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期刊出版比较_国外工作论文

中外期刊出版比较_国外工作论文

中外学会期刊出版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会期刊出版占据了学术出版领域的不少份额。目前,全球约有9000余种同行评议期刊由学会出版,约占全部JCR期刊的16%[1]。中国科协及其所属187个学会共出版期刊892种,约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五分之一。我国学会主办期刊与国内同类期刊相比,显示了较高的整体水平。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年版)》,在全国总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1000次的210种科技期刊中,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占62.9%;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1的93种科技期刊中,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占58.1%[2]。随着我国出版业发展及全国科技社团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有必要比较、分析和借鉴国外学会办刊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创新。

1 发展环境比较

1.1 创刊审批、登记制度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国家期刊管理普遍实行登记制和追惩制。放松市场准入环节,出版后若有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将依法对其严惩。登记制的优点在于学会期刊出版部门可根据市场需求转变策略和经营方针,及时推出新刊,但同时对法律体系的健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创办新刊的速度非常快,且期刊主题不重复,近9年来创新刊30余种,对于满足要求的新刊创办,可采用“一站式”的快速决策程序。

自建国以来,我国新办期刊一直实行审批制。新闻出版总署在2005年9月20日发布的最新《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指出,创办期刊“须符合国家对期刊及期刊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总体规划”;“中央在京单位创办期刊并设立期刊出版单位,经主管单位审核同意后,由主办单位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其他单位创办期刊并设立期刊出版单位,经主管单位审核同意后,由主办单位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审批制优点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期刊质量,但难以根据市场和学科发展需要适时推出新刊。近年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的指导下,一些学者提出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对科技期刊试行“登记制”的构想[3]。

1.2 税收制度

减免税收是世界各国扶植出版业的主要政策,对图书、期刊、报纸所征收的税率远低于一般商品。中外出版业商品销售税率对比如表1所示[4]。

表1 中外出版业商品销售税率对比

国家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荷兰 韩国 中国

税率(%) 4~6(非营利出版机构免税)

0

5.5  7

6

0

13

数据显示我国出版业纳税负担重于其他国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有关文件,对科技期刊出版制订了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但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

1.3 学会和期刊的互动

学会与期刊是完整的利益共同体。期刊的发展有赖于学会的支撑,学会的发展有赖于包括期刊在内的各项事业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国外知名学会大多历史悠久,有很深的文化积淀,为出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学会重视出版工作,常把期刊发展作为学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例如,在美国数学会2003年年度报告中,用40%的篇幅总结了期刊的出版情况,2006年则用60%的篇幅总结期刊发展情况[1]。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期刊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学会的形象,出版收入也为学会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学会与期刊形成良性互动,彼此促进,不断强大。

我国学会大多历史不长,相应的学会期刊出版事业也起步较晚。部分科技期刊与学会事业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有以下两种情况存在:(1)学会办事机构挂靠在某单位[5],期刊同时挂靠在该单位,期刊名义上虽由学会主办,但学会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大;(2)有的学会作为主办单位自身很少力量办刊,交由其他单位承办。这两种情况下学会缺少对期刊工作的实际支持,既不能充分利用期刊资源以刊养会,也弱化了学会利用期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1.4 学会对期刊的管理

如前所述,我国学会主办期刊与学会间通常存在两种关系:(1)期刊由学会相应部门编辑出版,学会与期刊之间存在直接管理关系;(2)学会主办,其他承办单位编辑出版,学会实际管理权被弱化。这里所谈的是第一种情况下国内学会的期刊管理与国外的比较。

中外学会期刊管理的共性主要表现在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出版工作。如制定发展战略、期刊标准、编辑规范和出版流程;聘用编辑部人员、编委会、期刊主编;明确编辑职业道德、作者、审稿人、编辑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期刊经营目标等[5~7]。

但是,国外学会期刊独立性较高,学会不直接管理期刊日常工作,也不在财政上直接支持期刊。国内学会则需承担制定选题计划、审核重要稿件的发表、为期刊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等任务。

1.5 营造我国学会期刊的良好发展环境

(1)酌情放宽科技期刊的市场准入条件

科技期刊整体的快速发展有赖于随着科技和社会进步不断优化结构,适时停办跟不上科技与社会进步发展的期刊,推出适应科技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刊。与社会科学期刊不同,如果认为我国创刊实行登记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的话,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起码可对科技期刊市场准入酌情放宽,适当缩短审批周期,支持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需要创办的自然科学新刊。

(2)制订和落实促进期刊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不妨将期刊出版机构按照性质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大类,对非营利性的期刊,尤其是部分类型科技期刊实行较之其他类型期刊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

(3)形成学会和期刊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我国学会要依靠自身学术交流、社会资本、动员能力等优势为期刊事业发展提供一切可能条件;期刊要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承担一定的学会工作,并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时为学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4)学会对期刊的管理应准确定位

既不能过分干涉日常工作,也不能仅仅挂名,割裂学会与期刊的联系。学会对期刊的管理定位应是:

①扮演“纽带”角色,广泛搭建期刊与各种出版资源之间的桥梁,具体形式可包括提供学术支持、引荐专家担当主编或编委、向会员赠刊、借助学会平台广泛宣传期刊等;

②起到协调作用,发挥组织优势协调学会不同期刊之间资源分配,促进期刊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③为编辑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提供机会;

④给予期刊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战略指导。

2 编辑出版比较

2.1 稿源

发达国家知名学会期刊经历多年发展已形成良好学术声誉,各项计量指标均居世界前列。科研人员投稿受计量指标影响,多将研究成果投向知名期刊。因此知名期刊收到国际性优秀稿件较多,经常报道世界上最优秀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Science(《科学》),累计有多个国家的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该刊上发表论文[1]。

我国学会期刊所收稿件大多源于国内,一般可反映国内研究最新进展。但由于影响力不高,再加上出版语言的障碍,60%左右的期刊没有刊登过国外来稿[2],同时存在高质量论文外流的现象,制约着我国学会期刊获取国际性优秀稿件。

2.2 编辑结构

国外著名学会期刊主编通常由学会任命,一般都是工作在科研一线、具有很高威望的科学家,对于稿件价值有准确的把握。有些主编虽是兼职,但会保证对期刊工作的时间投入。编辑人员平均学历水平较高,不少高级编辑具有博士学位。编委会中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科学家,在审稿过程中能起到重要的把关作用。同时,编辑部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将编辑人员明确分为高级编辑(组稿编辑、学术编辑)、语言编辑(生产编辑)、艺术编辑、网络编辑等多种类型。工作效率较高,有的主编或编辑能同时负责几种期刊。另外,还拥有专门的出版管理经营人才。

我国学会期刊主编一般也由学会任命,但许多兼职主编由于本身工作繁忙,有的存在挂名现象。据《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7)》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501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中,只有27.9%的期刊有专职主编,51.1%的期刊有专职副主编。编辑人员学历水平近年来有所提升,学会期刊从业人员中,硕士和博士所占比例之和已达28%左右[2],但从出版角度看,仍缺乏期刊经营管理、出版发行、广告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56%的期刊没有专职的经营人员[2,8]。不少学会期刊编辑往往同时承担审稿和文字加工双重职责,甚至一些小规模编辑部的编辑同时负责排版工作,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2.3 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

发达国家学会对期刊出版流程和期刊内容的网络化给予很大投入,在实现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全过程信息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全文电子期刊,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形成了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的良性互动[9,10]。大型学会多直接通过自身网络平台向读者提供该学会所有期刊信息,如美国化学会期刊网站提供自1879年以来300万页期刊原始数据,其服务和信息量已超过印刷版期刊,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学科综合性网站的作用。该方式阻止了中间商的介入,可实现对网刊的全面控制。实力不够雄厚的学会期刊则把网络化任务外包给专业数据库商。

国内学会期刊采用编辑系统和实现期刊内容网络化的编辑部逐年增多,但普及率不高。据调查,目前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采用编辑出版管理系统的期刊社数量不到被调查总数的一半,采用时效性最好的网络投稿系统的期刊社数量只占被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已经独立建站的有255家,仅占被调查期刊总数501种的一半,且网页功能开发程度不够,信息更新不及时。在建成的网站中具有在线出版功能的仅130家[2],多数期刊仍需通过加入国内外期刊数据库的方式开展在线出版业务。

2.4 出版周期

国外高水平学会期刊在注重质量的同时还努力缩短出版周期,提高信息发布时效。在这些期刊中,半月刊和周刊占据了一定比例。甚至存在一些科技期刊已朝半周刊方向发展,同时出现很多快报类期刊[11]。有的期刊还通过预先在网上发表的形式提高发表时效。

国内学会期刊在发表周期上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其次为季刊,在报道时效上不具备优势[8]。中国科协所属的892种期刊中,双月刊最多,达到389种,月刊317种,季刊140种,这三类期刊占到总数的95%。半月刊、旬刊只有32种,周刊只有1种(《中华医学杂志》)[2]。

2.5 提高我国学会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

(1)加大约稿力度,重视组稿工作

中国学会期刊作者自投稿比例占稿源总数的79.1%,编辑部主动约稿的平均比例只占15.1%[2]。如果编辑部尽最大努力制订选题计划、组织约稿,稿源质量有很大提升空间。

(2)提高编辑素质,完善编辑队伍

首先,要减少“挂名”现象,不论主编还是编委会成员,均需对期刊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尤其主编作用至关重要,更应切实承担起制定期刊发展规划、战略的职责。

其次,要健全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稳定队伍,尤其是注重经营型人才和学术型编辑的引进。注重开展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素质。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将期刊当作事业去经营,而不仅仅是一项按部就班的工作。同时可考虑将排版等工作交由专门的社会力量来承担,以提高工作效率。

(3)加大投资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

数据显示纸张和印刷费用占期刊经费总支出的21%,为最大支出项,而信息化建设费用仅占总支出的3.1%[2]。对此,期刊管理部门需加强对期刊网站建设和电子期刊出版的指导,使所有期刊都意识到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针对加入大型数据库后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状况,探索新的网上全文出版机制,可考虑建立集约化的同学科、同机构在线出版平台,投稿、审稿、在线出版在同一平台上合而为一,加强自主性和编读互动。同时开发多种基于电子文献的增值信息服务,如个性化定制、信息推送服务等。

(4)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发布时效

建立灵活的办刊反映机制,逐步增加半月刊、旬刊甚至周刊的数量,扩大期刊信息容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稿件处理流程效率;同时,可适当采取在线即时出版的方式及时传播、发布重要的科技信息。

3 经营模式比较

3.1 经费来源与出版收益

国外学会期刊出版获得政府、学会财政资助的比例较小,运行费用主要来自印刷版、电子版销售收入或广告收入。大型学会出版收入可达上千万美元,在学会总收入中占很大比例[12~14]。例如,英国物理学会和英国化学会的期刊出版收入可占学会总收入的70%以上;IEEE的出版收入是学会收入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为会议收入);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出版《科学》杂志。出版盈利部分一般上交学会统一分配,主要用于学会的其他公益活动。

国内学会期刊收入有31.5%源于文章版面费,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其次,是发行和广告收入,各占总收入的24.3%和18.8%;另外,还有14.3%的收入来源于上级拨款[2]。出版收入大部分用于维持期刊自身运营,用于开展学会事业或相关公益活动的较少。

3.2 版面费

版面费并不构成国外学会期刊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学会一般不收版面费,如美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等。其余学会(如IEEE、美国微生物学会、日本物理学会等)对所有期刊或部分期刊的论文发表收取一定版面费,在投稿指南中对作者需要承担的每一项费用均做了详尽说明。除此之外,美国与欧洲的一些学会推出了开放存取期刊,采用作者付费方式。

国内几乎所有学会期刊都对论文按照所占版面数量收取版面费,版面费是期刊收入来源之一[2]。

3.3 市场化竞争

国外学会的期刊多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决定期刊命运

国外学会科技期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自由竞争,出版业并不被视为特殊行业,期刊同其他商品一样遵循市场规律,依靠读者市场和广告市场的自组织功能进行调节。新刊推出之前要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与推广,市场需求是第一考虑因素。

(2)形成以期刊为核心的产业链

国外大型学会期刊集团以期刊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进行知识创新、推广与应用的产业链,组织一系列知识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并进行多种投资活动谋求丰厚的经济利润[15]。

(3)广告成为期刊收入重要来源

国外学会的出版机构一般由下属专门部门负责广告业务,广告收入在期刊整体收入中占据重要比例。但广告经营不影响编辑独立性,编辑部能保证按照学术标准选定稿件。

(4)用户市场细分,销售策略灵活

国外学会期刊销售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根据用户需求制定不同策略。如针对机构、个人、会员、学生设定不同价格;针对不同机构有团体价、图书馆价、公司价等;针对用户国别设定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国外价格根据地区和发展程度分为北美地区价、发展中国家价等。电子版期刊出现后,又出现针对不同版本的不同定价[9]。

(5)服务于会员,服务于产业界

发达国家学会期刊出版管理部门通常实行公司化运作,注重同社会各界合作。学会会员很多来自企业和社会各界,学会活动经常得到商界的参与和资助。有些学会还通过出版技术标准、工程标准、大型手册和企业名录等方式吸引公司为学会期刊出版投资。另一方面,掌握领先技术的企业参与到学会举办的会议,可为学会出版会议文集提供反映某些领域最新进展的稿件。

(6)发挥各自优势,与出版商紧密合作

国外学会注重同商业出版机构的合作,有些出版期刊较少的学会把期刊出版工作外包给专业出版商。出版期刊较多的学会通常成立专门的出版管理机构,但仍会同商业出版社合作出版某些期刊或开展有关期刊的其他业务合作,如合作开发新刊、借用出版商网络平台等。

我国学会期刊市场化程度与国外相比差异巨大。宏观管理体制的差异是造成市场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期刊社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成为市场经济中完全独立的主体,很多迎合市场需求的决策和行为是编辑部无法作出的。主管、主办单位和期刊从业人员市场化意识、经营意识薄弱也是重要的原因。虽然有些学会期刊努力探索新的办刊模式,通过广告、组建理事会、为企业制作样本与纪念册、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经营印刷厂等与编辑工作相关的业务来获取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些期刊的广告收入已超过发行收入,但这些活动还属于经济体制转轨期的经营活动,与市场经济中的出版产业化经营意义不完全相同。发行方面对邮局统一发行存在很大依赖,有的编辑部缺乏开放竞争意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出版规律的认识不充分,依赖思想仍然存在。

3.4 集群化发展

国外大型学会一般能够出版多种期刊,形成自己的期刊群。多种期刊在统一运作下发展,规模效应显著,以科技信息产业集团的形式占据期刊出版的绝对优势,难以超越。美国期刊的集约化趋势最明显,如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期刊出版所代表的是大型科技社团的出版模式,作为集群出版,IEEE模式更像一个国际化的科技信息产业集团。集群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单本期刊的超规模发展,以该刊品牌优势衍生出大量产品,同时以期刊为中心从事系列经营活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Science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我国学会目前期刊的集约化程度还很低[16],基本上处在单兵作战的状态。即使一些出版期刊较多的单位通过组织机构调整建立了期刊联合编辑部或期刊社,但在编委会组织、审稿队伍建设、稿件组织、发行和广告征集等方面仍缺少紧密合作,更谈不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我国学会办刊力量分散,有些国家学会和省级学会期刊内容重复,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

3.5 探索我国学会期刊的最佳经营模式

中外学会期刊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发展环境的差异,在现行体制下,探索我国学会期刊的最佳经营模式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发挥学会优势,推动科技期刊的集约化经营

出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等多个方面,出版机构重组受计划体制条块分割的制约,有一定难度。集约化是其归宿之一,动态联盟则是更为灵活的方式。学会作为期刊主管单位的管理优势应得到充分发挥,克服条块分割的障碍,进行资源整合与配置,形成优势互补的期刊方阵。影响力强的全国性学会可采取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并购、重组的方式,待条件成熟时成立期刊出版集团,与来自发达国家的出版商或学会出版机构进行合作与竞争。国内有些期刊已自觉走上集约化经营道路,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和上海光机所光学联合编辑部都是比较成功的典范,分别代表了以主办单位为主导和以学科为主导两种适合国内学会期刊集团化的发展方式,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2)顺应世界学术出版发展潮流,探索科技期刊的市场化发展

调查显示,在中国科协主管的科技期刊中,只有30%左右的期刊愿意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其他期刊或者想成为事业法人,或者根本不想成为独立法人[2],显示出期刊人市场意识薄弱,仍然期望在国家财政和主办单位的支撑下运作。推动期刊人树立市场意识是当务之急,即使属于公益性事业的学术类科技期刊,国家会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但从期刊人角度来讲,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期刊是一种知识产品,期刊运作须遵循市场规律,要勇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多种渠道筹集办刊经费,减少对拨款的依赖心理,增强核心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7-04-09

修回日期:2007-07-11

标签:;  ;  ;  

中外期刊出版比较_国外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