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讨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深化改革热点难点问题及对策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深层次论文,难点论文,研讨会论文,深化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12月下旬,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求是杂志经济部、新华文摘杂志社、求索杂志社和人民日报理论部共同主办的“深化改革热点难点问题及对策研讨会”在长沙举行。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会上发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与会代表深切感到,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明晰产权。这不是要把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而是要明确对国有资产的负责部门和负责人。虽然早已明确国务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但实际上国务院不可能对国有企业逐个行使所有权,必然由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来分头管理。具体到一个企业,就有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计经委和部、省、市主管部门都来执行所有者职能。将所有权肢解,对企业谁都管,谁也管不了,国有资产流失、亏损、浪费,却找不到负责人。所以,每个企业都要有具体部门、具体人对其资产保值增值负责。
还有学者把企业制度分成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其中企业产权制度又包括三个部分:企业产权归谁所有,属何种所有制性质;企业产权的所有者结构,是一个还是多个,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企业产权的各种权能(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是否分解,如何分解以及分解后的各种权能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当前,我国少量小型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或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属于产权性质的转化。有些全民所有制企业由单一国家所有,改为有外资参入,或改为以国有为主体的多元出资者参股的股份制等,属于企业产权的所有者结构方面的改革。就产权的权能分解方面的变革而言,有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是企业制度进入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一次质的飞跃。这时,只要公司还存在,出资者除了要求占有者对其所出资的价值保值增值负责外,无权直接干预作为占有者的法人的经营管理行为,从而使企业经营者不再具有支配权同所有权分离时期的经营者(承租者或承包者)的短期行为动机。以上产权制度的变革,又以国有资产的产权权能分解为中心内容,目的是要把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搞“私有制”或“非国有化”。
第二种观点认为,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建立企业家机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使经营者关心资产增值,就一定要实现企业家队伍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建立起企业家的职业利益——风险机制,将经营者的经济收入、社会声望、职业生涯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与资产增值、盈利状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格局。为此,必须调整对待企业家的制度和政策,打破经营者的官本位制,改革经营人才选聘办法,使企业家的收入待遇和声望地位通过市场竞争决定。
第三种观点认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使企业走向市场。企业进入市场,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获得社会承认,能够赚钱赢利,才是企业改革的目的。当前要抓住国有企业进入市场问题,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创造有利于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环境,妥善解决其沉重的职工养老负担、债务负担和社会负担。(2)强化企业内部改革和管理,提高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能力。关键是改革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3)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当前必须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改组步伐。同时,搞好配套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国有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条件。
二、关于治理通货膨胀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无必然联系,高通胀率既可与高增长率相联系,也可与低增长率相联系;而低通胀率既可促进经济发展,也会与低增长相伴随。但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证明,总供求的大体平衡和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关系发展、改革和社会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尽管由于我国目前面临着新旧体制转换、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外需求日益增长等压力,而不可能做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但仍然要努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社会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较快增长。
有的学者认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如果再片面追求超高速增长,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会形成更高的需求,使原材料、交通、能源等过度紧张,必然导致高增长、高通胀与被迫收缩、整顿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发展道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改善投资结构,严格控制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的基本建设支出,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做到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则低通胀下的高增长可望实现。与之相配合,还要改革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方法,使其从热衷于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转变到更重视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上来。
还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融资不畅也是通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金融限制较多,融资不畅的情况下,各地资金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寻找投资效率最高的投资点。往往是本地资金只能用于本地投资,这样各地重复建设,上项目、铺摊子就很难避免。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还是要强化经济手段,深化金融改革,消除金融抑制状态,使融资顺畅,资金流向效率最高的投资点。
也有学者提出,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亏损面大、损失浪费严重,导致大量资金积压沉淀,财政收入减少,银行信贷膨胀。所以,要根治通货膨胀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三、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文化建设
在研讨会上,有学者呼吁,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的素质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重要因素,而人的素质提高,最根本的是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更需要把文化意识贯穿、渗透于经济运行之中,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并使之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当前,由于文化意识滞后,社会上已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不讲商业信誉,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尤其是用公款吃喝玩乐,黄色淫秽的东西沉渣泛起,一些腐朽思想在滋长蔓延,一些丑恶东西在死灰复燃,既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加紧治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其一要把文化置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价值观和价值导向问题。其二要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生活中的比重,把物欲型、享乐型消费逐步转化为知识型、科技型消费,加大文化含量和知识含量,破除陈规陋习,弘扬主旋律。其三要净化市场,包括精神文化市场。坚持打击市场上的违法行为,打击生产和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分子,净化消费市场。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精神文化市场。其四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