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语境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和特点论文

马克思语境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和特点论文

马克思语境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和特点

宫敬才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哲学系,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 在马克思语境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重要且出现频率最高的范畴之一,指称的具体内容如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生产关系、劳动生产条件、生产力发展形式、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形式、生产得以进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产与消费的联结方式。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商品性、工艺学、内在动力、革命性、人学和法权等六个方面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体内容和特点的再现使人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哲学气质,人们对生产方式范畴的习惯性理解与马克思语境中的原生态意蕴并不完全一致,直接表现是简单化。

关键词: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哲学气质

一、问题的提出

资本具有生产性,诚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只有作为商品 的生产者 才生产剩余价值 和再生产自己本身。”[1]444资本具有生产性的事实一旦确定,结论就会出现于我们的面前,资本是生产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生产方式。”[2]197

谈起沃尔沃的设计,从事设计工作的唐晓龙总是滔滔不绝,他和俱乐部中的老前辈们一样对经典的沃尔沃情有独钟,但同时也对沃尔沃全新车型的北欧设计爱不释手。一辆出厂于2001年的沃尔沃V70是唐晓龙如今的座驾,而他也向我透露他的下一辆车会是全新V90 Cross Country或者全新S90。

资本是生产方式的结论带来了范畴层面的意义辨析问题,什么是生产方式?源于苏联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解释非常流行,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这样的解释与马克思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其一,如此界定生产方式范畴确实具有马克思的论述根据。例如,在讲到原始部落所有制的生产情况时马克思说,“这种生产方式既表现为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表现为他们对无机自然的一定的能动的关系。”[1]146此处“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指生产关系,而“对无机自然的一定的能动的关系”则是生产力。其二,如此界定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有简单化之嫌,本属于这一范畴的大量含义被丢弃。请看马克思的论述:“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2]440“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场合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2]370马克思的论述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行业之间生产方式革命的连锁反应,另一种是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生产方式革命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影响。两种情况都表明,在既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前提下,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如果生产方式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那么,生产方式变化的前提之一是生产关系变化。马克思论述指称的事实表明,生产方式变化有时并不以生产关系变化为前提。由此可见,生产方式并不完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畴的含义

马克思语境中的生产方式到底何谓?这是一个用下定义方式无法回答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马克思后继者长期进行离马克思本意而去的解释;二是马克思自己在各不相同的微观语境中运用生产方式范畴,运用的结果可想而知,极其丰富的含义显现出来,几种政治经济学手稿中的情况可为例证。鉴于此,较为准确全面地再现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的含义具有正本清源的理论意义。限于篇幅,此处只能提纲挈领地再现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中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机统一外的其他含义。

第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具体说是生产资料、资本家和劳动者结合在一起使生产得以进行的法权组合形式。马克思说:“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4]93在讲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他又说,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的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它的消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累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2]873马克思论述中有定义性说明,也有历史事实证明。两方面的情况都表明,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关系。

本研究将调查对象锁定为在南宁动物园游玩的家庭型游客。为保证被调查对象符合研究条件,研究者将调查地点定于南宁动物园大门前,被调查对象必须是从园内游玩出园的家庭型游客,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并通过访谈获得被调查者的信息。调查于2017年10月24日开始至11月6日结束,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1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

其实数码单反相机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将胶片单反相机“数码化”,那么所有感光元件与35mm胶片大小相同或几乎类似的机型就是全画幅机型。

第二,生产方式是劳动生产条件。在讲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马克思说:“一个鞋匠使用一定的劳动资料,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内可以做一双皮靴。如果他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做两双皮靴,他的劳动生产力就必须提高一倍。不改变他的劳动资料或他的劳动方法,或不同时改变这二者,就不能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因此,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2]366马克思论述用事实说话。实际例证表明,从静态角度看的生产方式就是劳动生产条件。

以上引证和分析或许并没有穷尽马克思语境中生产方式范畴的所有含义,但能够证明基本事实,生产方式范畴的含义决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界定所能概括,其他六种含义可资为证。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马克思语境中生产方式范畴的含义是有待研究的对象,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准确全面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哲学和整个思想体系的前提条件之一。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从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之处进行界定,各不相同的提法足以证明这一点。例如,“发达的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殊变化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专有的特征”,“资本所固有的生产方式”,“较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来意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殊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名副其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等。“特殊”一词的指称对象到底是什么?首先具有比较的含义。这样的含义包括两个指称方向,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较;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较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较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较。限于篇幅约束,我们只能揭示相对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之处。

任何生产方式都具有工艺学性质,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的主观条件,二是作为劳动资料的客观条件。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主观条件是力气和经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中,劳动者的主观条件则是科学性、专门性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技能。客观条件的变化更为巨大,自然经济中经验积累及其物化的手工工具变成了商品经济中以科学技术运用为前提的机器体系。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明显的特点。这样的特点被马克思揭示出来。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手工劳动中,“一旦从经验中取得适合的形式,工具就固定不变了;工具往往世代相传达千年之久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很能说明问题的是,各种特殊的手艺直到18世纪还称为mysteries(mystères)[秘诀],只有经验丰富的内行才能洞悉其中的奥妙。这层帷幕在人们面前掩盖他们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使各种自然形成的分门别类的生产部门彼此成为哑谜,甚至对每个部门的内行都成为哑谜。大工业撕碎了这层帷幕。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社会生产过程的五光十色的、似无联系的和已经固定化的形态,分解成为自然科学的自觉按计划的和为取得预期有用效果而系统分类的应用。工艺学也揭示了为数不多的重大的基本运动形式,尽管所使用的工具多种多样,人体的一切生产活动必然在这些形式中进行,正像机器虽然异常复杂,力学仍会看出它们不过是简单机械力的不断重复一样。”[2]559-56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艺学特点是客观事实,在历史视域的比较中显现出来。

从三驾马车来看,投资依然是大连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17年大连投资增长15.1%,而同期消费与出口增长为9.2%和8.5%。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2016年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2.5:77.5,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占比大,而轻工业占比较低。同时,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大,而新兴产业发育还显不足。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主要是以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研发设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显不足,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

《资本论》开篇第一句话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2]47。静态看的客观事实确实如此。这里的“元素形式”不仅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产品,而且人际关系甚至人的情感和面相都可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最有特点的商品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历史角度看,其他社会历史形态中的产品并不都具有商品性质。比较结果表明,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指出这一点是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商品 作为产品的一般必要形式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专有的特征,明显地表现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造成的大规模生产中,表现在产品 的片面性和数量庞大 上;这就使产品必然具有一种社会的性质和同社会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质,但又使产品作为使用价值同满足生产者需要之间的直接联系,表现为某种完全偶然的、无关紧要的和无足轻重的东西。这种大量产品必须实现为交换价值,必须通过商品的形态变化,这不仅是为维持以资本家身份进行生产的生产者的生存所必需,而且是为生产过程本身的更新和连续所必需。因此,这种大量产品也进入了商业的范围。它的买者不是直接消费者,而是把商品的形态变化当做自己业务来经营的商人。最后,产品发展了自己作为商品的性质,从而发展了自己作为交换价值的性质,因为生产部门的多种多样,从而产品能够进行交换的范围,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而不断扩展。”[1]429-430马克思的比较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产品作为商品与其他生产方式条件下的产品之间有四个方面的根本性区别:首先是产品规模,其次是产品与满足生产者直接需要的关系,再次是商人作为中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最后是产品作为商品的范围扩张。这样的结果让人一目了然,由此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产品是商品,这种性质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这一生产方式的内生变量。

第三,生产方式是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在讲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时马克思说:“资本本质上是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生产资本……我们已经看到,在这上面怎样建立起资本主义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生产方式,这是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不过,这种劳动社会生产力是作为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的独立力量而发展的,并因而直接与工人本身的发展相对立。”[3]不管是相对于潜在能力还是相对于事后结果的效率含义说,生产力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依赖于特定形式存在,在特定的形式中发挥作用。形式可以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也可以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马克思语境中涉及的是后者,所以说生产方式是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形式。

监理系统有别于施工单位,属于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第三方监管单位,在监理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会对各类能够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调查和记录,当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时,会与施工单位进行交流,指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全面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监理系统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监理范围,例如对公路设计过程、公路验收过程进行监理,同时对施工现场的规划方式也进行研究与分析,当发现能够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时,要及时与相关单位进行交流,保证整个公路工程的施工安全性,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

第四,生产方式是生产资料、劳动者和资本家相结合使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形式。剩余价值生产像其他生产一样具有一般性质,外在表现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以便利用生产资料,把自己的活劳动施加于劳动对象之上,劳动产品被创造出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必然会形成特定的物质技术形式,即生产方式。在这里,本质性内容是劳动者为主体,生产资料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讲到这一点时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作为工人进入了对生产资料的正常的、由劳动本身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实际关系。工人掌握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当做自己劳动的单纯的资料和材料。这些生产资料的独立的、自我坚持的、具有自己头脑的存在,它们与劳动的分离,现在实际上都消失 了。劳动的物的条件,在它和劳动的正常统一中,表现为劳动的创造活动的单纯材料和器官。”[1]486伴随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劳动工具的改进,作为劳动物质技术形式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马克思着意界说的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是此种意义生产方式变化和发展的新阶段。在资本主义时代,作为物质技术形式的生产方式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是剩余价值进而资本的生产过程,诚如马克思所说,“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在劳动过程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各种物的形式,是生产资料(就是说,又是对象化劳动)表现为榨取和吸收这种活劳动的手段,——所有这一切表现为对象化劳动与活劳动之间进行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把活劳动转化为对象化劳动,而且同时把对象化劳动转化为资本,从而也把活劳动转化为资本。因此,它是一个不仅生产商品,而且生产剩余价值,从而生产资本 的过程。”[1]499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商品性特点

第六,生产方式是生产和消费的联结方式。静态地看,生产和消费各自独立,分属于不同领域。动态地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就像没有生产就不会有消费一样,没有消费同样不会有生产。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消费是生产的前提,二者的联结形成特定含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为我们阐明了这一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矛盾:工人作为商品的买者,对于市场来说是重要的。但是作为他们的商品——劳动力——的卖者,资本主义社会的趋势是把它的价格限制在最低限度。——还有一个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全力扩张的时期,通常就是生产过剩的时期;因为生产能力从来没有能使用到这个程度,以致它不仅能够生产更多的价值,而且还能把它实现。商品的出售,商品资本的实现,从而剩余价值的实现,不是受一般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而是受大多数人总是处于贫困状态、而且必然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的那种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4]马克思的论述表明:首先,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的联结形式是生产方式;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之一是生产与消费二者脱节,出现危机、动荡甚至革命是必然趋势;最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地具有非人性质,因为它不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而是为满足资本家的贪欲才形成。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艺学特点

第五,生产方式是生产资料、劳动者和资本家相结合使生产得以进行的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有时称这种含义的生产方式为“工人自己的劳动的社会形式,或者说,工人自己的社会劳动的形式。”[1]394例如,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2]389。这种生产方式“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2]382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存在并发挥制动作用,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生产方式“是完全不以单个工人为转移而形成的关系;工人从属于资本,变成这些社会构成的要素,但是这些社会构成并不属于工人。因而,这些社会构成,作为资本本身的形态 ,作为不同于每个工人的单个劳动能力的、属于资本的、从资本中产生并被并入资本的结合,同工人相对立。”[1]394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动力特点

细加分析便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艺学特点只不过是结果,这样的结果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动力特点促成。资本存在的理由和根本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早期和简单的行为方式是追逐绝对剩余价值,即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由此获得的剩余价值被马克思称之为绝对剩余价值。问题在于,劳动者的体力和精力都有限度,劳动时间不能超过劳动者的生理承受能力,此为绝对剩余价值追逐的时间界限。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为了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在追逐绝对剩余价值达到一定界限后,必然会改变行事方式,最大限度地追逐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称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劳动时间已定情况下提高劳动效率或是在既定效率目标前提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如此行事的结果是商品的堆积如山。为了实现剩余价值,商品出售成了大问题,商品卖不出去,剩余价值就无法变为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解决旧生产方式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对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而言,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生命攸关的重要性。相对于传统生产方式而言,这几乎是无中生有的奋斗目标,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却部分地变成了现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完成奋斗目标,“就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普遍地交换各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品和各种不同国家的产品;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如原有物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1]89-90检视人类经济发展史便知,这样的内在动力具有全新性质,或者说,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独有。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性特点

马克思对这一点的揭示如下:“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做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2]560如此认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无止境的革命性,是马克思的一贯立场。例如,他早在写作《共产党宣言》时就以另一种语言风格阐明这一立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5]两个地方的论述表明,永无止境的革命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这样的认知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实际吗?资本主义社会三次工业革命的提法指称的经济事实足以证明这一点[6]。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提法的智慧性洞见,以为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革命性这一秘密,殊不知,马克思几乎早于他一百年就已发现并揭示出这一秘密[注] 关于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提法的具体内容,请见[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的第七章:《创造性毁灭的过程》。该书由吴良健翻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

(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人学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述特点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后果。这些后果在经济生活甚至社会生活的意义上都有利于资本家,进而有利于整个资产阶级。相对于劳动者而言,如上特点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含义如何?马克思的揭示道出了真相:“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另一方面,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我们已经看到,这个绝对的矛盾怎样破坏着工人生活的一切安宁、稳定和保障,使工人面临怎样的威胁:在劳动资料被夺走的同时,生活资料也不断被夺走,在他的局部职能变成过剩的同时,他本身也变成过剩的东西;这个矛盾怎样通过工人阶级的不断牺牲、劳动力的无限度的浪费和社会无政府状态造成的灾难而放纵地表现出来。”[2]560-561这样的人学特点被马克思用哲学语言揭示出来,那就是劳动异化,而更形象生动的揭示则是“铁人反对有血有肉的人。”[1]354

(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法权特点

资产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口号是“自由、平等、所有权”。这里的所有权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之谓。这种口号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什么关系?不同语境中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语境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谐一致,前者是对后者的真实写照。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语境中,我们见到的答案与此有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法权特点逼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用文学笔法揭露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法权性内容的虚伪性[2]204-205,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法权特点概括为公式:“劳动=创造他人的所有权,所有权将支配他人的劳动。”[7]192基于此,另一个结论同样名正言顺,所谓的“自由、平等、所有权”“是法律上 的合理存在,而不是经济上的合理存在”[7]29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法权特点的揭露、批判、概括为公式和最终结论有道理吗?稍作分析就能显现出马克思的伟大洞察能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机统一。此处的流通过程指称两者:劳动力市场上货币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交换和商品市场上商品与货币之间的交换。没有前一种交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无法进行;没有后一种交换,资本家孜孜以逐的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在两种交换过程中,“自由、平等、所有权”发挥生命攸关的作用,是客观事实的写照,所以马克思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所进行的交换,完全符合交换规律,不仅符合,而且是交换的最高发展”[8]69。如果思路演进至此就结束,马克思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而不是我们所见到的马克思。他的独特理论贡献是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法权特点的秘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流通层面提出和谈论问题,但“流通本身不包含自我更新的原动力”,“流通不创造交换价值”[8]367,375。拥有“自我更新的原动力”且“创造交换价值”的是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法权特点在生产领域中才露出真相。资本家通过交换获得的劳动力使用权变为劳动活动,这种劳动持续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即与工资等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创造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产品包含三个价值量:生产资料的价值、与工资等值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分析表明,流通领域的“自由、平等、所有权”掩盖和实现了生产领域中的不自由和不平等,而所有权则“在资本方面就辩证地转化为对他人的产品所拥有的权利,或者说转化为对他人劳动的所有权,转化为不支付等价物便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利,而在劳动能力方面则辩证地转化为必须把它本身的劳动或它本身的产品看作他人财产 的义务。所有权在一方面转化为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利,在另一方面则转化为必须把自身的劳动的产品和自身的劳动看作属于他人的价值的义务”[7]450。这个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辩证法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法权的“杰作”[2]673,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

结论

马克思语境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和特点已如上述。论述中的内容穷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所有含义和特点了吗?此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但是,仅看上述内容就可作出结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含义和特点的认识,不仅高于同时代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而且也远远高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比较性结果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如阶级立场、知识积累、智力状况和精力投入等,但其中更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做到了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有机结合。有感于此,我国经济学界的老前辈陈岱孙先生说出了如下的话:“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他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他的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他的哲学的原理上面,而他的哲学,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中,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成。他对于每一个经济问题是既当做政治经济学中某一特殊问题,又当作整个哲学问题来解决的。”[9]此为智慧性洞见,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哲学气质的确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6]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M].赵文书,肖锁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4-1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论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2.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Mode in Marx 's Context

GONG Jing-cai

(Dept. of Philosophy,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Marx, capitalist production mode,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tegories and occurs most commonly, refers to specific content. They are: the unity of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 production relation, labor production condition, the development form of productivity, the material technology form of producti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from of production, and the connecting way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ompared with the non-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capitalist production mod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dity, technology, internal power, revolution, human and legal rights.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mode makes it clear that Marx's political economy has philosophical temperament, and people's habi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ategory of production mode is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meaning in Marx's context, and its direct expression is simplification.

Key words :Marx; capitalist production mode; philosophy temperament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3X(2019)03-0001-07

DOI :10.16614/j.gznuj.skb.2019.03.001

收稿日期: 2018-12-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哲学思想新探” (16AZX001)、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微观研究” (ZD2014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宫敬才( 1954—) ,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哲学、马克思经济哲学。

责任编辑 李兰敏 英文审校 孟俊一

标签:;  ;  ;  ;  

马克思语境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和特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