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政治学新领域:社区政治--从新的视角审视政治: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_政治论文

开辟政治学新领域:社区政治--从新的视角审视政治: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_政治论文

开拓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社区政治——评介《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社区论文,政治学论文,专题研究论文,新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社区和社区政治?

政治学是近十几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刚恢复研究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多数人仍然把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限定在国家政权的范围内,因此在国家政权以外的政治现象,就很少有人涉猎。关于社区政治这个未曾开垦的处女地,现在有山东社会科学院的王振海、王存慧等五位“而立”之年的年轻学者首先涉足拓荒,取得可喜的收获,合力写成《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值得向读者推荐。

究竟什么是社区政治呢?这首先就要从社区讲起。“社区”这个很普通的名词,据我所知,在我国古书中居然未曾有人使用过,它是30年代我国的一些社会学研究者用以翻译西方文字的新词汇。 社区英文为community,14世纪才有这一词汇,它源于中世纪英文communete和法文communite,指一定地区人们形成的村社、乡镇、公社等共同体。 此词最早源于古拉丁文communitas,意为共同的、亲密的伙伴关系。到19世纪初,西方的社会学者才开始对社区进行学术研究,第一部系统论著是德国人斐·滕尼斯于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esellchaft); 该书后来由美国人罗密斯译成英文,定名为Community nd Society。英国人罗·麦奇维于1917年初版《社区》(Community)专著,迅即再版、三版,1928年又出美国版。总之,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社区”在欧美已形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和一门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学科。1932年北平燕京大学邀请美国社会学家派克来华讲学,社会学系师生始将Community译为“社区”, 吴文藻教授于1935年在《社会研究》第66期发表《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一文。从此,“社区”一词和对社区的研究才在我国逐步推广开来。应该说,“社区”一词译得甚为恰切,其意为社会的一定区域。社会是人群的集合体,社区是指居住、生活在一起的一定人群的社会地区。构成社区的要素主要有4个:1.一定的人口;2.一定的地域;3.有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念的社会活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4.维护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行为规范和制裁制度。社区活动包括生活福利、文化娱乐、公共卫生、集体安全等各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社区政治呢?它与地方政治有什么区别呢?本书所探讨的社区具体而言,在农村为自然村,在城市为居民区。作者正确地指明:“所谓社区政治,是指存在于一定地域的以同质性人口为主体的人群生活共同体的政治现象与政治关系。”地方政治涉及的主要是围绕政权机构而展开的政治权力关系,社区政治则强调政权以外的公共事务和公共关系。

二、本书的理论体系和突出优点

全书构建了崭新的理论体系,采用虚—实—虚的三段论模式。上部为理论基石,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探源,进而说明社区与社区政治理论。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对立阶级时才产生国家。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阶级统治的工具和管理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决定国家,社会的发展使国家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国家又作用于社会,社会必须接受国家的引导与治理。作者把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总体追求概括为“衡定协和”四个字。衡即平衡,意指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定即稳定,意指国家与社会都处于自身的位置上,戒除各自属性的变异扭曲,或者互相侵蚀干犯;协即协调,意指二者力量与作用的相向,和即和谐,意指二者关系与相处的融洽。从一时和局部来看,国家与社会可能达到衡定协和,但是国家既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既然是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工具,从长远和总体来看,它与社会就不可能实现衡定协和。只有到了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之后,取代国家而得到广泛、高度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够与社会真正达到衡定协和。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社会基层就是社区。书中分析了社区政治所包括的社区政治结构、社区权力结构、社区政治参与、社区政治环境、社区政治发展等内容。然后落实到中国社区政治,指出了目前中国社区发育水平低,“与农村社区相比,我国城市的社区色彩显得更弱,发育不全。”

中部为微观透视,这是全书的核心。作者从社区主体的政治分层入手,把我国农村和城市社区各个阶层区分为不关心政治层、关心政治层、热心政治层和参与政治层,进而分析他们各自的政治心态与行为,找出影响社区主体政治发育的各个因素,主张要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培育社区政治组织、加强政治学习等途径来促进社区主体的政治发育。作者还考察了社区政治权力和社区政治组织,指出:由于我国的政治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和国家政权组织,社会组织缺乏自主性,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意识淡薄,所以社区政治权力的结构不合理,运行也不健全。要优化社区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就要使国家组织适当放权于社会组织,积极增强社区民主机能,加强社区的权力监督机制。

下部是回溯超越,这是作者在回顾我国几千年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对发展社区政治的展望。我国历史传统中固然有尊礼重义、讲求伦理协和等必须继承的精华,但是宗法政治与泛家族主义、专制政治与专制文化、全能政治与他制他律、官僚政治与拜权主义等等糟粕都要铲除干净,才可能沿着大社会、小政府的方向使社区政治逐步得到大发展。作者正确指明:“社区是民主的第一个操场。每个人都生活于一个具体的社区中,……公民个人民主权利的行使与保障,单元民主、基层民主、区域民主的实现,都是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社区民主是社会民主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民主的基石,通过社区,民众可以实现对社会与国家的具体的、实际的第一步的占有。”

通读全书感到,作者对社区政治的论述自成体系。从理论到实际,对社区政治的由来、内容、主体、权力模式和运行机制等等作了系统的分析。既扼要评介了外国关于社区政治的研究成果,又结合我国国情着重阐述了我国社区政治的现状;既回顾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区分了政治文化传统的精华与糟粕,又展望了未来社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视野开阔,视角崭新,思考深邃,立意创新,溶中外古今于一体,探社区政治的真谛,绘未来发展的蓝图,开社区研究的先河,这些可以说是本书的主要成就和优点。

三、本书的意义和不足

本书以中国为取材背景和价值指向,以理论对现实社会的携引为出发点,能达到目前这样的水平,诚属不易。它可以视作从下而上推导的大众政治学,又可以说是自上而下延伸的行动政治学,为社区政治学提供了框架和轮廓,或可称之为社区政治学引论。这是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成果。它为社区政治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不少具有开创性的、有价值的见解。

由于我国的社区政治还处于萌芽状态和童稚时期,加以前人对此研究尚不充分,青年作者不免还带有稚气,因此本书难免还有欠缺。有的论点值得商榷。例如作者认为: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上,只有到资本主义时代才“破除了国家对社会的强行控制,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进程。”实际上应该说从国家诞生时起,国家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阶级统治的工具,它与社会就是分离的、对立的二元结构,不论国家采取专制或民主的统治形式,其实质不变。即便在资本主义民主制下,国家仍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对社会的强行控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则改变为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实行对社会的强行控制。社区政治从严格意义上说,它是非国家形态的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国家形态民主政治与非国家形态民主政治两种政治现象。彼此的性质虽然迥异,发展趋势虽然相反,但是实际上却是长期共存,互相消长。将来随着国家形态的民主政治日渐弱化,非国家形态的社区民主政治才可能愈益强化。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将转变为社区与社会的一体化。人类社会的前景将是社区社会化与社会社区化的衡定协和。

标签:;  ;  ;  ;  

开辟政治学新领域:社区政治--从新的视角审视政治: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