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反思语文学科本质
事实上我们对语文学科的历史渊源,未来走向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当我们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语文学科,就可以有一个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
1.和古代“语文”比较,现代语文更注重实际应用
古代语文是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特点是学龄初期以识字为主的蒙学语文教育;后期进行综合性的文、史、哲、伦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教育。”(朱绍禹主编《语文教育词典》)从教育目的看,古代是为了“应试”,科举时代,十年寒窗,只是为了写出一篇令“阅卷大人”满意的文章。因此,语文教育定位非常单纯,就是正统的封建思想,代“圣人”立言。“传道”是第一位的,甚至是终极的目标。孔子就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而今天的语文教育,目的是“致用”,是“表情的工具”,是“应付事势万变的工具”(叶圣陶)。“思想教育”并不是语文的主要任务。现代语文更强调服务于生活、学习、工作。正如叶老所说:“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
2.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缺少明确的逻辑层次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学生到中学阶段(尤其高中)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六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口头语言,到小学毕业,学生的口语能力已基本成熟,能够运用母语自由交流;在书面语方面基本掌握常用词汇,能够阅读一般性书刊,水平好的学生能阅读《西游记》和《水浒》这样的长篇小说。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做到文从字顺,也就是说已经具备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还是一篇篇文章(深浅并无一定的尺度),目标还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比如写作,小学写记叙文,初中,甚至高中仍是记叙文。而且上一级并不一定明显高于下一级。其他学科则不一样,由于科学体系层级十分明显,学科知识环环相扣,几乎每一节课都是从未知达到已知的过程。语文的这个特点启示我们,只有懂得语文学习方法,注重自学,注重课外阅读,语文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3.从语言的特性看,语文具有明显的生成性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其必然是一种精神活动,生命活动。语文学习所要接受的不是现成的“工具”,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甚至每个词,每个字,都是活生生的,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学习这些,既离不开社会的人文的背景支持,更需要个体的独特的生命体验。每个人在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还必然地要接受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熏染,必然地要接受生命成长的各种养料,学交往,学做人。可见,语文学习不是机械模仿,而是举一反三,形成新的个性化的言语和思想情感。语文学习就是生成新言语、新情感、新思想的过程,就是进行精神的创造的过程。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就是母语教育。从本质上看,她是以“立人”为中心的生命活动;从内容上看,听说读写诸方面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文学审美情操的陶冶不可偏废;在价值的层面上,她不只是基础性的交际工具,也不只是一般的文化载体,而是促进入全面发展的成长过程;在操作方面,她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开放生成的动态体系。
二、打破“课堂”瓶颈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语文学科受到批评的主要方面,时至今日,语文教学还没有摆脱“少、慢、差、费”的怪圈。究其原因,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是罪魁祸首: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能主动学习;学习的随意性强,缺少科学的系统;学习方法不当,教师指导不得法,不得要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局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课堂”瓶颈,课内外结合,构建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新体系。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责任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学习就有了不竭的动力。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责任感。掌握好祖国语言,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熏陶是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并承担这种责任。这不仅要有明确的要求,严格的训练,更要抓住语文的本质,充分展示语文的魅力,让学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
2.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矛盾是学科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主语文学科具有适于自学的独特性,因此,打通“课堂”这个瓶颈,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听说读写协调发展,课内课外共进的“自主发展”的语文学习模式。在“听说”方面,每节课我都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学生演讲,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声演说的机会。我还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在阅读、写作方面,我以加大阅读、写作量为突破口,以“读”引“写”,以“写”促“读”。在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班级图书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机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拓展写作内容。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写作量,从高一开始每个学生就建立起《个人文集》,每周要求学生写600字,留下自己成长的印记。或心得体会,或观察笔记,或文章或片段,写实事,抒真情。这样坚持下来,一年可以写3万多字,三年就有 10万字。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3.以“立人”为核心,全面改进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的生命活动,用心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塑造自己。语文学科“母语教育”的特性,不仅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而且更是一种必须。因此,我进一步淡化了课堂的界限,教师主要是作为一种“帮助”而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不分课内课外。“帮助”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学习(包括引导、激发、督促、测评),提供资料,指导方法。另一方面,我帮助学生建立了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成长。
三、坚持“平等对话”,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新课堂
1.放心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习得的过程,学生在心灵的体验、感悟中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个目标不是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能够达到的。制约我们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要障碍来自对学生的不放心。这实际上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担心,一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生动而丰富的母语背景,二是我们可能还没有适应教学重点的转移:要从语文知识的学习转到通过语言形式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上来,从知识训练转到人的发展上来。在课堂上,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人生发展的探究者、交流者、创造者;在学习着,更在生成着新的言语、新的情感和思想。
2.平等对话,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助手
新课堂应该以“平等对话”为主要特征,只有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才能得到自由的成长。作为老师,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不仅无效而且有害。教师在课堂上要维护学生说话的权利,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加讨论交流,要努力构建自由的多维的对话体系。在“新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讨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更是一个帮助者。
四、尊重“个性差异”
1.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
尊重个性,多元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在观念上,要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渐进,多元发展。在操作上,要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不同要求的帮助。比如有的学生只要文从字顺,思路清晰就行了,而对于那些有文学爱好的学生就要有更高的要求。在评价方面,不能仅看考试的分数,而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发展性评价。
2.加强活动体验,提供展示园地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他们通过活动发展认知和能力,通过体验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加强语文活动是新语文学习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建立活动的保障机制,要帮助学生选择和参与。可以是文学社、书友会、演讲团等各种语文社团;可以是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各项活动;可以是报刊社、广播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学生投身其中,尽情体验,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习的真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