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四川南充 637400
合理用药是减少药源性病症的重要手段,需根据患者的生理特征采用合适的给药方式、恰当的剂量及剂型,我国对于临床用药的把控十分严格,但是政策执行与颁布之间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就导致了在临床是存在着许多“药不对症”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儿童用药方面尤为普遍,由于儿科用药的特殊,仅仅凭借经验或者臆断进行给药,剂量无法与症状相适应,是阻碍儿童合理用药的常见原因。下文将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结合宏观环境分析儿童用药的现状和存在的误区,并对于儿童临床合理用药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1儿童的生理特点
儿童机体各项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力低下,因此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在用药时需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征,儿童生长发育迅速,给药的剂量需要根据儿童体重、发育程度等合理确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新生儿皮肤薄、角质层脆弱,若选择通过皮肤给药,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因为小儿比表面积大,血管丰富,药物吸收量与成人有显著不同。
(2)血脑屏障功能可以有效阻挡有害物质通过血液进入脑部,在用药时需要注意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由于新生儿与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功能不足,该类药物很可能引起儿童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3)儿童的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率远远低于成人,在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体内的游离药物含量高于药物的理论水平,因此对于儿童患者的给药剂量需要根据其体重,以及医生的诊疗经验,合理控制剂量,减少药物中毒情况的发生。
(4)很多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小儿肾功能不完善,肾脏排毒效率低下,药物停留在儿童体内的时间延长,毒素在身体蓄积,不利于患儿的健康。
2儿童用药现状用误区
儿科门诊量占据医院总门诊量的五分之一,儿童是医院的主要诊疗对象,但是在用药方面却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患儿家长对于合理用药没有准确的概念,一部分没有经验的家长,面对儿童用药只是考虑将成人用药的剂量减半,并未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给予恰当的剂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一种情况的产生则归咎于我国儿童药物市场不活跃,儿童专用药市场存在药品种类少、规格少等问题,“喂孩子吃药”成为了困扰家长最大的问题。
2.1儿童专用药品种匮乏
儿科“缺医少药”问题一直存在,不仅是中国,在其他国家这种现象依然普遍。成年人是制药企业的主要受众,儿童专用药只是小批量、多批次地生产,特定制药企业屈指可数,因为生产儿童专用药需要复杂的工艺,对仪器的精度要求较高,制药成本大幅度提升。另一问题在于,新药上市之前需要进行临床药效、药毒理研究,儿童专用药物剂型的临床研究缺少志愿者,这使得药物研发过程变得异常困难。目前,我国儿童制药企业大都由外资控股,国内对此方面的关注一直在增加,政策也适当向儿童专用药倾斜,但效果还不是特别显著,儿童药物品种依然稀少。
2.2儿童用药剂量不明确
由于我国儿童药品种类较少,医生在面对儿童患者时,可供选择的药品寥寥无几,大部分药品只能用成人用药替代,在用量上只是标注减半,并未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药。开封后的剩余药品也常常面临保存问题,一部分铝膜包装的药品在开封后,易与空气中的游离的水结合,降低药品的药效。儿童患者大都是在家长的辅助下服药,家长对于药品的剂量把握不清,很容易造成患者药物过量,药物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国内药品也很少有适合儿童的小剂量药,分次服用同一包装内的药物时,很难平均分好每次的剂量。
2.3儿童用药说明不精确
药品说明书是医师处方和患者能够合理用药的科学依据,但是许多说明书上提到儿童用药时仅仅写到“儿童酌减”、“安全性尚未明确”等,这些字眼对于家长来说形同虚设,家长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喂药,这就增加了儿童用药过量的风险。
3儿童临床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合理用药是在儿童诊疗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如何在减少药品种类时,还能发挥最大的治疗功效,这对医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3.1用药准确
医生在面诊时应该明确患儿的情况,针对发病原因和主要症状选择合适的药品,依据患儿的发育情况确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同时还要对患者的家长进行说明,避免错用、乱用。此外,应对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面对用药过程中的非正常现象及时上报,汇总临床用药经验,完善药品说明书。开具的处方上,药品种类应尽量少,减轻家长喂药的压力,同时减轻药品量多可能引起的毒素蓄积。
3.2剂量适宜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药品用量,其次是将儿童体重换算,以成人体重为标准计算儿童药品用量。以上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医生应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从而实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选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的药物时,更要合理增减药量,随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反馈。
3.3服用方便
对于不同的药物应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这样才能发挥药物最大的治疗功效,例如蛋白类的药物,必须通过皮下注射,若采用口服这种方式则会被胃肠粘膜代谢消化,难以发挥药效。给药途径主要有:吸入、口服、肌肉注射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遵循的给药原则如下:(1)可以自主吞咽的患者选择口服,但是需要注意一些不适合口服的药物,应采用其他方式给药;(2)重症或者还未学会口服的患儿可以考虑药物注射,某些药物注射见效比较快,也可考虑注射给药;(3)地西泮溶液直肠给药是最优的方式,药物见效快有利于更好地治疗患儿。
3.4途径合适
儿童的肠胃比较脆弱,一些药物需要减半、服用三分之一等,这些药可能带有锋利的断面,儿童服用的时候常常会划伤食道,对患儿造成二次伤害。皮下注射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影响,并且可能引发皮肤产生不良反应,需要特别注意该类药物的使用。婴幼儿皮肤较薄,采用皮肤黏膜用药时,特别需要注意剂量,避免药物中毒现象。家长在喂药时也面临很大的困难,儿童不愿意吃药确实需要家长多多想方法,一些药品苦味较重,家长可以循循善诱,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儿童自愿吃药。
目前,我国在儿童用药需要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在治疗患儿时需要更加注意,开具药方时应优先考虑儿童专用药,在无替代药品时可以考虑成人药,但是需要向家长或者其他医护人员仔细说明用药剂量、给药途径,避免用药过量、药品吸收效率低下等问题。
论文作者:杨春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3
标签:儿童论文; 药物论文; 剂量论文; 药品论文; 给药论文; 家长论文; 患儿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