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条膨松剂中化学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油条论文,教学设计论文,化学成分论文,膨松剂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背景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化学学习,初三学生已经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因此在学期末中考复习中,如何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枯燥乏味地重现,是每一位初三化学老师伤透脑筋的大事。让复习课既有新意又能提纲挈领地巩固旧知,是近年来教师进行公开课时大多采用的方法。本节课尝试着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通过化学课堂展现出来。通过对油条膨松剂中的化学成分的探究来完成沪教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的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油条膨松剂的主要成分及其检验方法;
②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品质,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②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评价实验等综合实验能力;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精神,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关注社会,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②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模式
情境引导—问题探究式。具体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讨论方案,解决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
油条膨松剂中碳酸氢钠、玉米淀粉、碳酸钙成分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过程:油条膨松剂中某些成分的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视频】绍兴“油条哥”做出无铝油条。
【教师】传统油条制作过程中添加的明矾中含有大量的铝。铝易损伤人体的脑部神经使脑细胞产生病变,从而引发脑部疾病;成人儿童常吃传统油条会产生缺钙、贫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老人常食易产生记忆力低下,严重者可得老年痴呆症等。新闻中“油条哥”的无铝油条就是采用了一种叫“无铝油条膨松剂”的食品添加剂来炸制,因为健康而深受青睐。那么这种新型食品添加剂中含有哪些成分呢?我们今天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投影】无铝油条膨松剂使用说明书(部分)。
2.油条膨松剂中化学成分的探究
【教师】膨松剂中化学成分众多。通过所给的资料,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利用相关的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探究?请将你们的探究方案填在学案上。
(小组讨论)
【学生】(投影小组探究方案)
【教师】是不是如你们所猜想的含有淀粉呢?请你们组的两位同学到讲台来给大家做一下演示实验。
(学生演示实验操作准确,现象明显。)
【学生】(投影小组探究方案)
【教师】这一组的探究方案是否可行呢?
【学生】不可行。从成分表可知,膨松剂里面不仅含有酸性的物质,还含有碱性的碳酸氢钠,如果加入水中,二者会马上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无法证明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我们在实验室是如何鉴别酸性溶液的?
【学生】①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②加活泼金属产生气泡;③用pH试纸检验看是否变红色;④加碳酸盐,会产生气泡;⑤加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红色溶液,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教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有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进行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
(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实验。)
【教师】这两位同学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实验才可以证明猜想的正确与否,而不是通过我们的推理。下面,我们还有其他物质的探究方案吗?
【学生】(投影小组探究方案)
【学生】我认为这样不对。因为要想证明碳酸盐,除了要加酸与其反应外,还应该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溶液如果变浑浊,才可以证明确实含有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学生】我认为不需要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石灰水放在试管口观察是不是变浑浊就可以了。
【教师】他们补充得很好。下面就请每组同学动手做一下这个实验,来探究一下是不是有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实验。
3.膨松剂中碳酸钙含量的探究
【教师】通过刚才的猜想与探究,我们可以知道膨松剂中含有碳酸盐,也含有酸性物质,还有淀粉。对照使用说明书,我们能不能探究出膨松剂中碳酸钙的含量呢?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投影小组探究方案。简称:方案一)
【学生】(投影小组探究方案。简称:方案二)
【学生】(投影小组探究方案。简称:方案三)
【教师】我们现在就来讨论一下刚才几组同学展示的探究方案正确与否。
【学生】我认为方案一是错的,因为膨松剂中含有酸和两种碳酸盐,当加入水后,会立即发生反应,导致碳酸钙质量减少,无法准确测出它的含量。我觉得方案三是可以的。
【学生】我们小组也是认为方案一不可行,方案二也是错的,因为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不仅是碳酸钙,里面还有碳酸氢钠。如果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计算碳酸钙的含量,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方案三可行。
【教师】同学们思考得都很到位,结论也都很正确。由于有机物易燃烧,碳酸氢钠和磷酸二氢钠受热都易分解,所以我们通常采用在坩埚中用酒精喷灯灼烧,最后剩下的固体即为碳酸钙和一些可溶性的化合物,冷却后加水溶解,洗涤干燥称量,就可以计算出碳酸钙的含量。
【教师】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探究留到下次完成。
六、教学反思
刚开始准备这节课的时候,同事们都说这节课就是一个伪探究,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的因素,无法控制的变量太多,如果公开课上这一节,不会成功。但我坚信一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即使失败也是一种收获。没想到最后我们还是成功了。我觉得这是我和学生们的成功。通过这节课,个人感觉由于课程理念的变化,课程资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和组织、开发,我们的课堂中就可生成很多东西。课程资源不只局限于一本书,而应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等各个角落。更应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注意对书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我相信只要教师努力挖掘生活中富有探究性的内容,尽心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案例,教师和学生一定会在复习课中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
通过本节课,我对化学教学有以下思考。
1.关注社会生活,“点燃”学习热情
现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已成为热点话题,让很多人谈“化学药品”色变。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科优势,通过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教师应在“洁厕灵中化学成分的探究”、“暖宝宝中化学成分检测”、“治疗胃病过程的化学问题探究”等实验教学过程中,灌输积极思想,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加强实验设计,“催化”创新精神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教师先讲原理,学生再按着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停留在表观层面,缺乏足够的思维容量和学习兴趣。针对上述现状,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教学中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科学结论→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如此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3.重视小组协作,“衍生”综合能力
以往的教材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都给出了答案,有些教师就因此“纸上谈兵”,并让学生背答案。但新的教材在实验设计上取消了现象、分析、结论等环节的内容,变为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实验。笔者提倡进行学生小组实验,并且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再让小组派代表陈述实验结论。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和书面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