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位货币体系下美元约束机制形成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位货币论文,美国论文,约束机制论文,体系论文,美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分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客观上避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领域的权力真空,对于稳定世界经济来说具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正如何帆等[1]所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国在履行义务时已经力不从心。美国的货币政策甚至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的外溢性,从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来看,由于缺少必要的约束与限制,美元国际供给泛滥,造成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进而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急剧膨胀。随后,次贷危机作为导火索,拉开了泡沫破灭的序幕,进而危机蔓延到全球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来源。回顾历史,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以来国际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2007年的金融危机甚至直接起源于美国,对此,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有义务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美国难逃其咎。黄晓龙[2]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日本泡沫、墨西哥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都与美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的流动性过剩与紧缩有关。
图1 全球失衡下美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调整示意图
美国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汇率政策影响国际游资的走向,对外围国特别是经济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经济体造成冲击(如图1)。当美国实行扩展性货币政策时,国际游资纷纷流入发展中国家等外围国,推动了外围国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当美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利率的提高和强势美元吸引国际游资流出外围国,对外围国造成极大的冲击。
同时,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对外输出美元时,各国以较高的代价积累美元资产;当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美国实行弱势美元政策,使各国的美元资产价值缩水,价值和财富通过这种估值效应转移到美国,同时贸易逆差减少,以较低的价格收回美元,这种升值—贬值—升值的循环中,美国从外围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现阶段,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发行美元,造成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威胁严重。一旦日后美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大量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出,将对这些国家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
从直接原因看,美元霸权能够持续主要源于美元循环(图2)得以持续。美国通过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实现美元输出,输出的美元为了寻求保值和增值又重新回到最发达的金融中心美国,形成大量的对美投资,而由于美国国内“高消费、低储蓄、高财政赤字”的特征,能够接纳来自全球的投资,所以大量美元得以回流,这样助长了美国的高消费,使得“入不敷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得以持续,也使美国对全球商品或者资源一直存在高需求,于是导致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进入一个新的美元输出和美元回流的循环。
图2 美元循环和约束图
图3 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图
从本质原因看,美元霸权得以持续,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肯定有关,但是单纯经济规模因素不能完全解释背后的原因,欧元区经济总量与美国相似,但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仅为美元的44%,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在储备货币中的地位微乎其微。本文认为除了经济实力外,持续的美元霸权与既有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能源计价结算权的垄断及国际经济金融制度密切相关(图2)。
1.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90~2008年美国进口占全球进口比率长期保持在15%左右,外围国家(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受益于美国的逆差而取得长久的经济增长。同时顺差国出口商品获得的美元为保值增值,纷纷流入金融市场最发达的美国,这弥补了美国财政赤字和储蓄不足,促进美国消费增长的同时,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可见,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既促进了外围国的经济增长,也带动了本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短期来看,这种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具有不平衡性,但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
2.金融发达的经济体在货币博弈中占据强势
20世纪90年代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实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国际货币竞争,在“贸易渠道投放、金融渠道回流”的货币国际循环下,国际货币国必须具备强大的金融市场,才能为货币的回流提供必要的条件,所以金融发达的经济体更易在货币博弈中占据强势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恢复了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据Mandeng[3]统计,美国国债中其他国家央行持有比重持续上升,1984年为11%,2007年达42%,说明美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大大加强。同时,2003~2007年美国资本流入总额为7.8万亿美元,其中2007年就达2.1万亿美元,这不仅弥补美国当年731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逆差,还支持了美国约1.3万亿美元的对外投资,外围国对美国的金融投资的净流入远大于净流出,这保证了美元的及时回流,支撑了美元的币值稳定。
3.垄断能源计价结算货币巩固了美元霸权地位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一般要从计价和结算货币开始,特别是其与国际大宗商品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历史上的“煤炭—英镑”、“石油—美元”,演绎了一条国际主权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4]。Devereux等[5]通过建立国际交易货币模型,在理论上证明能源的美元计价结算巩固了美元本位制度,因为能源的美元计价结算能够促使各国选择美元作为出口商品的计价结算货币。不可否认,能源是现代工业化经济体的血液,垄断能源计价结算货币,一方面可通过币值变化影响能源的结算价格,另一方面垄断能源结算可促使其他商品选择一样的结算货币③,扩大国际货币的流通域。正是由于垄断石油计价和结算货币权对美元霸权的重要性,美国对于挑战能源计价结算货币权的国家向来态度强硬,对于几个公开挑战石油美元计价机制的国家(如伊拉克和伊朗等),发动伊拉克战争和伊朗战争就是美国反击的明证[6]。Cóilín Nunan[7]也指出,当产油国宣布考虑将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转换成欧元时,欧元汇率就相对于美元上升,可见能源计价结算货币对于国际货币地位的重要性。
4.在位优势、制度耦合和不对称博弈等因素
怀特[8]认为在一个有交易成本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的世界中,投资者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将选择“可市场化程度高④”的货币,也即流通域大的货币,即使这种货币并非最优,由于“锁住效应”所有参与者都没有动力转向新的货币网络。第一,各种体系制度的耦合也为美元霸权铺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美元霸权开始至今已经60余年,制度演化过程中各种金融制度已经耦合在一起,美元计价、结算和储备本身就是耦合制度中的一部分,同时,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美国也具有绝对的发言权,美国的一票否决权给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带来更大的政治障碍。第二,由于处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美元具有天然的“在位”优势,能够垄断国际货币竞争,并设置起很高的进入壁垒。而同时放弃美元也会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损失。
三、基于能源货币竞争的美元约束机制
本文认为可以从隐性的市场改革着手,顺应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通过改变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形成约束美元的市场机制。具体来看,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各国的金融发展情况以及美元的在位优势等制度因素均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但对于能源等大宗商品的计价结算权的垄断方面,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1)近年来,各国改变石油贸易结算货币的动作频繁⑤,同时,美国尚未完全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中抽身,而伊朗核问题、巴以冲突等地区不稳定因素日益严峻,美国想要长期保持在中东产油地区完全的控制地位,已经越来越不现实;(2)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12年碳交易市场将有望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碳排放额度也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所以未来经济中最重要的大宗商品将是新能源贸易——碳信用交易。所以,现阶段,积极推进石油和碳金融的计价结算货币竞争,提升其他国际货币的地位,沿袭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演进路径,将促进国际货币的真正多元化,进而达到约束美元的目的。
1.石油计价结算货币多元化
根据Baccettac-Wincoop模型的,产品份额占有率越高,垄断性越强,则对于货币选择的话语权就越大。OPEC国家对石油具有垄断权,所以在货币选择中相对具有话语权,故从能源货币多元化角度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现阶段应该积极推动能源出口垄断国(譬如垄断石油的OPEC国家)与美国的博弈,削弱美元的计价结算垄断地位。由于OPEC国家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还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所以用一个不对称博弈来研究OPEC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博弈。OPEC国家的货币选择策略集为(转换,不转换),转换指的是把石油的计价货币从美元转换为欧元等其他货币,不转换就是表示继续用美元计价;美国的策略集是(默许,反击),其中默许指的是任由OPEC进行策略选择而美国不采取任何措施,反击是指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各种谈判或者战争等反击手段。
如表1所示,美国采取“默许”策略也即不采取行动反击的情况下,如果OPEC国家“不转换”计价货币它的额外收益为零,美国的收益为Y(收益主要指能够影响能源价格、低成本输入能源等);而如果OPEC国家采取“转换”策略,把X比例的美元转换成更强势的货币,则OPEC国家将收益PX,P为该货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相应的,美国的收益将为Y(1-X)。
美国采取“反击”策略情况下,如果OPEC国家不转换计价结算货币,则双方的受益为(0,Y-C2),其中C2为美国反击的成本(主要是采取预防“转换”策略出现的监督引导行为);当OPEC国家转换货币时,两者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结果由美国与OPEC实力对比决定:如果美国占主导强势地位,则OPEC国家不能转换货币,同时美国的打击将使其收益减少R,而美国的收益为Y-C1(C1>C2);如果美国与OPEC国家势均力敌,则美国可能不能阻止OPEC国家实行“转换”策略,OPEC国家能够获得转换收益PX,但也要承受美国的反击,而美国不但不能挽回“转换”的局面,反而花费了“反击”成本,所以两者的收益为(PX-R,Y(1-X)-C1)。
两者博弈是否存在均衡取决于Y(1-X)和Y-C1孰大孰小,如果前者大,两者的博弈均衡是(转换,默许),如果后者大,两者之间不存在纯策略均衡。现实情况看,如果美国没有采取“反击”策略,跟风效应将导致美国失去很大一部分计价权,并可能危及到它的霸权地位,相对于这个严重的后果,进行干预显然是比较划算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博弈均衡,也即两者的关系处于比较不稳定的状态。而从右表看,美国“反击”不能夺回失去的美元计价份额,最优的策略选择是“默许”,两者的博弈均衡将是(转换,默许)。
现阶段,需要推动表1中左表博弈向右表博弈转换:(1)两者的综合国力,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对美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第一强国的优势还在,不过由于石油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极为重要,OPEC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话语权也不容忽视。从综合实力上看能源输出国是小国,但是在能源领域确是拥有“权力”的大国,在这由于石油的可耗竭性,产油国的权力越来越大,与进口石油的大国形成了“权力”的对峙和均衡状态;(2)提高美国反击的成本,美国军方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力不从心,伊朗也并没有听话放弃核计划,这些国家与美国的敌对心态越来越严重,美国采取措施的成本越来越大;(3)营造良好的博弈外部环境,国际协调组织、发展中国家、欧元区国家和国际舆论越来越朝向对美国不利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双方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美国反击成本的加大和国际外部环境的发展,美国与OPEC国家的博弈是能够从左表转向右表的。事实上,只要有第二种货币开始用于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计价结算,美元的统治地位将被削弱。
2.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竞争
碳排放是一种可交易的无形商品,可以运用以往学者关于商品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研究和一般规律对碳交易市场的货币选择进行分析和前景预测,并基于一般规律推动计价计算货币竞争。
据表2分析,我们认为欧元在碳交易市场占据主导作用。从市场份额看,以欧元计价的EUETS控制占全球碳市场价值70%的计价和结算货币绑定权;从卖方买方情况看,虽然美元受益于货币本位地位和发展中国家政策的支持得到一定比例,但现阶段碳交易买方主要是欧洲发达国家,对货币选择有较大的发言权;从垄断性情况看,EUA是最大的交易对象,可垄断欧元计价;从金融市场完善程度看,欧洲的碳期货交易市场占主导,具有定价权。整体来看欧元已抢占了先机,在现阶段及将来一段时间占据了相当大比例的使用比率。
同时,伴随着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也试图提升本币在碳交易市场体系中的地位,近几年来,美国政府十分关注碳交易市场,譬如利伯曼—华纳法案和西部气候行动计划(WCI)都提出了庞大的碳交易市场建设计价,另外如果美国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⑥,美元在碳交易领域的话语权也将大大加强,美国的后发优势不容小觑。
可以预计,随着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结构将向多层次深化,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绑定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货币职能权的争夺将会是一场激战。结合碳交易市场现状和表2中各学者研究得出的一般规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约束美元,打破单边美元霸权,促使国际货币格局向多元化发展。(1)欧元区推行财政货币制度改革的同时,从市场份额、市场参与主体、产品垄断以及金融市场四个方面深化碳交易市场中已有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领先的市场交易份额;保持EUA的技术创新和垄断性,降低需求价格弹性;继续推进期权期货市场和场外市场的制度完善,争取更多的碳交易国际定价权;在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核证减排单位(CERs)和减排单位(ERUs)时增强沟通,争取利用自己买方货币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欧元计价。(2)各国积极创新发展碳交易技术和市场,日本试验排放交易体系已于2008年底启动,日本可发挥绝对领先的碳减排技术赢取碳交易部分计价结算货币权;俄罗斯是减排单位(ERUs)和指定减排单位(AAU)未来潜在的供给国,可积极筹备建立碳交易所提高未来俄罗斯用本币计价结算货币的可能性;印度走在发展中国家场内和衍生品碳交易的前列,全国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所(NCDEX)从2008年4月份已开始进行碳交易,可继续推动单边碳策略,将注册成功CDM项目所涉及的碳减排权存储起来,提高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发言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截至201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全部CDM项目2640个,但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尚不具定价权,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提升碳交易金融产品的技术含量,并打造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增强碳交易的定价权。
图4 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量(左)和交易额占比结构图
数据来源: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07~2009年(图中柱形从左到右依次为EU ETS、一级CDM、二级CDM、JI、CCX和其他)。
图5 2006~2009年CDM市场卖家市场份额(左)和一级CDM和JI市场买方市场份额图
数据来源: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2007~2010年。
四、通过能源交易结算货币多元化约束美元的措施
首先,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国地位使得其货币政策存在严重的外溢性,通过利率和汇率政策从国外“掠夺”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引起外围国家的金融不稳定甚至金融危机。
其次,美元霸权持续存在,深入分析可知背后的支撑原因包括四个方面:(1)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支撑美元霸权的持续;(2)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其货币博弈占据强势;(3)垄断能源计价结算货币巩固了美元霸权地位;(4)在位优势、制度耦合和不对称博弈等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再次,正如蒙代尔所说,贯穿货币发展史的一个主题就是处于金融权力顶峰的国家总是拒绝国际货币改革。因为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具有“一票否决权”,所以显性的制度改革困难重重,可从隐性的市场改革着手。
最后,垄断能源计价结算货币权大大助长美元的对外输出,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而通过引入能源计价结算货币多元化和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竞争机制则能够有效地约束美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能源的最重要进口国之一,应该积极推动能源计价结算货币多元化。
另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提升碳交易金融产品的技术含量,并打造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增强碳交易的定价权,推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多元化。
收稿日期:2011-01-17
注释:
①在金融危机时期表现得格外明显,相当多的货币(包括人民币)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钉住美元。
②除美国外,金融实力的差异也影响日元和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由于英国的金融市场较为发达,为英镑的回流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使得英镑在国际金融资产计价交易和国际外汇储备的货币份额都逐渐提高,而从日本的情况看,虽然日本政府积极推动日元国际化,但由于日本金融改革滞后,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升反降(吴晓求,2010)。
③试想,如果欧佩克国家同意使用X货币(当然是强势的大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不仅X国不再需要这么多美元,从中东进口占总消费大部分的日本等国家也会把很大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X货币资产,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必须通过经常项目顺差来获得X货币,美元的需求将大大降低。
④“可市场化程度”最先由门格尔提出,在有成本的交易市场中,一个更具有可市场性的商品指的是那种比较容易或者能以较低费用可买到的商品。
⑤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第二大出口国——伊朗政府早在1999年就宜称将采用石油欧元作为定价机制,在2006年3月成立了石油交易所,形成了以欧元为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单位的运作原则,并在2007年12月就宣布在石油贸易中彻底停止用美元结算;2008年3月,俄罗斯石油交易平台正式开盘,这是俄争夺石油定价权的第一步。2010年2月,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德米特里·潘金指出,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的使用频率将越来越高,不排除未来俄中双方今后在能源贸易中使用卢布和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可能。另外有报道称阿拉伯国家已开始探索以欧元而不是美元来定价石油期权,并拟与中国、俄罗斯等国以欧元为贸易单位进行石油交易。
⑥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不过2010年中期选举之后,参议院中反对法案的比例不小,所以现在来看法案通过的几率还比较小。
标签:碳交易论文; 石油论文; 碳金融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货币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金融论文; 美元欧元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