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消费与内需--基于凯恩斯模型的应用_经济增长率论文

社会保障、消费与内需——基于凯恩斯主义模型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内需论文,社会保障论文,模型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7.5;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82(2006)04—0034—04

近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依存度急剧上升。2002年,中国贸易依存度为49%,2003年骤升到60%,2004年突破70%①。这种偏离正常水平的贸易依存度,引起了政府和学界关注。在重视国际市场和出口的同时,必须重视国内市场和内需。政府将促进消费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预期目标尚有很大距离。学者们积极探索刺激居民消费的途径,如郑功成认为,需求不旺甚至萎缩的现象,不光是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而导致国民生活风险增加,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足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1]。本文将对社会保障如何促进消费进而促进内需在理论上作一些阐释。

一、基本模型:社会保障对经济的作用

设在消费者的良好性状偏好假定下,消费者偏好稳定的消费束,并令各期收入相等,为Y[,T],解决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最大化其效用问题,最终有:

可见,社会保障影响因子对本期消费的影响是正向的,它通过减少预期未来支出来促进居民当期消费。若设:

凯恩斯理论认为,消费的增长会带来乘数效应,即1 单位的总消费增长能带来乘数倍的总需求增长,如果短期经济中的总供给来不及变化,那么短期的经济增长便会有相应的乘数增长[2]。一般地,消费带来的总需求的乘数可表示为:

其中c为边际消费倾向,在模型中,边际消费倾向为c,它与社会保障影响因子δ呈正向关系,可写为:

从而总消费的增长带来的产出增长可写成:

ΔY=ψ(δ)ΔC.

这说明社会保障通过刺激消费对短期的经济增长起正向刺激作用,并且有乘数倍的正向刺激作用。

进一步考虑融入社会保障影响因子的长期增长模型。经济中的总储蓄表示为:

S=[1-c(δ)]Y,

利用投资加速数理论,社会总投资决定于

I=vΔY=vgY,

其中v为加速数,g为长期的均衡经济增长率[3]。由于长期经济均衡要求I=S恒成立,即有:

[1-c(δ)]Y=vgY,

化简得:

分析可以知道,长期的经济增长率会因社会保障的健全和完善下降,社会保障刺激了社会总消费,另一方面减少了社会总储蓄,因而会降低长期的均衡经济增长率。如果仅考虑社会保障降低社会总储蓄这一机制,社会保障降低长期经济增长率是必然的。但这一分析有很大局限性,对于运用理论分析中国现实问题,有较大局限性,下文将进一步解释。

综上所述,得

四式分别阐明了社会保障对微观经济个体的本期消费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对社会总消费有正向刺激作用、对短期经济增长有乘数倍的正向刺激,对长期的经济增长有逆向刺激。

二、“社会保障—消费—内需”经济模型的应用

1.社会保障对微观经济个体消费的影响路径

c[,0]=c(δ)Y[,T]式表明社会保障通过影响预期收入影响本期消费, 但这并不是唯一路径。

命题一:社会保障通过影响预期未来收入、当期实际收入以及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来影响经济个体消费水平。

福利性是社会保障的一大特征,它在个体遭遇各种风险时提供相当的现金收入或非货币收入,相应增加了个体的预期收入。个体预期收入增加,用于防御预期风险的储蓄相应减少,个体即期的消费倾向增强。从边际消费倾向看,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实行社会保障,可以提高低收入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有助于全社会消费量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明显增加。尽管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但还很不完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问题[4]。与此同时, 城乡居民储蓄大量增加而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1990年,城乡居民存款7119.8亿元,1995年为29662.3亿元,2005年达到141050.99亿元;1990—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81.5%,1995—2000年为73.1%,2000—2004年为69.5%[5]。 在收入增加后,城镇居民将越来越多的钱用于储蓄。另外,社会保障中的社会救助旨在给低收入家庭最基本的经济保障,2005年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仅为155元。现状不容乐观,社会保障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因为作用机制渠道不畅而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社会保障对社会总消费的影响路径

由前文,C=c(δ)Y式说明社会保障对经济总消费有正向刺激作用, 通过改变居民的预期收入影响居民的当期消费。社会保障对社会总消费的影响还有其他方面。

命题二 社会保障通过影响社会总预期未来收入、社会当期实际收入以及不同阶层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来影响经济总体消费水平。

社会保障能提高个体的消费心理预期,增加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乐观性,有助于社会总消费需求的扩大[6];对于筹集者而言,社会保障资金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对其有效运用能够有力地支撑着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格局起宏观调控作用;福利经济学理论认为,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富人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低。

纵观世界,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健全,人们可以明了自己的养老与医疗保障水平,将不确定的未来事件变作有计划的开支,将未来生活风险对现时消费的影响降到最低点。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差别过大,低收入者过多,但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而非乐观,因而不敢也不能放手去进行消费。同时,从世界范围看,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低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拉大。为此, 政府采取一系列转移支付的政策,如2005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190.7亿元。 这笔资金的绝大部分即刻变成了消费,为GDP的增长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3.社会保障对短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由前文,ΔY=ψ(δ)ΔC,社会保障通过刺激消费对短期的经济增长起正向刺激作用,并且常常有乘数的正向刺激作用。社会保障也能通过其他途径影响短期经济波动。

命题三 社会保障可通过刺激消费、影响投资以及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等途径,经由乘数机制影响短期经济增长。

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会直接减少企业当期收入,降低企业当期利润水平,影响企业投资收益率预期,进而影响企业当期投资水平。过高的社会保险税率将成为企业的负担,这是当代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遇到的核心问题之一。截止2003年底,东北三省各类下岗失业人员分别达到167万人、118万人和150万人, 社会保障合计资金缺口100亿元。东北三省承担社会职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1424户, 企业每年办社会费用支持192.7亿元。从2003年10月开始, 中央财政加大对东北三省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投入,至2005年,拨付补助资金达661.6亿元。 “减负”使东北国企得以轻装上阵,有力地支持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对于社会保险资金筹集者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收入。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手段,有效运用社会保障资金,支撑经济发展,调控宏观经济发展格局。截止到2004年底,社会保险各项基金累积节余4226亿元,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社会保障不仅是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而且是长期、稳定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结构、稳定性和金融创新和效率必然产生重要影响。新加坡是个积极的例证,该国的公积金储备为国内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提供了巨额基金,成为新加坡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4.社会保障对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由前文,,说明长期经济增长率因社会保障的健全和完善下降,社会保障刺激了社会总消费,另一方面就必不可少地减少了社会总储蓄,因而降低长期的均衡经济增长率。但如前文所述,从长期来看,结合我国当前现实分析时,我们决不能拘泥于此,即有:

命题四 社会保障对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仅体现为通过降低社会总储蓄而降低某时期内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而且通过影响劳动力增长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方面刺激经济增长率,通过社会保障调控还有可能使经济中资本水平达到黄金率水平。

劳动供给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之一,社会保障保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成员在失去工作机会或劳动能力之后,可以从社会保障体制中得到帮助。在劳动期间可以免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劳动,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

长期经济增长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经济增长的实现要求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而人力资源配置的条件是要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但在人力资源流动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是因为经济增长是具有周期性的,在周期下峰时,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力资源流动减慢,这样会有一部分劳动力资源沉淀下来进入劳动力储水池中,没有社会保障,这部分人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现代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纳入资本范畴,分析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社会保障制度能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力,并对劳动者进行技能训练,使其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而提高城乡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长时间地积累人力资本,必将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如新兴发展中大国印度十分重视科教人才的培养,教育经费投入比重一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为该国在过去25年里接近6%的平均增长率及近3年超过7%经济增长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经济增长路径应当在消费和储蓄之间保持某种平衡,并不是储蓄越多就越有利于经济增长,使得社会经济个体的消费水平达到最优资本水平,是“资本积累的黄金水平”对应的社会最优储蓄率。中国目前的社会储蓄率已经较高,通过社会保障等措施,逐步降低居民储蓄率,有利于达到资本积累的黄金水平,实现全体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共同富裕”。同时,即使社会保障会减少储蓄,公共部门仍有可能会弥补这项减少从而中和其影响。例如在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系中,个人帐户中累进的储蓄可以转化成现实的资本,就像私人储蓄通过金融机构进入投资那样[7]。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能片面地认为是消极的,不能轻易否认社会保障对于一个新兴经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大政府和高税收额会降低经济增长,但美国彼得·林德特教授认为这些主张都是虚构的,他对19世纪后期以来社会福利开支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10%进入社会福利转移(象英国或日本)与33%(象瑞典)进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没有产生什么后果。将1995年以来高福利支出的瑞典同低福利支出的日本的增长率,或将某些福利国家如丹麦或奥地利同低支出的瑞士进行比较,会发现福利国家都增长得比较快[8]。

三、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构建一个具备良好微观经济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来解释社会保障如何影响经济个体消费、经济总体消费、内需、短期经济增长率以及长期经济增长率,我们认识到是社会保障、消费、内需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保障对短期经济增长以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功能无可否认,当前中国必须加大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同时还应疏通社会保障刺激消费、内需的机制。本文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疏通机制的思路。即加强对提高居民预期未来收入、当期实际收入以及居民消费倾向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投入,有重点地选择如提高预期未来收入的社会保障措施,提高居民总体消费;加大对如居民子女教育、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措施的投入;通过其他社会保障措施,形成政府转移支付,促进内需;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强有力的管理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运行效率,弱化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逆向刺激。

收稿日期:2006—05—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05 & ZD048)。

注释:

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若无说明,文中数据均来源于此。

② 通常假设这一良好性状的效用函数是一次齐次的,如科布—道格拉斯型函数。

③ 上述简单代表性消费者模型揭示的是社会保障通过降低居民预期支出而刺激消费的一条路径,这是一个重要的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关系,下文分析将进一步说

标签:;  ;  ;  ;  ;  ;  ;  ;  ;  ;  

社会保障、消费与内需--基于凯恩斯模型的应用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