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中华民族舞蹈_舞蹈论文

世纪之交的中华民族舞蹈_舞蹈论文

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舞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中国论文,舞蹈论文,走向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人类即将走完20世纪的旅程步入21世纪的时候,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的历史时期。而艺术经过了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历程,也逐步进入了当代艺术(或称后现代艺术)的历史阶段。在这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值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变动当中,人们的一切都受到了冲击,从思想感情到道德观念,从审美价值到审美判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又直接影响着各个门类艺术的发展。

过去,一直都自命为清高的艺术,如今却变成了商品(特殊的商品)。一切艺术的生产、存在或流通,都和金钱发生了极为紧密的关系。一些由国家主办的歌舞团体,目前大多因为经济的紧缩而陷入生存的困境,使得创作和演出处于历史的低谷,某些团体的艺术生产则基本上陷于停顿的状态。有的舞蹈演员为了取得收入,以改变最低的生活标准,甘心去充当红花的绿叶——为歌星去伴舞;有的舞蹈演员则涌入经济特区,到各歌舞厅赶码头卖艺,为装满自己的钱袋而奔走忙碌。似乎是一夜间,舞蹈家头上发光的桂冠变得暗淡起来,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职位,流入到供人娱乐消闲的“卖艺者”的行列。有的团体在领导部门的倡导下,让歌舞家们走下庄严神圣的剧院的舞台,步入了歌舞厅,名为“把高雅艺术推向市场、占领世俗阵地”,实际是在寻求一种摆脱经济困境的“生存之路”。

民族文化村、民俗旅游点、民族歌舞厅、民族歌舞酒家等,随着旅游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兴建起来。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家们离开了自己的边疆村寨,来到了北京,涌进了深圳……千百年来,主要是作为自娱自乐、择友寻偶或是对民族成员进行民族历史传统教育、巩固民族凝聚力的各民族歌舞,在这里也成为了商品,向各国、各地区来的旅游者,用歌舞介绍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同时,也主要是为自己增加收入。这既满足了旅游者文化审美愉悦的要求,也满足了歌舞者们改善物质生活的需要。旅游文化的大发展,从客观上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个民族歌舞艺术的大普及、大交流、大发展。

随着商品大潮的涌动,一方面,是生活舞蹈、通俗舞蹈的大繁荣大发展;另一方面,是艺术舞蹈、高雅舞蹈的大萧条大冷落。这的确是引人深思的一种艺术社会现象。

艺术舞蹈、高雅舞蹈的被冷落,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从客观方面来看,物价的不断调整,剧场租费的急剧增加,都极大地提高了舞蹈演出的成本,这就导致了演出票价的几何级数的增长,而一般(或大多数)普通的观众,特别是工薪阶层的观众,已无经济实力去经常地享受这种舞蹈审美的愉悦。通常的情况是很少有人会拿出薪金的1/4、1/3,甚至是1/2来看一场舞蹈演出。因为这一张票价很可能就是他半个月或一个月的伙食费用。对于一个人来说,衣食住行才是第一生活需要,总得在具有温饱的条件下,才会有审美的要求。当前,看一场高雅的舞蹈演出,对一般的群众来说,真是一种超前的高消费了。而那些应用各种手段先富起来的人们,由于文化档次的关系,他们面对多种文化活动方式的选择,不见得会有多少人能对高雅的艺术舞蹈演出感兴趣。演出成本的高支出,观众的稀少,导致票房的低收入,这怎不威胁着演出团体的生存?国家和各级政府,除了规定的文化经费外,对一些演出资金的投入,往往是为了某个庆典活动或是表现某个方面政绩的实用的需要;国家企业或私人企业家对演出的赞助,也各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或其他的目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点,你所期盼的“倾囊相助”就可能会成为一个“天真的梦”。而从主观方面来看,有些舞蹈演出,还不能算是真正达到了“艺术”和“高雅”的舞蹈水平,甚至有的与一些业余的舞蹈团体的演出水平差别不大,所以花大力气来提高舞蹈作品的创作水平和演出艺术质量,是各个专业歌舞团体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大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高雅舞蹈都被观众冷落。如一些国外高质量的芭蕾舞团体来我国访问演出的芭蕾名作,虽然票价很高,但上座率却不低;我国芭蕾舞团上演的《天鹅湖》也能保持观众踊跃的势头;一些优秀的民族舞蹈和民族舞剧精品的演出也能保持久演不衰的记录,这都说明艺术精品的魅力。高水平的舞蹈演出,对于热爱舞蹈的广大观众还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

我们当前走的是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无疑,我们的舞蹈艺术必然也要具有中国的特色。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舞蹈呢?我以为,从它的主体来讲,它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从它的客观效果来讲,它必须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解决当前艺术舞蹈的困境,也必须从这两方面来寻求前进的道路。下面仅就此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舞蹈是一种人类共通的艺术,也可以说舞蹈是国际性的艺术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舞蹈直接进行情感思想的沟通和交流。它比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必须进行语言文字的翻译,才能被不同国家、不同语系的民族所理解和接受,有着更为广泛传播和流传的方便条件。但是,每个民族的舞蹈由于其产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映不同民族生活内容和表现情感方式和方法的差异,以及各个民族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历史传统,必然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就是某些外来的艺术形式,如果要在某个民族生根、开花、结果,也必然要和这个民族相融合,具有这个民族的特点。如芭蕾,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舞蹈形式,后来流传到法国,和法国的生活、法国的文化相结合而形成了具有法国特色的法兰西芭蕾舞蹈学派。以后芭蕾流传到俄国,俄国在意大利芭蕾学派和法国芭蕾学派的基础上融入了俄国舞蹈文化的特点,则形成了俄罗斯芭蕾学派。20世纪50年代以后芭蕾舞蹈艺术在我国系统地引进,使它在我国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雷雨》、《祝福》、《林黛玉》、《兰花花》、《梁山伯与祝英台》、《家》、《阿Q》等一系列创作实践,由于它们反映了中国民族的生活内容,塑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以及芭蕾舞蹈和中国民族舞蹈的相结合,在芭蕾舞民族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芭蕾舞学派。再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兴起和形成的现代派舞蹈,自20—30年代经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吴晓邦、戴爱莲以及老一辈舞蹈家贾作光、梁伦等传入我国后,在反映中国的民族生活、在和中国民族舞蹈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蹈作品,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舞的先河。

外来的舞蹈形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都要经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那么我们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艺术,就应更加注意保持其各自的民族特色,在现代社会生活和民族艺术的沃土中,使其开放出更加绚丽多姿的花朵来。外来舞蹈的民族化和中国民族舞蹈的现代化是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遵循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其历史的发展规律。舞蹈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相统一,同时,还必须合乎舞蹈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这也就是说,民族舞蹈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从我国建国以来舞蹈艺术的发展来看,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以后,经历了对社会生活和人物作简单外在的反映再现,逐步转化发展到对社会生活和人物作深刻、概括的内在表现的不同艺术阶段,这反映了我国舞蹈家们对舞蹈艺术本体特征和舞蹈艺术规律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创作实践而能够科学地进行把握。例如,在对于舞蹈作品内容和形式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从建国后,我们也经历了从片面的理解到全面准确地把握的一个过程。前一个时期,由于我们过分地强调了舞蹈内容对舞蹈形式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舞蹈形式相对的独立性和它对舞蹈内容能动的反作用或积极的影响。而后来,在我们认识到舞蹈形式对舞蹈作品的重要作用的时候,又或多或少地轻视了它对于舞蹈内容不可分离的内在统一性。这两种片面性,都说明我们尚不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舞蹈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致使我们有不少舞蹈作品或是艺术性不足,或是缺乏深刻的内涵意蕴,从而减弱了其感染人的艺术魅力。再如对于传统舞蹈的继承和外来舞蹈的借鉴,以及对创造和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也往往不能科学地把握它们的辩证关系,在强调对传统舞蹈的继承时,就程度不同地忽视了向外来舞蹈的学习和借鉴;而强调向外来的舞蹈学习和借鉴时,又不能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住目的和方向。其实,继承也好,借鉴也好,都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创新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的新舞蹈艺术。其他,如生活和创作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以及社会思潮对舞蹈创作的影响等基本理论问题,我们都需要有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舞蹈艺术迅速地健康地发展。

我们的舞蹈创作和演出,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必须是大众化的。而这又和舞蹈的民族化和科学化紧密相联。人民大众的喜闻乐见,广大观众在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必然是他们感到兴趣的事物,是能引起他们情感思想共鸣、拨动他们心弦和满足他们精神生活需要的东西。当然,欧美的世界芭蕾经典作品和现代舞蹈名作,我国观众也是需要,它们对于丰富我国观众舞蹈文化生活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广大观众能看到或主要欣赏的则还是我们自己的舞蹈作品。另外,我国的一些优秀舞蹈作品,也为国外观众所喜爱,不少舞蹈团体应争取一切可能得到的机会去到国外演出,进行国际间的舞蹈文化交流。但是,我们舞蹈作品的对象则主要还是中国广大的人民。因此,用我们人民大众所熟悉的舞蹈艺术形式和较高的艺术表现手段,表现他们所关心和感到兴趣的生活内容,创造性地塑造出他们所喜爱的崭新人物形象,这样的舞蹈作品肯定会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热爱。我们的舞蹈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时刻刻心中都要装着人民大众。也就是说,我们生产舞蹈的产品,主要是为了中国广大的观众而生产的,因此必须适应他们审美的需要。否则,我们就不能得到经济的效益。但是,由于我们社会性质所决定,我们必须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也就是说,我们创造经济效益,必须是以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前提,我们的舞蹈创作和演出必须是有益于观众的身心健康,使观众在得到娱乐的同时,还能对其思想情趣、道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和健康影响。对那种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用低级、庸俗、怪异的表演来刺激观众感官,以招徕观众的做法,我们要坚决反对。

既然我们的创作和演出是为大众的,那么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生产的舞蹈产品,大众能接受才可能发生一定的效益。而这,首先,必须是大众能接受得起,也就是说这必须和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你的舞蹈观众。因此,“降低生产成本,薄利多销”是各个艺术团体不得不重视和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普遍的趋势是生产成本过高,一台歌舞或舞剧晚会,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有的甚至要花费几百万,也许这是长期“官办”所养成的“大手大脚的老爷”作风。这种“贵族化”的倾向,是导致我们的艺术舞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主要原因。说严重些,这也是一种腐败的社会习气对于一些艺术团体的影响。如不改变这种做法,对舞蹈本身无疑将会造成一种“慢性自杀”的后果。如果我们心中时刻想到观众,想到进行艺术创造是为了人民大众,想到目前一般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对舞蹈艺术演出票价的承受能力,那么,从创作思想到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整体结构到舞台美术制作,都会考虑到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当然,降低生产成本并不意味着要降低舞蹈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水平,而是要发挥群体的聪明才智,杜绝一切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寻求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方法和道路。勤俭办一切事业,树立“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观念,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也是解决艺术团体生存危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各民族的舞蹈艺术有了飞跃的发展和迅猛的提高。出现了诸多的在全国著名或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各民族的舞蹈家,产生了一大批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其中,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更是开创了中国舞蹈历史的新纪元,写下了最光辉的一个篇章。我想,回顾一下它的成长和发展道路,对于展望未来,对于我们的各民族舞蹈如何迈向21世纪,可能会有所启发和帮助。我国有56个民族,这里不可能逐一论及,仅以蒙古族舞蹈的发展为例。蒙古族,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是我国最早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舞蹈艺术发展起步最早,在我国民族舞蹈创作上取得成绩较大的,起到一定带头和模范作用。因此,蒙古族舞蹈在新中国发展和成长的历史,比较典型、概括地代表了中国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成长。

蒙古族,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革命事业曾作出过卓越的贡献。而她的舞蹈事业起步早,发展快,是与她较早获得解放和自由,有着发展舞蹈艺术的政治和经济条件的社会基础有关;同时,还与我国新舞蹈的开拓者吴晓邦先生和老一辈舞蹈家贾作光先生对发展蒙古族舞蹈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分不开。吴晓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就曾在内蒙古播下了舞蹈艺术的种子,而贾作光在吴晓邦的引导下,长期深入生活,和蒙古族人民相结合,虚心地向蒙古族传统艺术学习,从而使他的舞蹈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第一个把中国蒙古族的《牧马舞》登上了国际的舞台,他创作的蒙古族舞蹈《鄂尔多斯舞》,是少数民族舞蹈中最先为祖国获得了国际荣誉的舞蹈作品之一。新中国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宝音巴图、斯琴塔日哈、乌云、甘珠尔扎布、莫登格玛、查干朝鲁、呼和格日勒、巴图、敖登格日勒、曹晓宁、康绍辉等蒙古族舞蹈家群体,对发展和创新蒙古族舞蹈以及在培养蒙古族舞蹈新人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风行全国的蒙古族舞蹈,不仅有《牧马舞》、《鄂伦春舞》、《鄂尔多斯舞》、《雁舞》、《盅碗舞》、《挤奶员舞》《筷子舞》、《马刀舞》、《布里亚特婚礼》、《嬉戏舞》、《鸿雁高飞》、《鄂尔多斯婚礼》、《牧马人之歌》、《鹰》、《绿色的骄傲》、《生命在闪烁》等舞蹈作品,还创作演出了《达纳巴拉》、《英雄的格斯尔可汗》、《呼伦与贝尔》、《东归的大雁》、《森吉德玛》、《蒙古源流》、《血染的风采》等大型舞剧。这是他们按照正确的文艺方针、路线,长期和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重视向蒙古族传统艺术和民间舞蹈学习,吸收和学习别的民族舞蹈文化,借鉴外来舞蹈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段,对蒙古族舞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和创新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当我们谈到内蒙古舞蹈的发展和创新,不能不谈到贾作光的舞蹈创作,如他1954年创作的《鄂尔多斯舞》,原来民间是没有这个舞蹈的,是他根据内蒙宗教舞蹈中跳鬼的动作发展创作而成。由于它典型概括地表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民获得翻身解放、当了自己命运主人后,那种欢乐、自豪的精神状态以及内蒙古人民特有的爽朗、豪迈的性格,所以得到了内蒙古民族的承认和欢迎,认为这就是他们民族的舞蹈。而这个舞蹈在历史和社会的广泛普及流传中,逐渐就成为了代表该民族的传统舞蹈了。再如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他创作的鄂温克族舞蹈《彩虹》,同样是个全新的舞蹈创作。这是一个根据该族舞蹈动律特点,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当时和举国上下各族人民所共有的那种欢腾喜悦的心情,典型地概括地抒发了该族人民的心声,所以,既为该族人民接受和喜爱,也为共他民族人民所欢迎。在流传中,它很快就成为了几乎鄂温克人人都会跳的该族的民间舞蹈了。我们从贾作光的舞蹈创作经验看来,根据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的需要,在原有民族舞蹈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是我国民族舞蹈发展的一条大道,也是我国民族舞蹈兴旺和繁荣的一条必由之路。

进入新时期以后,民族舞蹈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们对舞蹈艺术本体内在规律、特性不断深入地认识和把握,舞蹈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创作主体地位的回归,我国的舞蹈创作,在内容方面也从简单的人物情绪的展现和对生活事物外在的模拟再现,发展到对复杂的人物内在情感世界和对社会生活多方位、多角度的概括、凝练、集中的表现阶段;在艺术形式上,则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格局。我以为贾作光在1980年创作的男子独舞《海浪》是最早产生的具有这方面代表性的优秀舞蹈作品之一。贾作光在《海的诗——〈海浪〉创作谈》中说,这个作品用海浪和海燕两个舞蹈形象来体现主题:“大海是时代的精神,是人生的海洋,志向的赞歌;海燕是当代青年人的象征,她迎着时代的滚滚海浪,自由自在的翱翔,充满了青春、希望、力量。”“海浪和海燕,都是从生活中捕捉提炼的舞蹈形象,它不是蒙古族舞蹈,没有受民族舞蹈传统形式的束缚,但它仍是借鉴于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吸收《雁舞》中大雁飞翔的动势并加以发展。”[①]这个舞蹈的诗篇,是一首我们新时代青年远大志向的赞歌,它是对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高度集中、凝练和概括,它虽然运用和发展了一些蒙古族的舞蹈动作,但它又超越了这一个民族的舞蹈,而具有了我们中华民族当代舞蹈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我们说《海浪》表现了我们当代中华民族整个青年一代的豪情壮志,它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也是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舞蹈的诗化、舞蹈的内在心灵化、舞蹈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舞蹈形式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舞蹈家在进行舞蹈创作中极大地发挥个人的独创性。每个舞蹈团体要具有和别的团体不同的艺术风采;每个舞蹈家更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是我们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走向,“千人一面”的时代应当是一去不复返了。就是同一个民族的每个舞蹈家也应当建立自己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这是我们舞蹈艺术成熟发展的标志,也是我国各个民族的舞蹈艺术走向21世纪所应具备的一个特点。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的时代,科学的进步,大大缩短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距离,这就为我们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传播以及我们学习和借鉴外来的舞蹈创作的经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不固步自封、不抱残守缺,同时又不盲目崇拜,不是一律西化,而是明确学习、借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新舞蹈,就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舞蹈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加强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千百年来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流传着、发展着。而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登上剧场的舞台,还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和老一辈舞蹈家戴爱莲、吴晓邦、贾作光、梁伦、康巴尔汗等的带领下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作为剧场艺术之一的艺术舞蹈才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得到繁荣和发展。时至今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艺术舞蹈的存在和发展已处于步履维艰的地步;而作为爱好舞蹈艺术的普通观众,也难得有条件和机会能够经常进入高雅的剧场。尽管如此,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舞蹈,热爱舞蹈的人群还是在不停的增长着。群众舞蹈在近十几年广泛地空前地大繁荣、大发展,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进剧场看舞蹈难,但人们还是要看舞蹈。热爱舞蹈的观众,不能没有舞蹈的鉴赏活动。在当今信息社会的时代,舞蹈艺术存在和传播的方式,已经不是只有剧场演出这唯一的方式。随着电视和录像机的走进千家万户,通过电视和录像进行舞蹈艺术的审美活动,已日益成为广大热爱舞蹈的观众采取的主要方式。例如,今天我国广大的舞蹈迷们,恐怕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白族青年舞蹈家杨丽萍的名字和她的代表作《雀之灵》。这除了她本身舞蹈艺术的精美和其所具有的深厚艺术魅力以外,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借助于电视这个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历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杨丽萍推出的一个又一个精采舞蹈,给千家万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杨丽萍的舞蹈》和上海东方电视台拍摄的舞台艺术片《东方梦圆——杨丽萍和她的舞蹈》,在各地电视台播出以后,使广大舞蹈迷们大饱眼福。从此,杨丽萍美丽的舞蹈形象飞进了每一个热爱舞蹈观众的心里。再如,蒙古族青年舞蹈家敖登格日勒1993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独舞晚会后,中央电视台在不同的频道和不同的时间反复地播放了她的独舞晚会中《翔》、《蒙古人》等主要节目的实况录像,从而使广大电视观众看到了舞蹈艺术的上空又升起了一颗放射出独特的耀眼光芒的舞蹈新星。她那舞蹈中所展现出柔美中的刚毅、细润中的粗犷、喜悦中的豪情、怨愤中的倔强等鲜明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使人们得到了很大的舞蹈审美感受的满足。另外,像舞蹈家赵青、姚珠珠以及青年舞蹈家刘敏、沈培艺、李忠梅、周桂新、卓玛、沙呷阿依、迪丽娜尔、张雁、李玉兰等个人舞蹈晚会在电视台的播出,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社会知名度,扩大了他们在电视观众和舞蹈爱好者中的影响。

从上述情况看来,以电视录像为物质手段的舞蹈艺术传播和流传方式,可能是今后广大舞蹈爱好者进行艺术舞蹈审美活动的最佳选择。而从舞蹈艺术存活角度,从更大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其在精神——思想情感对广大观众的积极影响的方面,我们也应当主动进入和掌握这个最大众化的传播手段。从目前我们已经看到的舞蹈电视录像片,根据其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舞蹈舞台艺术片、舞蹈专题片、舞蹈风情片、舞蹈教学片、舞蹈故事片等几种样式。这些片种样式的舞蹈电视片都是可以使我们的舞蹈艺术任意翱翔的极为宽阔的天地。1996年第1季度开始,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戏曲·音乐频道”和“文艺频道”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播放MTV(音乐电视),而制作发行音乐电视录像带的出版单位也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那么,我们能否继MTV之后尘,努力开发出适应广大观众需要的DTV(舞蹈电视)或SDTV(歌舞电视)艺术片种呢?应当看到这将是有非常广阔发展前途的,既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又可以取得社会效益的一项事业。近几年,我国舞蹈界的有识人士已经在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多数工作还是分散的由个别舞蹈家筹措进行,尚缺乏国家和社会的专门组织机构以及具备足够的物质基础力量来从事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如果能建立起拍摄和生产DTV或SDTV的制作和出版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推出系列产品,那么,DTV和SDTV就可能会像MTV那样迅速地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和普及开来。当然拍摄DTV和SDTV要比拍摄MTV要复杂一些,生产成本也相应要高些,但是只要我们能拍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DTV和SDTV,一定会和MTV同样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途。而这也就会更加快速地推动了中国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普及、大繁荣、大发展。

20世纪后半叶,是中国各个民族舞蹈艺术腾飞的时代。回顾这半个世纪我国舞蹈艺术走过的道路,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毫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展望未来,虽然目前由于正处于国家经济体现改革的过程,给我国艺术舞蹈的发展带来了尚不适应的诸多困难,但是,我们有信心依靠群策群力,渡过难关,为祖国、为人民创作和演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舞蹈作品,以更加辉煌的成绩来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注释:

①参见贾作光:《海的诗——〈海浪〉创作谈》,载《舞蹈舞剧创作经验文集》第43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标签:;  ;  ;  ;  ;  

世纪之交的中华民族舞蹈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