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行词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语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流行词语是当前城市语言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流行词语较之一般词语含有更多的文化含义,即人们对指称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等。通过从社会和文化两方面对流行词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汉语词汇的某些发展和变化,及其与社会文化背景、城市人群观念心态的嬗变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在词语的使用上。其中,流行词语是当前城市语言生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们一方面表现出当前汉语词汇系统的某些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当代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的巨变。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生活变化的轨迹,文化潮流的走向,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人群思维、观念、心态的种种变化。
当前城市流行词语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一些商业领域的词语扩大了使用范围,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上的流行语,语言中的商业文化气息日渐浓厚。
原来只在商业领域使用、表示某种商业行为的“市场、推销、包装、上市、成交、买方、卖方、投资、老板”等意义泛化,使用范围扩大。“反弹、牛市、熊市、大户、价位、托盘、崩盘、套牢、解套”等股市用语进入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广告语言的流行也是商业用语进入城市语言生活的一种表现。广告对新词语的出现和流行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少新词语都是最先出自广告,而后流行于社会的。汉语中的成语一经广告选用或改用,似乎也更加深入人心。“一毛不拔、闲妻良母、钙世英雄、快治人口、六神有主”等成语虽然脱离了原成语的语义和形式,但这种商业化的语言行为却给人们留下了比原成语似乎更为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表现物质生活享受、宣扬奢华情调的词语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词语。
在如乐休闲方面,有“派对、酒吧、氧吧、迪厅、夜总会、KTV 包房、卡拉OK、VCD、DVD、视盘、唱盘、影碟、影音视唱机、家庭影院、蹦迪、跳霹、蹅舞、桑拿浴、保龄球、高尔夫球、搓麻、陪酒、陪舞、三陪、吧女、按摩女郎”等,还有“休闲服/装/鞋/袜/表/餐/食品/午茶/杂志/音乐/消费/时尚/心态、旅游休闲农业”等休闲系列词语。在生活方面,有“豪吃、猛嘬、豪饮、蹭饭、AA制、自助餐、快餐、豪宅、花园、商城、商厦、中心、广场、××城、连锁店”以及“皮尔·卡丹、水沙莲、XO”等一大批外国商品名称。这些词语反映了城市生活中的时髦事物或热点现象,使用频率很高。另外,“王、皇、霸、富豪、贵族”成为当前城市中流行的商品、商店、酒家、别墅的名称。
(三)某些表示抽象复杂或高层次、大范围意义的词被用来表示具体简单或低层次、小范围的事物或现象,形成一种“大词小用”的流行组合。
当前“文化”现象可谓俯拾皆是,许多具体琐碎的现象都成了“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豆腐文化、快餐文化、T恤文化、营销文化、环境文化、社区文化、宿舍文化、家庭文化、化妆文化、蟋蟀文化、虫儿文化、狗文化、性文化、厕所文化”。这样庞大的文化家族仍未穷尽,还有继续膨胀之势。还有“意识”和“工程”。“意识”指人类复杂的心理过程之总和,但在“包装意识、求偿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中,这种复杂、综合的心理过程已无异于关于某一现象或行为的具体想法了。“工程”是用大而复杂的设备进行规模较大、较复杂、成系统的工作,用于土木建筑或生产制造行业。在“希望工程、春蕾工程、幸福工程(帮助贫困母亲)、孝心工程(上海某中学提出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教育)、零点工程(北京抢救京剧遗产)”中,“工程”突破了原来的行业范围,但仍具有规模大、成系统、较复杂的含义;而在“再就业工程、送温暖工程(上海工会系统为职工做好事)、爱心工程(北京某房管局开展修房供暖等便民服务)”中,“工程”不过是一项具体而并非复杂的工作或活动的代名词。在这些流行组合中,这两个专业性较强的词意义变得简单而宽泛,成为普通语词。
(四)称谓词发生变化,出现了一批流行的称谓词。
“先生、小姐”取代了“同志、师傅”,“小姐”成为对40岁以下年轻女性的流行称呼。“老板、经理、总裁、董事长”等旧称谓再度流行。“先生、太太”有取代沿用了四十多年的“爱人”的趋势。
城市中用亲属称谓指称非亲属关系的现象迅速减少,拟亲属称谓词大大简化,而“大哥、大姐”的使用频率却有增高的趋势。“大姐”目前在城市较低层次的人群中相当流行,它的指称对象已从中年女性转向中青年女性,成为比“小姐”覆盖面更大、更含亲近意味的新流行称呼。
北京还出现了一批特殊的拟亲属称谓词,影响很大,有的已进入普通话。如:“倒爷、款爷、侃爷、的爷、板爷、息爷(坐吃利息的人)、捧爷(善于奉承的人)、托爷、卡爷(以权卡人的人)、包爷(包揽案件从中渔利的人)、托哥、托姐、的哥、的姐、富翁、富婆、富姐、哥们儿、姐们儿”。这些称谓词中的“爷、哥、姐”意义已经虚化,不表示年龄的大小,有的也不区分性别。
(五)大城市有一批方言流行词语,相当活跃;一些行话隐语在社会上扩散。
北京的流行语如“老冒儿、老外、妞儿、日子(日元)、美子(美元)、打的、面的、的爷、的哥、的姐、倒爷、宰人、切汇、歇菜(一边呆着)、瞎菜(把事情办糟)、晕菜(晕头转向)、侃大山、玩深沉、肝儿颤、火、潮”等。上海的流行语如“解套(摆脱困境)、搭脉(试探人的实力)、分挺(有钱)、大哥大(实力大的人)、掏浆糊(把事情搅浑搞乱)、背米(不花本钱而赚钱)、拗断(断交)、摇张(做生意或其他活动而赚了一大笔钱)”等。广州的流行语多来自香港,如“的士、巴士、买单、利市、拍拖、发廊、发型屋、发烧友、炒鱿鱼、靓、咭(卡片)、唛(商标)”等。这些带有不同方言色彩的词语不仅在本地区流行,而且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向其他地区渗透。尤以京粤流行语影响最大。
有些流行语原来是行话或隐语,使用范围很狭窄,有的已废弃数十年,如今再度复出,成为社会的时髦话,意义或使用范围有了变化。“跳槽”原为京妓称嫖客弃此妓而挑彼妓,现指调换工作。“下海”本为戏曲界行话,现指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经商赚钱。它们都由行话变成了通用语词。“老总”原为对军人、警察的专称(建国后曾为群众或下级对部队首长的敬称),现在成了与“老板”意义相同的流行称呼,只是前者的使用范围尚不如后者宽泛,多用于商业和新闻出版界。股市流行语原来也属于行话的范畴。又如:“走穴、穴头、大腕儿”是江湖上的隐语,“绑票、撕票”是黑社会的隐语,“掏浆糊”是旧上海的下流隐语。这些词语死灰复燃,有的还派生出新的说法,如“穴友、腕儿级、扬腕儿”等。还有一批具有隐语特征的新说法,如“一大毛、一分(人民币一元),一张儿(十元),一棵(百元),一吨、一本儿(千元),一粒米(万元)”。行话和隐语本来只用于某一行业或某一群体内部,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而现在,一些行话隐语丧失其原有的特征,突破其原来的范围,向全社会蔓延,以流行语的身分挤入普通词语的行列。
来自方言、行话和隐语的流行词语中有不少格调庸俗,品位低下,带有明显的痞气、匪气和下流气。如“废、灭、放血、挂血、找残废、泡妞、嗅/搓/挎蜜、柳爷、大喇、嬉头、吃药、割肉、搭脉、掏浆糊、走穴、穴头、大腕儿、跳槽、撕票”等。这些词语最初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城市青年中流行,现在其他层次和年龄的群体也使用开来。有的已进入传媒,成为基本语汇中的一员。
(六)外来词的流行。
这一时期的外来词数量大范围广,引进方式多样化,有音译、意译、半音半意译、方言音译、直接转写外文或外文缩写等形式,如“巴士、卡通、桑拿浴、苹果派、匹萨饼、布丁、圣代、奶昔、赛百味、的士、 作秀、麦当劳、肥皂剧、泡沫经济、料理、物业、卡拉OK、P&G、SPA、reciente、call机”等等,不胜枚举。当前外来词的流行有如下特点:1.音译形式和外文缩写形式大量增多,在各种形式的外来词中占优势。2.外来词的吸收和引进不限于科技等专业领域,而更多的是在生活和娱乐方面,许多是商品名称和商标。3.商品名和人名出现洋化趋势,起洋名成为时髦。
二
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一些词语之所以流行,正在于它们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人们对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趣味以至怀有的某种偏见。对流行词语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多角度地认识当代汉语变化的轨迹。
(一)社会背景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的封闭型社会向市场经济的开放型社会转变,商业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的迅速商业化,使人们的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和处世准则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商业行为准则在不少方面取代了传统的行为准则,成为人们处理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则。那些商业活动领域和商人群体使用的词语意义的泛化和范围的扩大,就是商业行为准则被放大到整个社会生活而在语言上的反映。
市场经济的实行带来了“市场”的流行。如今凡是暗含待价而沽的意义都可用“市场”表示。市场经济把社会中的一切,包括人都推向了社会这一大市场,人可以在“人才市场”中“上市”,而“成交”率如何,则取决于“包装”水平和“推销”手段。人的“包装”和“推销”与商品的“包装”和“推销”一样,都是为适应“买方市场”的需求而采取的商业行为。有正常渠道的“人才市场”,也就有不法交易的“人才黑市”。人际之间的交往就成了“交际市场”,在“交际市场”中,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就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市场”的扩大化使用,暗示出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的市场化以及社会中人和物的商品化,显示出经济在当代中国社会举足轻重的杠杆作用。
“投资”暗含着付出代价是为了收取回报。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这个词使用日益频繁和广泛,诸如“人才投资、知识投资、智力投资、健康投资”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商业活动,甚至在“黄金有价情无价”的情感世界,也有“感情投资”。与此同时,等价交换这一商业行为的基本原则也悄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追求实惠,看重利益,在付出自己的精力、体力、财力、物力、时间以至爱心的同时,总是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由此将会得到的回报上。“套牢”本指股票下跌无反弹,无法以购入价卖出;现在可用来表示遇到麻烦难以摆脱,或对事业、家庭尽心尽责。“解套”本指股票在下跌中出现反弹,有大量买进之前景;现在也用来表示摆脱困境或解除婚姻关系。人们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世上的人或事,也就自然用商业交易中的一些术语来表示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生活中的行为。这些词语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生活,说明了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态度的转变,反映出商业社会讲求实用、功利主义甚至利己主义的心态。
2.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使长期处于贫困之中的中国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物质生活的渴望。一个社会经济发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物质主义反而下降,物质束缚反而减少,人们反而去追求一些精神上的东西;而对于正欲摆脱贫困,经济发展正在起步的社会,则会出现物质主义的膨胀。改革前,人们热衷于参加政治运动,评价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表现在政治方面。改革以来,许多人变得有些世俗化了,他们不再盲目参加政治运动,对政治价值的追求转变为对物质生活的渴望,把物质追求视作快乐的源泉,金钱和财富的多少自然也就成为衡量和评价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过去中国人羞谈钱,耻谈利,不习惯露富;现在人们却以赚钱为荣,公开谈钱,当众夸富、比富。“发、富翁、巨富、八”等钱财气息浓厚的词语成为社会上的流行语,既是社会上暴富现象和暴发户阶层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价值观转向拜金主义的直接反映。
大城市中,“帝王、帝后、天子、皇后、太子、王子、豪门、富豪、贵族、大亨、雅士、名仕、名流、名人、皇家、皇都、皇城、皇宫、皇冠、王冠、王府、王国”,以及“霸(彩霸、视霸、音霸、凉霸、词霸、药霸、健士霸、小霸王、海霸王、巨无霸、超霸)、王(兽王、画王、驴肉王、傣家王、聚脂王、华彩王、真皮衣王、彩电大王、王中王)、皇(果皇、派皇、蚁皇、鱼翅皇)”等等,成为时下中选率极高的商店、酒家、豪宅以及商品的名称。这些流行的名称囊括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表示最高权威、最高地位、最高等级和最大财富的各种称呼,既显示出天下第一的高贵等级、显赫气派和豪华情调,又暴露出商战竞争中争王称霸、炫耀、攀比、浮夸甚至虚假等种种世态。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观念正不知不觉受其影响和操纵。广告在诱劝人们购买商品或接受某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过程中,造就了社会消费的统一化,其结果是导致庸俗和偏重物质的心态。人们对广告语言的接受,或者说广告语言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用语,绝不仅仅在于广告语言的标新立异使人耳目一新,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趋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还在于广告语言所饱含的商业信息和文化内容,迎合了城市人群的享乐主义心态和当前特定阶段社会的物欲化倾向。
在汉语的方言中,粤方言语音上的障碍使粤方言词历来难以被其他方言区接受,更难以进入普通话。而近些年来,来自香港的粤方言词与来自台湾的一些词语同样顺利地“大举北上”,有的已经在普通话中“安营扎寨”,并衍生出新的词语。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港台以其较为发达的经济和与大陆的特殊关系,从而在大陆目前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港台词语携带着大量的港台商业文化色彩和浓厚的市民气息,这对于初入商业社会,抛弃了语言中的政治色彩的大陆人、大陆社会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容易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仿效。
3.社会的商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新的职业、阶层和群体相继出现,一些行业或阶层的社会地位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变而变化,人们不得不调整和改变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城市称谓系统的变化既是变化了的人际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对这种变化或承认或怀有偏见的表现。
在正式场合,用“爱人”指称配偶有减少的趋势,“丈夫、妻子”“先生、太太”重新流行,后者的使用频率更高一些。“爱人”又出现了解放前表示情人的用法。这种用法目前只限于小范围的特定场合,但今后如果推而广之或渐趋固定,配偶的称呼必然会有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改革开放之初曾流行一时的“第三者”现在已悄然被“情人、lover 、小蜜”等新的流行称谓所取代,“单身贵族、单亲家庭”,还有“婚外恋、傍大款、挎小蜜、大喇、柳爷、花匠”等构成了都市生活中虽不普遍但却特殊的种种“时尚”。中国人长期以来对婚姻家庭非常重视,对感情问题则一向保守而谨慎。这种传统心态有利于家庭的完整与稳定,其消极的一面是压抑、甚至牺牲个人的感情。改革开放使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对爱情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现在人们敢于公开大胆地表达感情,也勇于冲破“死亡”婚姻的束缚。而另一方面,在性解放、向钱看的思想影响下,对家庭无责任感以及玩弄感情、背叛爱情、出卖爱情的人也逐渐增多;过去爱情与政治的结合变为今天爱情与金钱的联姻,爱情的价值在一些人心目中被贬低了。从上述的流行词语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当代社会婚恋关系、婚恋观念的一些变化。
“老板”以前用于生意人之间,现在它的涉及范围早已超出商业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的一把手,甚至公安干警、工商干部、大学里的研究生导师或研究所的课题负责人,都可以“老板”相称。“老板”的流行自然显示了经济的蓬勃发展,但这一现象也蕴含着人际关系及管理分配模式的重要转变,即封建的权力等级关系和管理模式向带有雇佣、金钱色彩,代表资产所有权特征的资本私有化的人际关系、管理观念和分配原则转变。
北京流行语中的“×爷”系列称谓,代表了最近几年城市中新出现的某些行业或群体,同时包含着人们对这些新生群体既羡又妒、似嘲似讽的复杂心理和特殊感情。拟亲属称谓的减少和简化,“哥们儿、姐们儿、大哥、大姐”和“朋友”的流行,说明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淡化,工作和朋友关系取代了亲缘关系上升到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地位;表明社会开放,人们跨行业、跨单位的横向联系加强,交往形式多样化,以相同的行业特点、相似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利益、平等而频繁的交往、能满足现代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的自然群体日益增多。同时也反映出现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和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以及金钱对人们社会行为的支配,人际直接接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淡化;人们对人情的需求和渴望通过“哥们儿、姐们儿、大哥、大姐、朋友”等俗化的称谓词语(这些称谓明显含有故作亲密、请多关照之义)而得以体现。以往传统的纯朴重情的人际关系正在被逐渐形成的商业社会新型的人际关系所取代。
(二)文化背景分析
1.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中国当代的文化潮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的流行走势两方面。在审美取向上,传统的崇高、理性、悲剧的审美取向正在被世俗的物欲、实用和笑剧所代替,过去视为神圣的东西现在成为一些人调侃和嘲笑的对象。大众的世俗趣味渐渐占据文化的主导地位,决定着文化潮流的发展方向。当前文化的主流表现为以反映普通人生活及情感为内容,以大众普遍参与为形式,以满足人的感官刺激为追求,以消遣、滑稽、嘲讽、夸张为特点,以“为大众乐”为终极目的的大众文化潮流。这几年先后出现的王朔小说热、电视小品热、迪斯科热、秧歌热,都是在文化消闲娱乐性的要求下,大众文化的具体表现。
当今语言的流行也表现出相同的审美趣味。一些词语如“倒爷、老外、窗口、宰人、运气、充电、下海、跳槽、套牢、大腕儿、菜篮子、导游虫、电耗子、发烧友、铁托儿、红眼病、围裙丈夫、皮包公司、窝里斗、炒鱿鱼、侃大山、玩深沉、吃大户、向前(钱)看”,之所以能在一个地区或全国流行,并进入传媒和影视文学作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词语俏皮风趣、夸张幽默、调侃戏谑或玩世不恭的特殊意味迎合了世俗大众的欣赏口味,从而得到人们的偏爱。不少方言流行词语都直接反映出当前的审美特点。比如京语的“火、铁、瓷、臭、派、洒(sà)、菜、面、宰、切、砍、杀、练、嗑、搓、玩、蹭、嘬、 事儿”和“×爷”系列称谓词,沪语的“斩、背米、割肉、吃药、搭脉、掏浆糊”,粤方言的“发烧友、炒鱿鱼”等,都是用表示日常生活中具体形象和动作的词来表现某种较为抽象复杂的事物及其关系,使后者具体化、简单化和形象化。这种浅白直露、生动形象、简捷明快的表现手法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平面性、直接性、快餐性的特点相一致。北京的流行语在全国影响较大,固然与北京地处全国政治文化和传媒中心,北京话音节比较简单、通俗易懂密不可分,但北京流行语所具有的诙谐幽默、戏谑调侃等特殊色彩与社会欣赏趣味的“合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再如前面提到的“文化”一词就很有代表性。“文化”本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高层次、大范围、具有抽象意义的现象。现在把“文化”与烟酒茶糖、花鸟鱼虫、肤发面皮以至吃喝拉撒睡等低层次、小范围、具体而琐碎的日常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表面看是后者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实际上则是把“文化”具体化、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庸俗化了。“文化”一词的流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文化的贬值和文化本体的迷失。在市场经济勃兴的今天,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文化带有了商业色彩,过去一直被敬重、被严格化和崇高化的文化,现在成为某些人以求快捷获利的商业行为。无视精华与糟粕,对所有的生活或社会现象一律视为文化现象,这种良莠不分、美丑不辨的做法,暴露出当前许多人对待文化的盲目、庸俗态度,也暴露出不少人文化浅薄、粗陋甚至荒诞的一面。当前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一些格调不高,痞气、匪气、下流气十足的词语在社会上流行,讲粗话竟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这也是俗文化潮流中低级粗野的流行趣味和不文明的倾向在语言使用上的反映。
2.在文化的流行走势上,当前城市文化消费大众的构成分为高、中、低三个层面。处于最高部的层面面窄人少,难以左右文化消费;而处于底部的那个层面则面广量大,人数众多,构成了文化消费的主体,从而决定着文化消费的发言权和文化生产者的取向。因此,中国当代文化重心下移,文化的流行呈现由下向上、由低到高扩散的趋势。城市的语言生活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向:很多流行词语最先都出自社会较低层面的群体中,但很快就越来越多地被较高层面的群体使用,在社会上流行起来。80年代初期,一大批品位较高的词语(多为哲学、科技术语)先在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中使用,而后流传到社会,成为普通词语,其流行的走势是由上向下,由高到低。一般说来,人们普遍持有不愿被认同到层次较低群体的社会心理。因而,社会层次低的群体使用的语言不易被较高层次的人选用,而社会层次较高的群体,因其较高的社会地位易于引起人们的羡慕,其使用的语言也就容易被较低层次的人选用或摹仿。当前城市语言的变异则与此相反,由使用人数多的群体向使用人数少的群体,实际上是由低层面向中高层面逆向流行。当然,决定这种超常走势的根本因素在于社会转折时期,原来较低层次中的一些人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其有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其使用的语言也就自然被很多人由羡慕而摹仿了。
3.西方文化的冲击也不容忽视。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在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物质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代表着西方文明的西方文化也必不可免地对我国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城市人群,特别是知识青年对西方文化普遍抱有好感,多持认同和崇尚的态度。而英语等西方语言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也就自然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如今的时代对外语学习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外语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外语日益熟悉和了解。所有这些,都为外来词的大量涌入和广泛流行奠定了基础,也使汉语中直接夹用外语或外文缩写形式成为可能。这几年大都市中出现了一个高学历,高收入,在三资企业、金融等机构有较高职位的白领阶层,人称“中国的雅皮士”。中国的白领阶层虽然人数不多,尚未形成规模,但他们正在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世人的瞩目”,并“引导着当代都市青年消费文化的流向”。(1995年8月17 日《光明日报》)雅皮士们崇尚洋货,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努力营造西方文化氛围和西洋情调(如大都市中的雅皮士俱乐部)。他们外语流利,说汉语时喜欢夹用外语单词。可以说,中国的白领阶层是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中东西方文化和语言传播与交流的中介或桥梁。城市白领阶层的兴起和逐步成熟将会对城市社会的各方面产生更大的影响。
当前在外来词的引进高潮中确实存在着滥用外文,盲目洋化等倾向,这是值得我们认真重视,并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不过从整体看,外来词大量引进,积极作用要大于消极影响。在这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外来词引进高潮中,汉语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对外来词语都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外来词的引进方式更趋成熟和完善,并有所突破和发展,这对汉语词汇系统的丰富是一件好事。从目前的趋势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音译形式有可能成为汉语大量、快速、便捷地吸收外来词的主要形式,外文缩写形式会长期存在。
三
城市是语言变化最敏感、最活跃的地区。透过城市流行语现象,我们看到在当前特定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语言生活表现出如下倾向:1.一些专业或行业语词扩大化、通用化,进入社会生活领域,转化为普通词语。2.城市中具有特殊内涵的方言词语互相传播,对普通话也有很强的渗透力;方言的封闭性减弱,对不同方言区词语的兼容度扩大。3.生活化、大众化的口语词与较高雅的书面语词互相吸收,相互影响;书面语言表现出口语化的趋势。4.汉语对外来词语的宽容性增强,外来词的引进在数量、范围和形式上有新特点。5.流行词语的语义有表面化、简单化、直接化和形象化的特点,它的构成形式则表现出随意性、灵活性、系列性和不稳定性;一些语素和词的能产性大大提高。6.当前词语的变异和流行呈现超常的逆向流行趋势。
这些倾向表明,汉语的词汇系统目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空前活跃和推陈出新的时期,这是当前特定时期汉语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和必经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大变动给当代汉语的词汇带来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和许多新的变化,这将为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留下宝贵的财富。
正因为流行词语是一种时尚,它们最终将退出流行的舞台而有所分化。一部分流行词语会固定下来,成为普通词语,进入基本词汇系统;另一部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成为历史的陈迹。从词汇变异的历史看,越是直接反映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带有强烈政治倾向或鲜明政治色彩的词语,往往短寿;而那些反映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事物、现象及其关系的词语,倒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进入普通词语的可能性越大。流行词语也是这样,不论其高雅粗俗,有的将保留下来,有的将被淘汰,其寿命长短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新的流行词语又会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内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