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论文,阿拉伯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哲学论文,全国首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山东大学、山东省东方哲学研究会、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济南伊斯兰教经学院共同发起主办的全国首届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0月在济南民族宾馆召开。现将研讨会的有关状况综述如下。
一、阿拉伯哲学的历史地位
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而中世纪哲学则几乎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中断和空白,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近代哲学从中世纪的废墟中得以建立呢?有的学者认为,正是阿拉伯哲学、起到了上接古希腊罗马哲学、下接近代西方哲学的中间桥梁作用。有的学者还从世界文化圈这一视角,对上述新观点进行了论证和阐发。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可以分为两大文化圈,即西方文化圈和东方文化圈,而东方文化圈又包括中国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阿拉伯文化圈。从我国学术界目前和研究现状来看,如果说对西方文化圈、中国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有些研究的话,那么,对阿拉伯文化圈的研究甚少。这就造成了对阿拉伯哲学和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认识上的偏差。从阿拉伯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阿拉伯文化曾经历过三次文化撞击,第一次是伊斯兰教创立时期,吸收了大量的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穆罕默德本人也曾接触过基督徒,吸收了基督教的有关思想。第二次是阿拔斯王朝的翻译运动。公元8—9世纪大量的希腊文化被翻译成阿拉伯文,介绍给阿拉伯世界。公元12—13世纪则阿拉伯文化被译成西文在西欧广泛传播。美国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史研究专家西提认为,此时的阿拉伯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而且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它吸收了西方社会的文明,而又传回了西方。德国的一位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博士认为,西方近代文明正是在吸收阿拉伯文化的基础上,才从西方的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由此才诞生了西方近代文明和科学、艺术与哲学。第三次则是阿拉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阿拉伯的现代文化和宗教。由此可见,阿拉伯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哲学的关系
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哲学,是在内容上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学术界的传统观点一般是将二者混用,或至少区分不是十分清楚。参加这次研讨会的部分学者,不仅对阿拉伯哲学和伊斯兰哲学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进行了区分,而且对阿拉伯哲学和伊斯兰哲学的内容、指向和认知方法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有的学者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外延上对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哲学的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哲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半岛上,古代时期的阿拉伯人已经形成了阿拉伯哲学思想,而伊斯兰教产生后的中世纪,才出现了伊斯兰宗教哲学,这时的阿拉伯哲学包括世俗哲学和伊斯兰宗教哲学两个部分。而到近现代阿拉伯世界分裂为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后,伊斯兰哲学则不仅包括阿拉伯半岛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哲学,而且包括非阿拉伯地区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的哲学。由此可见,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哲学的外延是不断变化的。
有的学者则从内涵上对阿拉伯哲学和伊斯兰哲学进行了区分,认为阿拉伯哲学主要是从民族、语言或区域的范畴来讲的。而伊斯兰哲学则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穆斯林民族的哲学思想。在中世纪的阿拉伯世界和近现代的埃及、以色列等国家,曾产生过一些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并不是穆斯林学者,而是基督教徒或犹太教徒。因此,他们的哲学当归属于阿拉伯哲学而非伊斯兰哲学的范畴。同样,中国的伊斯兰哲学,当归属于伊斯兰哲学的范畴,而不能纳入阿拉伯哲学的体系。
在区分了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哲学概念不同的基础上,有的学者对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哲学的指向、内容、认知方法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阿拉伯哲学与伊斯兰哲学的差异,集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二者的指向不同。阿拉伯哲学以理性真理为目的,通过理性认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真主安拉。而伊斯兰哲学则以信仰为核心,认为人类的理性源于真主安拉,人类理性真理与信仰真理是一致的。
第二,二者的内容不同。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包括以拉齐为首的自然学派、以肯迪为首的西方哲学流派。而此时的伊斯兰哲学则包括偏于理性的凯拉姆哲学、崇尚信仰体验的苏非哲学和独具特色的什叶派哲学和照明哲学。
第三,二者的认识方法不同。阿拉伯哲学的认识道路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到理性之后。而伊斯兰哲学的认识道路是:由真主(能动理性)到人类理性(被动理性),然后再回到真主。
三、伊斯兰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渗透
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特别是伊斯兰哲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哲学。学者们对伊斯兰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渗透,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有的学者认为,伊斯兰哲学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包容了儒释道在内的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中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伊斯兰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文化风格。中国的伊斯兰哲学除了坚持“忠于真主”的基本信念外,还讲求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亲。伊斯兰哲学中的“真主”也与儒学中的“天”结合在一起,主张天命即主命,天心即主心,另外,中国伊斯兰哲学的认主学和宗教修炼工夫,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有的学者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伊斯兰哲学中的苏非主义与中国的禅宗哲学之间的关系。认为,苏非主义和禅宗都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中典型的神秘主义派别,它们的理论特色以及各自在宗教体系中的地位均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其它方面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理论渊源来看,禅宗发展了大佛教的精神,并与中国的儒道文化相契合;而苏非主义则承继了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又汲取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叙利亚神秘主义学说。在解脱论中,二者都以人神合一为最终目标,但苏非主义侧重于神之于人的超越性,而禅宗则主张神对于人的内在性。在修持理论中,禅宗主张“定慧一体”,任运自然,而苏非派的修行则主张禁欲主义。
有的学者还将伊斯兰哲学的信仰基础——“信仰安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道观”进行了比较。从发生学的观点来看,各个民族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并追求者“无限”,在伊斯兰哲学中,形成了“真主安拉”的观念,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则形成了天和天道的概念。伊斯兰教哲学中的“安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道”具有某些相似的属性,如是万物之源、赐与生命、祸福人间、是启示者和审判者等等。但对其认识,伊斯兰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方法,伊斯兰哲学主张,真主安拉直接给人以启示,从而使人认识到安拉。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通过对外物的格究和对自我的省思,就可以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进而认识无限的天道。
四、阿拉伯哲学家的具体研究
有的学者针对具体的阿拉伯哲学家的某些思想进行了研究。山东大学的犹太文化研究专家傅有德教授,对生于西班牙的阿拉伯哲学家迈蒙尼德的先知论进行了探讨。“先知”概念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重要概念。迈蒙尼德首先对以前的先知论进行了总结,认为有三种先知论的观点,一是大众先知论,认为一个人成为先知是由上帝决定的,这种观点属于超自然主义先知论的范畴。二是哲学家先知论,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先知,不是取决于上帝,而是一个人的完善程度决定的。这种观点属于自然主义观点。三是传统犹太教观点,也是迈蒙尼德的观点,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先知,其自身的完善程度非常重要,但同时上帝也在发挥作用。这种观点调和神和人的关系、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其次,迈蒙尼德提出了先知的个人条件。认为上帝在起作用的同时,个人还需具备如下条件:健康的身体素质;发达的理性和智慧;高尚的道德;完善的想像力;勇气和知觉等。最后,迈蒙尼德研究了预言的形成过程。真正说来,预言是上帝通过能动理智的中介释放出来的流,达到人的理智和想象力,预言在想象力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由此可见,预言的形成需要上帝和先知的联合作用,但预言的实现并不是上帝决定的。迈蒙尼德还探讨了梦境、幻觉与先知的等级等问题。迈蒙尼德的先知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调和神和人、理性和信仰的关系。迈蒙尼德的先知论对托马斯·阿奎那和斯宾诺莎的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有的学者还介绍阿拉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及著名学者穆罕默德·阿布笃的宗教改革思想。针对穆斯林世界近代的落后状况,阿布笃主张恢复纯真的伊斯兰教。这一思想开启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思想之门,对埃及社会和伊斯兰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标签:哲学论文; 阿拉伯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中国伊斯兰教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伊斯兰文化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迈蒙尼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