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寿 王应明
(解放军第四医院外三科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癌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5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出现转移患者22例,复发转移率为25.9%,分析其术后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40岁患者转移率为47.5%,≥40患者转移率为6.7%,年龄<40岁患者转移率高于≥40岁患者(P<0.05);患者肿瘤直径≥5cm转移率为51.9%,肿瘤直径<2cm转移率为8.7%,患者肿瘤直径≥5cm转移率高于直径<2cm患者(P<0.05);患者淋巴结转移数目为1-3个的转移率为20.0%,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转移率为53.8%,均超过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癌抗原135阳性患者转移率为35.7%,癌抗原135阴性患者转移率为16.3%,癌抗原135阳性转移率高于癌抗原135阴性转移率(P<0.05),组间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转移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肿瘤直径以及癌抗原135等因素有关,术后加强放化疗治疗,可有效降低复发术后转移率。
【关键词】乳腺癌;转移;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080-02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根治性切除术是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清除病灶组织,提高预后效果。现阶段,虽然给予患者手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综合方案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术后复发转移现象仍较为严重,进一步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1]。我院为研究乳腺癌转移的相关因素,选取收治的85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5例,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其中术后转移22例,术后未转移63例,患者平均(45.2±3.3)岁。其中采用根治术切除术治疗33例,改良式切除术治疗47例,单纯乳房切除术治疗4例;术后均接受放化疗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统计其复发转移情况,对其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以及肿瘤标志物等。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形式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年龄因素
本次观察的85例患者中,均进行随访2年,术后出现复发转移患者22例,转移率为25.9%。85例患者中,年龄<40岁患者40例,术后转移19例,转移率47.5%;年龄≥40岁患者45例,转移3例,转移率为6.7%,年龄<40岁患者转移率高于≥40岁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肿瘤大小
85例乳腺癌患者中,肿瘤直径<2cm患者23例,复发转移2例,占8.7%;肿瘤直径为2-5cm患者35例,转移6例,占17.1%;肿瘤直径>5cm患者27例,转移14例,占51.9%。肿瘤质量>5cm患者转移率明显高于直径<2cm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淋巴结转移数量
85例乳腺癌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44例,其中转移5例,占11.4%;淋巴结转移1-3个15例,其中转移3例,占20.0%;淋巴结转移数量>3个26例,复发转移14例,占53.8%。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与转移数量较少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
2.4 癌抗原135
85例乳腺癌患者中,癌抗原135呈阳性42例,其中转移15例,占35.7%;癌抗原135呈阴性43例,转移7例,占16.3%;抗原135阳性患者转移率高于癌抗原135阴性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癌症,早期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可将病灶组织完全切除,但随着病情发展,乳腺细胞恶变后,其连接相对松散,易出现脱落以及转移,这是乳腺癌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主要原因[2]。现在常给予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抑制癌细胞转移与复发,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由于乳腺癌疾病无年龄限制,多个年龄阶段女性均可发生。但年龄相对较小患者,因肿瘤组织生长、发育迅速,细胞活性更强,肿瘤细胞转移、脱落的危险性更高,因此,年龄相对较小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也相对较大。在本次研究中,年龄低于40岁患者,转移率为74.5%,明显高于年龄超过40岁患者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因此对于年龄相对较小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干预,彻底清除病灶组织,降低其复发转移率。
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数目也是影响乳腺癌术后转移的重要相关因素,且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淋巴结转移作为肿瘤细胞向全身组织转移的重要途径,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数量越多,表示患者肿瘤扩散、转移范围越大,难以将彻底将癌症组织完全切除;与此同时,患者肿瘤体积越大,表示越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3]。在本次观察中,肿瘤直径<2cm转移率为8.7%,肿瘤直径为2~5cm,转移率为17.1%,肿瘤直径>5cm转移率为51.9%,肿瘤直径>5cm转移率明显较高;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术后转移率为11.4%,淋巴结转移1~3个转移率为20.0%,淋巴结转移大于3个,转移率为53.8%,淋巴结转移数量超过3个的患者复发转移率明显较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癌抗原135是糖蛋白的一种,其在乳腺癌疾病中表达阳性率高于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所以可将癌抗原135作为乳腺癌临床诊断与术后转移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本次观察中,癌抗原135呈阳性患者中转移率为35.7%,呈阴性患者转移率为16.3%,癌抗原135阳性患者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分析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艾秀清,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4,29(9):1118.
[2]杜敏.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3-03.
[3]李琳.腺癌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4):79-80.
论文作者:李永寿,王应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
标签:患者论文; 乳腺癌论文; 术后论文; 淋巴结论文; 肿瘤论文; 率为论文; 抗原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