文中心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

在引导细读这个环节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教师不宜以讲课为本务,教师指示语言之点,令其(学生)自身体会理解。彼知弗得,或得之而谬误,为之讲说,为是真正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免除被动地位矣。”

【议读阶段】

议读属评价性阅读阶段。《林海》一课,指导学生着重议读以下四个问题:1.《林海》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这句话,你现在是怎样理解的?4.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需要提出来研究?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的研讨活动,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仍如叶老所言:“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练读阶段】

所谓练读,是在分析评价性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多项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训练,属创造性阅读阶段。

《林海》一课的练读内容主要包括:1.改写句子:①谁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怎能不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可改为:谁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都要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或改为:谁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都会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②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可改为: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真像海边上的浪花。或改为: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能说不像海边的浪花。)2.同学间相互帮助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全文导读完毕,形成一个完整的板书,如下所示:(见右图)

《林海》一课的导读思路,努力体现导读法的四条原则,即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做到: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双向信息交流,体察儿童心理,注重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导读法强调在优化教学过程中,以趣激学、以情励学、调动参与、求精求活、注重内化、启迪创造这六个要素贯穿始终。

标签:;  ;  ;  

论林海的导读思想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