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思品”新课程的主题活动重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农村论文,小学论文,思品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实施中,“思品”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课程标准》)。而其课堂教学如何组织活动,教材所建构的活动能否完完全全照搬到课堂中来,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认识和解决的关键的问题。
反观以往的“思品”课,教学是跟着教材走的。教材上呈现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新课程的思品课当然不能再按照这种惯性思维运作。因为新课程“思品”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不是儿童活动的“蓝本”,更不是儿童活动的“万用大全”,而“只是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活动的运作还需与其他资源整合,需要考虑本地、本班儿童的实际。因而教师不能只是充当教材的“搬运工”,而应对教材设定主动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二次加工”和重组。本文就针对其主题活动重组的原则、方法及其注意点等问题展开讨论。
一、主题活动重组的原则
主题活动重组,是针对教材的设计而言,并在教材原有活动架构的基础上进行。其至少要坚守如下三条原则:
1.要特别看重体现“两种经验融合”的活动,并以此作为活动取舍和活动重组的标准
何谓“两种经验融合”?按照鲁洁教授的解释,就是教材中所传递的“人类经验结晶的智慧与学生的经验、智慧融合”。凡是二者融合得好的活动环节,在重组时应当保留,反之,“没有学生经验的参与,教材就成了与学生无关的东西。”对这样的活动环节应舍弃或更换。例如《冬爷爷在哪里》(“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借助一首小诗——“您在哪儿,冬爷爷?您藏在了白白的雪中,还是躲进了亮晶晶的冰里”——引出话题,使“寻找冬爷爷”的多元多向对话活动,能够在契合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类似这种体现“两种经验融合”的活动环节,弥足珍贵,重组时应予保留。
2.要注意从教材的通用性与学校所在地域的特殊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通用性”即适合所有学校学生的适用性,“特殊性”即“自己”学校受其“所在地域”影响而生成的个性,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还是学生的知识、经验,都必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只有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有效地实施主题活动重组。
3.注重最优整合
即指将从教材中遴选、保留的活动与教师依托教材外资源另行添加、设计的活动进行重组,且各活动环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序链接,形成新的活动系列。
二、主题活动重组的方法
1.同构法
即指重组后的活动系列、活动目标与教材设定的活动框架、活动目标相一致。运用“同构法”,并不是“照搬教材”,而是以教材设定的活动为“主干”,进行必要的“微调”,或环绕“主干”富有创意地添加“枝叶”。例如,《男生女生》(“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的第一部分教材《我们都是好样的》,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依次为:①以卡片为“桥”,走进异性同学、了解异性同学;②单项技能比赛:注意观察男女生在比赛中的成绩和表现;③讨论交流:我对男女生差异的感受和看法。这三个活动切中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需求,符合“两种经验的融合”要求,故而采用“同构”法重组活动是十分恰当的。
案例1:主题活动重组——《我们都是好样的》的活动概况。
活动1:性别竞猜游戏。
说明:教师课前制作两张题卡。
题卡①:一群同学分吃一袋夹心巧克力,其中一个同学拿到巧克力后,左看看,右看看,吃一点,看一下,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这个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
题卡②: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布置教室,一个同学主张在窗户上贴花鸟剪纸,另一个同学主张贴科幻人物卡通像。你知道后一个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
性别竞猜游戏,是很好的“预热”活动,能产生让学生聚焦课题的效应。
活动2:走近异性同学,了解异性同学。活动以卡片为桥,分为“填写”“统计分析”“阅读感受”等步骤。第一步:“填卡”。即让学生填写统一卡片,提供个人信息。第二步:统计分析。全班分为两组,男生为“哪吒”组,女生为“花木兰”组,分性别集中同学的卡片,然后从身高、体重、爱好、特长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形成结论。然后由两个组的组长向全班同学报告分析成果。第三步:阅读感受。两个组交换卡片,让学生分别阅读,从中了解、感受异性同学的兴趣、特长和最爱读的书籍。
活动3:单项技能比赛。即在现场开展掷铅球和穿针引线比赛,分别观察、记录男女同学的表现和成绩。
活动4:讨论交流。即让学生倾诉参与上述活动之后对异性同学的新发现、新认识。有的同学说:通过活动我感受到了男女生间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同中之异”的“异”,表现为男女生的优势、强项各有不同;“异中之同”中的“同”,表现在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是阳光少年,都是好样的。
[评点]从案例1可以看出,采用“同构法”,由教师“二次加工”、重组的活动系列,基本上保持了教材预设活动的“原汁原味”,所不同的是前者添加了性别竞猜的“预热活动”,犹如对主题活动的启动注入了“兴奋剂”。
2.增减法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施用增减法,即在教师“二次加工”重组的活动系列与教材设定的活动环节相比较中进行增减取舍,而教材的主要活动环节则延续不变。例如,我们在教学《冬爷爷在哪里》时,设定了“寻找冬爷爷”和“破解冬日疑案”两个活动。其中保留了“寻找冬爷爷”活动环节,而对“破解冬日疑案”则稍作修改,将其转换成“我向冬爷爷提问题”和“探究冬天的奥秘”两个活动环节。“破解冬日疑案”是借助新编“黑猫警长”故事的引发,让学生破解“雪人不见了”和“青蛙和蛇也失踪了”的奥秘。探究这两个问题并未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冬天本来就是儿童生活世界中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面对银装素裹、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孩子们在感受冬天童话般美丽的同时,更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遐想和追问。这样的加工修改,选择引导孩子们去探究破解的问题是他们在冬天奥秘中最感兴趣的现象,符合孩子们的情思,彰显了童心、童真、童趣,必能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我向冬爷爷提问题”活动。
师:冬爷爷来了,带来了寒冷,也带来了欢乐。冬爷爷给周围的一切带来了这么多变化,也在我们的小脑袋中装了很多很多想弄明白的问题。老师现在给每个同学发一张问题卡片,你有什么问题就写在卡片上,好吗?看谁提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最有意义!
说明:学生填写问题卡片,写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1:(举着卡片)我写的问题是:冬天里太阳为什么上班迟,下班早,喜欢睡懒觉?
师:你是说冬天天亮得晚,黑得早,是吗?
生1:(点头说)嗯。
师:你提的问题真好!很有意义。待会儿我们来研究研究,好吗?
[评点]学生的提问颇有童话色彩。教师以欣赏的姿态看待学生的精彩表现,认识深刻,充满激情,显示了较高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
生2:我感觉冬天里吃饭比夏天吃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挺关心这个问题,老师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找到答案。
生3:冬天里为什么喝水比夏天少?
师:谁来帮助他解决?
生4:因为夏天流的汗多,要及时给体内补充水分,就要多喝水;冬天流的汗少,所以喝的水就少。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生5:冬天为什么有的树落叶,有的树不落叶?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5:秋天一过,我家屋后的柳树叶都掉光了,但桔树叶却还是绿绿的。
师:你的眼睛很会观察。
生6:为什么小狗的毛冬天会增厚?
师: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生7:小狗的毛增厚,是让身体保暖。跟人们穿上厚衣服一样,不会感到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7:我是看《动物世界》知道的。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提了这么多问题。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这些问题一定会带领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冬爷爷。
师:下课后,请同学们把问题卡交给各小组长,再由组长交给班长。我们班要编一本书,书名就叫《我向冬爷爷提问题》,每个同学的姓名、提了什么问题,都要上书呢!(学生情绪活跃,兴奋无比)
[评点]“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不是书本内容的移植再现,不能只用单调的知识充塞课堂,而要基于丰富的生活,善于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充分关注学生在想些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让课堂充盈童真、童趣、童乐,这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奥秘之一。“我向冬爷爷提问题”的师生互动活动,给人的启迪就在于此。此外,把学生提的问题编成小书这一创意更加精彩。
案例3:“探究冬天的奥秘”活动。
师:同学们在前面提了许多问题,下面请大家分成小组,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来探究吧。
教师在活动前提示:小组长要组织好,让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老师向各组提供图画本“生活中的为什么”等资料,其后学生分组开始探究。讨论后推荐代表,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
[评点]探究什么问题,不由教师认定,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由他们自己来选择。另外,教师注意对探究学习的组织并提供相应的资料,这就保证了探究学习不流于形式而能取得实效。
小组代表1:在探讨“冬天太阳为什么喜欢迟上班,早下班”时,我们小组成员查阅了资料,了解到冬天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发生了变化。因此太阳早上升起来迟,晚上落下去早。
师:这个问题很复杂。今后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课,到那时对这个问题就会更明白了!
小组代表2:我们探讨了“冬天吃饭为什么比夏天多”。通过比较,同学们都认为冬天人们保持体温需要更多能量,因此,吃饭比夏天多。
师:你们从亲身感受中得出结论,很有说服力!
[评点]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主流学习方式,本课为实施低年级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师:你们真会探究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也很出色。同学们,还有很多冬天的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究,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勤学习,勤钻研,我们就一定能快乐成长!
[评点]课尾留下悬念:“还有很多冬天的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究”。我们相信,借助“悬念”驱动,学生一定会赢得更多的精彩!
教师对教材所设活动的增减取舍,要做到“增”“取”有理,“减”“舍”有据,不可随心所欲,滥增滥减。需要强调的是,有的主题活动涉及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人民生活的相关内容,对于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思想,适应“未来生活”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不能误以为这些内容远离学生实际而将其删掉。
3.融合法
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关系,需要将反映有关现代文明成果、大城市建设成就的活动内容与彰显农村孩子本乡本土生活实际的活动内容融合起来。如山区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不会说话的朋友”——公用设施时,采用“融合法”对活动进行重组。教材上呈现的内容全是大城市的公用设施:诸如公园的坐椅、公用电话亭、马路上的窨井、社区广场的健身器材、分类垃圾筒……等等,而对农村的公用设施则只字未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基于农村实际,围绕学生身边的公用设施,诸如公用水井、灌溉水渠、村级公路、配电房、农村有线电视广播设备等等,设计了如下问题:我们本村的公用设施有哪些?本村公用设施是怎样建成的?如何加强保护、防止损坏?为建设新农村、改进和完善公用设施,你还有哪些建议?围绕这些问题,先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调查、汇报交流和提建议活动,再进一步了解城市的公用设施,以便让农村儿童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
[评点]采用“融合法”重组活动,城乡、“远”“近”结合,相得益彰,避免陷入顾此失彼的误区;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对孩子们的一生负责。
4.替代法
任何一种版本的新教材中所设教学内容和主题活动,都是从通用性角度进行运筹、设计和安排的,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地方的生活实际,百分之百满足各类学校的教学需要。即使那些最优秀的教材,其中充分地融入了儿童的经验,但也无法涵盖每一个班级儿童的生活经验。例如《踏雪玩冰》中的某些活动设计很好,但对闽粤海南学生却不适用;尽管那里的学生渴望、羡慕踏雪玩冰,但受气候环境制约,他们无法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这项活动。《雷雨来了》一课的活动设计很好,也充分融入儿童经验,但对于常年没有雷雨的大西北戈壁地区的孩子而言就另当别论了。由于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活动很难开展。在教学中一旦遇到了这类特殊情况,教师就要采用替代法,另行设计新的主题活动。
“同构法”“增减法”“融合法”和“替代法”是教师依据学生经验和本地实际,对主题活动重组可采用的四种方法。鲁洁教授曾满怀期望地说:“教师要学会‘用教科书教’,能够在具体教学情景下,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三、不要冷落教材:实施主题活动重组要注意的问题
优化新课程的“思品”课教学,需要对主题活动进行重组,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切不可走极端:假借“重组”名义,随心所欲地设计和推出一些简单、肤浅的活动而将教材搁置一边。我们既不赞同将教材“神圣化”,同时又看重教材的特殊价值。何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教材并非一蹴而就,仅就其研发、编辑工作看,它凝聚了群体智慧,是许多人——包括教育理论家、学科专家、教材专家,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协同努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的成果。我们在对主题活动进行重组时,一定要看重、珍视新教材的独特价值,千万不要冷落了教材。
在“思品”新课程实施中,善于依托教材对主题活动进行重组,是教师应具有的一项新的基本功。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富有灵气和创造性地实现对主题活动重组,“思品”新课程的课堂就一定会绽放出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