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分析论文_吕玉凤

吕玉凤

(淮安市淮安医院.淮安市肿瘤医院感染科;江苏淮安223200)

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与乙肝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确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46份,将单纯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划分为对照组(23例),将自身免疫性肝炎乙肝重叠乙肝患者划分为观察组(23例),采用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评分系统,予以相应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观察组23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425.0±167.1)(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302.8±151.8)(U/L),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264.7±140.4)(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196.0±97.2)(U/L),组间差异明显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与自身免疫性肝炎乙肝重叠综合征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区别,以促进临床疗效。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临床上一般是指造成肝脏损伤的直接性因素,即为自身的免疫反应所致,而并非由于病毒感染所引发的肝脏类病症[1]。肝学组织所发生的转变特点即表现为界面性的肝炎,并最终引发肝脏的纤维化以及肝硬化。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的临床与诊断,回顾性分析于我院确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46份,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同对照组患者在深化检察、免疫学以及肝组织病理学的特征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确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4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将患者依据单纯免疫性肝炎或免疫性肝炎重叠乙肝,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3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5.26±12.45)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1±2.3)年;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7~82岁,平均年龄(46.12±13.48)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6.2±2.1)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全自动分析仪对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检测,对部分采用仪器设备无法查明病情的患者者可采用肝穿活检的方法。

1.3观察指标

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筛选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而后运用LISA法对患者的肝炎病毒标志进行测量,最后运用全自动分析仪对患者体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东氨酸转氨酶以及碱性磷酸酶、免疫球蛋白IgG与IgM进行检测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 ±s)表示计量资料,对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X?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3例患者在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γ-球蛋白以及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方面的比值要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患者的碱性磷酸酶水平要显著大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产生,是因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介导的一种慢性肝脏炎病症,在一般的临床表现中,往往会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血清转氨酶上升,以及γ-球蛋白自身的阳性抗体以及组织学特征出现淋巴细胞,并导致界面性肝炎最终引发肝脏的纤维化以及肝硬化[3]。此类病症较多发于西方欧美国家,依据我国的国内的相关文献研究,在我国也已经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4]。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上,目前医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遗传是主要因素,此外,引发此类病症的其他因素极有可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之上,所产生出的机体免疫耐受机制被损毁,从而造成肝脏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排斥反应,并继而引起肝细胞的损害乃至造成肝脏炎症坏死。而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则意为,患者于同一时期或阶段当中同时存在有两类肝脏疾病症状,并主要体现为相应的临床表征、血清学以及组织学的特点当中[5]。

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一般被理解为一种非病毒性的疾病种类,然而病毒的感染与引发却与患者自身的免疫抗体存在直接的关联性。依据相关的研究报道表明[6],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的数值要超出于正常人体12倍以上,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的数值要超出正常人体的10倍以上,谷氨酰转肽酶的数值超过了正常人体的4倍之上,免疫球蛋白IgG的数值超过了正常人体的1倍之上,γ-球蛋白(%)也超出了正常标准值的范围,同时重叠综合征的患者,在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比值当中,也要显著大于单纯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且差异十分显著。临床上在针对肝细胞实际损伤程度进行诊断之时,通常所采用的主要诊断依据为丙氨酸与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一般这两类生化指标的比值与患者的实际病情程度基本相当,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患者的实际病情进展状况,在这一方面与组织学当中所显示出的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患者,从中度到重度的面性肝炎大致吻合。而在γ-球蛋白方面两组患者均由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是对照组患者的上升程度更为明显一些。

对于单纯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重叠综合症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对于存在病毒性肝炎症状的患者,不论是慢性乙肝亦或是丙肝患者均要给予抗病毒治疗措施。对于慢性乙肝患者在临床上实行抗病毒治疗时通常采用干扰素、拉米夫定亦或是阿德福韦予以治疗。而单纯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同重叠综合症在治疗原则上,则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在这一方面相关的临床医师应当引起注意,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明确诊断结果是临床上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与重叠综合症的重要前提。采用强的松亦单独治疗或是联合硫唑嘌呤进行治疗,应当依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予以判定,再给予患者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通常能够促使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对于患者的肝功能、免疫学以及组织特征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并最终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以及期望寿命值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大量针对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患者的报道当中,利用干扰素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炎症活动程度,以促使患者自身的免疫情况恶化加重,因此对于患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时要谨慎使用干扰素。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23例患者在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γ-球蛋白以及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方面的壁纸要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单纯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在生化检查、免疫学以及肝组织病理学的特征当中,与自身免疫性肝炎乙肝重叠综合征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应对,以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疆依,周新民,王建宏,等.两种诊断标准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的比较[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19(2):132-133.

[2] 马欢,张洁,王邦茂,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44例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4):236-240.

[3] 邱德凯,李新民,魏珏,等.107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16(5):367-371.

[4] 郑盛,杨晋辉,尤丽英,等.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710-3713.

[5] 朱疆依,时永全,韩者艺,等.熊去氧胆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19(5):334-339.

[6] 刘泽,蔡少平.自身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1例[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31(10):985.

论文作者:吕玉凤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  ;  ;  ;  ;  ;  ;  ;  

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分析论文_吕玉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