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定量研究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量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增长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各国都将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视为竞争的首要问题。持续增长的水平和时间将从根本上决定一国在未来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持续增长水平是经济增长能力的反映,常用的度量指标就是平均增长率。本文将利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所公布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46个国家的竞争力数据,从全球经济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在21世纪初期所能达到的平均增长率进行分析,并指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问题。

一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的决定因素为世界所关注。首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经济的国际化、区域化。在同一区域经济体中的国家,经济增长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所以,不能孤立地研究中国的经济增长,未来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将与其所处的经济区域,即东亚经济圈的增长率密切相关;其次,平均增长率的高低是一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反映,增长能力的构成要素将从根本上决定经济的平均增长率。

与之相应,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是从区域经济增长一致性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二是从经济增长能力的构成要素出发,探讨其所能支持的增长水平。分析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始终贯穿国际比较的思想。

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

所谓经济增长,是指由于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强所导致的其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直接度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相对量,需要在绝对量指标的基础上计算而得,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绝对量指标主要是GDP类指标,包括:GDP、人均GDP、购买力平价GDP等。

在GDP类指标中,GDP主要反映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人均GDP反映分工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购买力平价GDP则在国际比较方面有其特点。而人均指标最适于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且数据分布均匀,有利于观察和分析。这里以人均GDP作为经济体系发达程度的度量,以增长率作为当期经济活动规模扩大的度量,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图1表明,人均GDP与增长率的关系相当复杂,增长率相似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相差悬殊;同样人均GDP相近者,增长率的高低亦可判若云泥。尽管如此,图1仍显示出有如下两点规律:(1)人均GDP越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别越大。人均GDP越低,意味着经济体系越不成熟,因而经济的波动程度越大,这即是图1所表明经济特征的根本点;(2)人均GDP与增长率有反向变化的趋势。图1显示,增长率为正的国家和地区,样本点的分布有明显的向下倾斜之趋势。这表明,确实存在着一种拉动作用,使经济落后的国家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这种情况的产生是扩散效应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图1 1998年人均GDP与增长率

由人均GDP与增长率的关系,可以认识到低人均GDP实际上有双重作用:积极的方面是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大,容易创造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产生追赶效应。但两者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而是平均意义上的趋势;消极的方面是:低人均GDP所反映出的经济体系的不成熟将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容易出现增长率的大起大落。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均GDP低的国家,所以如果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得当,措施有力,则能够有效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中国在本世纪初的10年或20年,完全有可能实现较高水平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区域性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区域性

以地域为界限,全球主要存在4个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以欧共体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区、东亚经济区以及南美经济区。每一个经济区中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既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又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同区域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下面利用1996到1999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数据,进行样本因子分析,以实证这一观点。

因子分析的结果,得到了3个主因子,每一个因子代表增长率变化的一种模式。这样,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与主因子的相关系数,就可以判断它们的增长率变化的模式特征。与之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的因子相同,且符号相同的国家,其增长率变化的模式也相似,具有一致性。

表1显示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三个国家与因子2的相关系数在每个国家的3个相关系数中均是最大的,而且均为正相关。所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经济增长率变化是同一种模式。其中,美国与加拿大又更为接近。

表1 北美经济区各国与各个因子的相关系数

┌──────┬──────────────────────┐

││ 相关系数

│ 北美经济区 ││

│├───────┬──────┬───────┤

││因子1 │因子2

│因子3 │

├──────┼───────┼──────┼───────┤

│美国│-0.4790

│0.8280 │-0.2920

├──────┼───────┼──────┼───────┤

加拿大

│-0.0898

│0.9380 │-0.3340

├──────┼───────┼──────┼───────┤

墨西哥

│0.0468│0.7470 │ │

└──────┴───────┴──────┴───────┘

在东亚经济区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与因子1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香港地区、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与因子1的相关系数远大于与因子2、3的系数,这表明它们经济增长率变化的模式极为相近。中国却是一个例外,她与因子2的相关系数最大,且为负值。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具有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从而幸免于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率没有出现像其他东亚国家或地区那样的大幅下降。但从增长转折点出现的年份而言,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仍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所以,目前中国的发展虽然较为独立,但她也受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增强,此影响将更加明显。

表2 东亚经济区各个国家和地区与各个因子的相关系数

┌──────┬───────────────────────┐

││ 相关系数│

│ 东亚经济区 │ │

│├───────┬───────┬───────┤

││因子1 │因子2 │因子3 │

├──────┼───────┼───────┼───────┤

│ 香港地区 │0.9980│0.0414│0.0534│

├──────┼───────┼───────┼───────┤

│ 马来西亚 │0.9930│0.0419│0.1130│

├──────┼───────┼───────┼───────┤

│韩国│0.9780│0.0795│-0.1900

├──────┼───────┼───────┼───────┤

│ 印度尼西亚 │0.9760│-0.0061

│0.2160│

├──────┼───────┼───────┼───────┤

│泰国│0.9630│-0.2650

│-0.0383

├──────┼───────┼───────┼───────┤

新加坡

│0.9520│-0.1390

│0.2730│

├──────┼───────┼───────┼───────┤

菲律宾

│0.9080│-0.0049

│0.4190│

├──────┼───────┼───────┼───────┤

│日本│0.8890│-0.4530

│0.0591│

├──────┼───────┼───────┼───────┤

│ 中国台湾省 │0.8160│0.5090│0.2730│

├──────┼───────┼───────┼───────┤

│中国│

-0.3980│-0.9030

-0.1620│

└──────┴───────┴───────┴───────┘

其他经济区,如南美经济区和欧洲经济区等也表现出同样的区域经济特征。

2、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是亚洲大国,虽在东亚诸国中起步较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却高居各国之首,1996年至今,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不仅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而且明显高于东亚地区的平均水平,在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因金融危机而增长率大幅下滑时,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长水平。

中国所处的东亚经济区是全球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区域,非常有希望成为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又是东亚经济增长形势最好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GDP也是本地区最低的,但经济规模却又仅次于日本,这意味着其巨大的增长潜力。所以在21世纪,从经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相当光明。但在入关以后,市场的相对封闭、独立将成为历史,中国经济结构的弱点将完全暴露,在此种情况下,如何克服由于落后的经济体系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是中国能否在21世纪初期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一问题解决的较好,21世纪的前10年完全可以实现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长率,即平均增长率可在7%和8%之间。

表3中国在东亚经济圈中地位(%)

┌────────────┬─────┬─────┬─────┬─────┐

││

1996

1997

1998

1999

├────────────┼─────┼─────┼─────┼─────┤

│东亚平均增长率(汇率法)│ 104.72 │ 101.91 │ 98.13

│ 102.20 │

├────────────┼─────┼─────┼─────┼─────┤

│中国增长率(汇率法)│ 109.70 │ 103.24 │ 109.06 │ 107.10 │

├────────────┼─────┼─────┼─────┼─────┤

│CDP增加额所占比重

│ 19.59

│ 16.93

│ 82.28

│ 36.37

└────────────┴─────┴─────┴─────┴─────┘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持续增长在数量上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的平均增长率,平均增长率虽然只是年度增长率的几何平均,但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却颇有差异。平均增长率主要是经济持续增长能力提高的结果,它反映潜在增长率的变化;而年度增长率会受到周期因素的影响,所以两者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这里,将主要讨论影响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几个重要因素,分析中国在这些因素方面的状况,从而探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水平——平均增长率。

探求决定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因素应从两方面寻求答案。第一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世界经济发展尽管千差万别,但必有其共性,百年来经济增长研究的真知灼见也是中国的对症之药;第二是我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根本的差异,对此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综合起来,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可简单归纳为:

(1)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古典的外生经济增长模型还是新兴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都是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2)制度的变迁。中国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制度变迁对长期平均增长率的贡献非常巨大。在当前最主要的变迁就是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而市场化的关键领域即在于企业和金融部门以及政府运行方式的转变。

(3)国际化的程度。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国家贸易才是落后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唯一通道,我国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科技进步和市场化体系的建立,提高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

(4)人力资本。“人”是经济增长最终的动力和源泉。

(5)基础设施。我国的基础设施状况一直是经济增长的瓶颈,近年来虽有结构性缓和,但问题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先行资本,其状况将影响到长期的经济增长。

为进行量化分析,这里以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作为对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度量;以科学技术、国际化、国民素质、基础设施4个要素的排名分别作为对相应影响因素的度量;以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金融要素的排名度量市场化的水平。

1、持续经济增长模式的国际比较

决定持续经济增长能力的因素有多项,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不可能每一项因素都具有优势,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支持持续增长能力的因素不同,因此就构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为研究、比较先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这里选择了2002年东亚地区国际竞争力排名在中国之前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

将排名高于或等于一国国际竞争力平均水平的要素称为该国的优势要素,优势要素是该国具有持续增长能力的主要原因;反之称为劣势要素,它是阻碍该国进一步提升其持续增长能力的障碍所在。

由表4可见,亚洲国家排名在中国之前的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特点是环境竞争力强,国际化程度高,金融体系完善,政府管理在全球中处于领先地位。

表4 亚洲国家和地区持续增长影响因素的排名

┌───────┬─────┬─────┬─────┬─────┬─────┬─────┬─────┬─────┬─────┐

│国际竞争力排名│

国家

│ 经济实力 │ 国际化 │ 政府管理 │

金融

│ 基础设施 │ 企业管理 │ 科学技术 │ 国民素质 │

├───────┼─────┼─────┼─────┼─────┼─────┼─────┼─────┼─────┼─────┤

│ 5

│ 新加坡 │ (36) │ (7)

+(1) │(12)│(9) │(7) │(9) │(11)│

├───────┼─────┼─────┼─────┼─────┼─────┼─────┼─────┼─────┼─────┤

│ 9

香港

│ (21) │ +(2)

+(2) │+(9)│(15)│(14)│(24)│(14)│

├───────┼─────┼─────┼─────┼─────┼─────┼─────┼─────┼─────┼─────┤

│ 24

│ 中国台湾 │ (44) │ (31) │

+(20)│(27)│

+(21)│

+(16)│

+(16)│

+(18)│

├───────┼─────┼─────┼─────┼─────┼─────┼─────┼─────┼─────┼─────┤

│ 26

│ 马来西亚 │ (39) │ +(20) │

+(13)│

+(26)│

+(20)│

+(19)│

+(23)│(34)│

├───────┼─────┼─────┼─────┼─────┼─────┼─────┼─────┼─────┼─────┤

│ 27

韩国

│ (25) │ (37) │

+(26)│(31)│

+(26)│(28)│

+(20)│(33)│

├───────┼─────┼─────┼─────┼─────┼─────┼─────┼─────┼─────┼─────┤

│ 30

日本

│ +(3) │ (36) │(33)│(32)│

+(22)│(39)│+(6)│

+(28)│

├───────┼─────┼─────┼─────┼─────┼─────┼─────┼─────┼─────┼─────┤

│ 31

中国

│ +(14) │ (33) │

+(23)│(44)│(37)│(44)│(33)│(37)│

└───────┴─────┴─────┴─────┴─────┴─────┴─────┴─────┴─────┴─────┘

注:+表示优势因素

另一方面,从1994年-2002年的长期趋势看,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在内的7个世界经济强国,他们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科技竞争实力、企业管理的竞争实力以及创造力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

下面分析中国自1998年以来的情况:

表5表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并不平衡,其优势主要分布在经济实力、政府管理上,其次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但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庞大,从成长性、市场扩展空间和需求潜力、人力资源发展潜力以及社会安全性等方面都有非常的强竞争力。

表5 中国持续增长影响因素排名

┌────┬───────┬─────┬──────┬─────┬────┬─────┬─────┬─────┬─────┐

│ 年份 │国际竞争力排名│ 经济实力 │

国际化

│ 政府管理 │ 金融 │ 基础设施 │ 企业管理 │ 科学技术 │ 国民素质 │

├────┼───────┼─────┼──────┼─────┼────┼─────┼─────┼─────┼─────┤

│ 1998 │21│+(5)│+(20) │

+(5) │42 │40│30│ +(13) │24│

├────┼───────┼─────┼──────┼─────┼────┼─────┼─────┼─────┼─────┤

│ 1999 │29│+(6)│+(18) │

+(16)│36 │42│26│ +(25) │ +(27) │

├────┼───────┼─────┼──────┼─────┼────┼─────┼─────┼─────┼─────┤

│ 2000 │30│

+(18)│35 │

+(16)│42 │42│37│ +(28) │ +(29) │

├────┼───────┼─────┼──────┼─────┼────┼─────┼─────┼─────┼─────┤

│ 2001 │33│

+(16)│36 │

+(21)│43 │38│36│35│40│

├────┼───────┼─────┼──────┼─────┼────┼─────┼─────┼─────┼─────┤

│ 2002 │31│

+(14)│33 │

+(23)│44 │37│44│33│37│

└────┴───────┴─────┴──────┴─────┴────┴─────┴─────┴─────┴─────┘

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济背景比较相似,因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来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确定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增长点。笔者认为,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提高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是在21世纪初期带动经济持续增长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

2、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影响持续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多项,但他们对持续增长能力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为度量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我们计算了各要素排名与国际竞争力排名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为避免偶然性,共对两个年度进行了计算。

由表6来看,按照斯皮尔曼系数大小排序,1999年与1998年相比,各个要素的序次虽有所改变,但列在前4位的却一直是企业管理、金融、基础设施与国民素质。可见,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外生交易费用和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是一国持续增长能力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表6 各个要素排名与国际竞争力排名的斯皮尔曼系数

┌─────────────┬─────────────┐

1999

1998

├──────┬──────┼──────┬──────┤

│ 竞争力要素│斯皮尔曼系数│ 竞争力要素│斯皮尔曼系数│

├──────┼──────┼──────┼──────┤

│ 企业管理 │0.9385 │ 金融 │0.9395 │

├──────┼──────┼──────┼──────┤

│ 金融 │O.9302 │ 企业管理 │0.9178 │

├──────┼──────┼──────┼──────┤

│ 基础设施 │0.9160 │ 国民素质 │0.8964 │

├──────┼──────┼──────┼──────┤

│ 国民素质 │0.8965 │ 基础设施 │O.8831 │

├──────┼──────┼──────┼──────┤

│ 国 际 化 │0.8451 │ 科学技术 │0.8415 │

├──────┼──────┼──────┼──────┤

│ 科学技术 │0.8401 │ 国 际 化 │0.7886 │

├──────┼──────┼──────┼──────┤

│ 政府管理 │0.7159 │ 政府管理 │0.6852 │

└──────┴──────┴──────┴──────┘

将表5与表6比较,明显看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正是这4项要素,尤其是金融、基础设施和企业管理,排名均在40位左右,而且自1994年参加竞争力排序以来基本没有改进。例如,1998年金融要素排名42,到2002年反降至44位;基础设施的国际名次在5年间也仅上升了2位。所以,基础设施状况的不理想、金融市场和企业管理不按市场规律运作、人力资本的低质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障碍。

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国民素质竞争力排名1999年为第24位,仍远低于反映短期增长水平的国内经济实力竞争力排名的第5名。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很难使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长期保持下去;在反映市场化进程的三个要素中,金融和企业管理是我们的弱项,而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细胞,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其能否按照市场体系运作,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我国基础设施状况的排名在8要素中也是靠后的,它将大大增加经济活动的外生交易费用,严重影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

为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这里以2002年各要素排名最靠后指标作为劣势指标(表7)。

表7 中国的劣势指标

┌──┬─────────┬──┬─────┬────────────┬──┐

│要素│ 劣势指标 │排名│

要素

│劣势招标│排名│

├──┼─────────┼──┼─────┼────────────┼──┤

│ 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46 │ │人均计算机 │ 47 │

│ 济 │ ││ │互连同线路 │ 45 │

│ 运 │ ││基础设施和│健康公共支出占CDP的比重 │ 45 │

│ 行 │ ││社会系统 │能源强度│ 47 │

││ ││ │人文发展指数│ 45 │

├──┼─────────┼──┼─────┼────────────┼──┤

││综合生产率│ 47 │ │公共教育支出占CDP比重

│ 47 │

││劳动生产奉│ 47 │ │文盲│ 48 │

│ 企 │工业生产率│ 47 │ │外国投资者 │ 49 │

│ 业 │服务业生产丰 │ 47 │

政府

│外国金融机构│ 49 │

│ 效 │金融技术人才 │ 49 │

效率

│进入本地资本市场│ 49 │

│ 率 │称职的高级经理人员│ 49 │ │进入外国资本市场│ 48 │

││获取合格工程师状况│ 49 │ │已获得高等学历的人口比例│ 45 │

└──┴─────────┴──┴─────┴────────────┴──┘

综合上述指标,可以看出,主要劣势体现在人均增加值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低水平、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够、劳动生产率不高和管理技术人员不足、能源消耗效率低等方面。如果把这些劣势指标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可以上升一个台阶。

3、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利影响因素

尽管中国的持续经济增长能力并不令人乐观,但中国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有两个,即经济体制改革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以及由此而带动的大规模的投资。现今,中国的经济体制虽然远比计划经济体制更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去甚远。这就意味着创造中国奇迹的动力机制并不能支持中国经济在未来一个更长时期内的持续快速增长。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昙花一现,因为中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入,有利于增进持续增长能力的因素也在不断被解放。

现将2002年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指标列举如表8。

表8 中国的优势指标

┌──┬────────────────┬──┬─────┬─────────────┬──┐

│要素│

优势指标 │排名│

要素

│优势指标 │排名│

├──┼────────────────┼──┼─────┼─────────────┼──┤

│ 经 │国内生产总值│ 2 │ │人口(百万) │ 1 │

│ 济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 1 │基础设施和│CDP与能源消费 │ 2 │

│ 运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 1 │社会系统 │对电信的投资 │ 3 │

│ 行 │总就业人口(百万) │ 1 │ │全国研究与开发总人数 │ 2 │

││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2 │ │批准授予国民专利件数增长率│ 4 │

││经济的恢复(是否强劲,调查数据)│ 13 │ │企业研究与开发人数│ 3 │

││││ │酗酒、吸毒│ 12│

├──┼────────────────┼──┼─────┼─────────────┼──┤

││国家总储备 │ 2 │ │综合生产增长率(%) │ 3 │

│ 政 │个人收入税有效税率 │ 1 │ │国家海外形象 │ 9 │

│ 府 │过去5年中对公共财政的管理

│ 6 │ 企业效率 │ ││

│ 效 │新的立法│ 5 │ │ ││

│ 率 │政治体制│ 5 │ │ ││

└──┴────────────────┴──┴─────┴─────────────┴──┘

从表8的中国20个最有竞争优势指标分布看,经济运行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增加值的总量和增长率以及就业人口的总量和比例上。政府效率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国家高储备、低税率、政治体制、立法政策对经济发展挑战的适应性上。企业效率的竞争优势体现在生产率的增长上。而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的竞争优势则体现在人口、电信投资、研发总人数等总量指标和社会价值观上。

总之,尽管影响持续增长能力各因素的现状较落后,但国民素质、人口的数量与可利用性是中国的优势,这意味着巨大的劳动力和需求市场将有利于投资的引进以及分工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从发展趋势看,仍蕴涵着大量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源泉并未趋向衰竭。

在进行国际比较的同时,应该注意到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方面的特点,既研究共性,又要认识个性。在某些持续增长影响因素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中国有可能达到西方国家在同样情况下所达不到的增长水平。

综合本部分对经济持续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尽管中国的持续增长能力相对薄弱,但由于劣势因素存在良好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独特国情,至少到201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仍可保持。

区域经济增长和持续增长影响因素两个角度的分析都说明,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经济将继续持续高速的增长,平均增长率应在7%到8%之间。但是,中国持续增长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决不能忽视,如果情况长久不能得到改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迟早会衰竭。因此政府与决策机构应大力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从提升政府管理、国际化以及科学技术竞争力入手,带动金融、基础设施、企业管理和国民素质要素的发展,从而在根本上增强持续增长的能力,应是一条比较合理的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途径。

标签:;  ;  ;  ;  ;  ;  ;  ;  ;  

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定量研究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