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设与成就的实证研究&基于25个高中班级的课堂观察_课堂教学论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预设与达成的实证研究——基于25节高中课堂的课堂观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价值观论文,态度论文,目标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4-03-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4)05-0092-06

       “教育性教学”是教学的价值追求,是以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实现为手段。杜威对教学中的德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指出“如果我们将品德发展作为一种终极的教育目标,同时又将知识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发展这些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占用大部分时间的工作视为与德育无关的话,学校德育实际上就会是毫无希望的事情”。[1]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首次写入课程标准,①增设该目标可以说是教育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与深化,也是学科德育的具体化与深化。价值目标从明确设立迄今已十余年,那么该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如何?实施效果又如何?本研究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历时两个月,跟踪、分析了某示范性高中25节课堂,以获取课堂教学中价值目标的达成现状。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起点与终点,价值目标的创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考察价值目标的达成状况,可以实现“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按照教学目标达成流程,本研究拟聚焦以下三个问题:

       1.价值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现状;

       2.价值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达成效果;

       3.价值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达成策略特征。

       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研究,可以获取以下四个领域的答案与线索。

       1.三维目标中价值目标的创设,是本次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中的重要创新,它的落实程度可以代表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现状。

       2.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指标,价值目标的达成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判断维度,通过分析样本课堂价值目标达成效果,试图获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3.价值目标科学预设与有效达成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样本课堂价值目标预设与有效达成现状的分析,获取教师教学专业素质的现状。

       4.教师是否预设价值目标及预设科学与否,除与教师本人的教学素质、责任感有关外,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引导有极强的关联性。因此,通过了解学校教师预设价值目标的现状,来透视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学校是中部省会城市里的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及教师的专业素质,在该省会城市所有高中中属中等偏上程度,其教学现状应代表了多数城市高中学校的教学现状。

       1.样本的选择。教学设计研究是样本学校进行了四年的校本研究主题,全校80%的教师参与了这一研究。根据学校的要求,每一教师都要上教学设计展示课。每周要上3~4节教学展示课,所选取的25节课是随机抽取。由于是持续进行了四年的研究活动,上展示课的教师并不会刻意地搞“作秀”课,从准备的情况来看,相比之下,会比上常态教学课投入的精力稍多,但又不会刻意地去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现状,对价值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情况可以反映出城市学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现状。

       2.样本容量的确定。根据研究的性质及统计方法的需要,结合便利研究的原则,本研究选取25节教师常态课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查持续了两个月采样,25节课堂教学涵盖了除高中体、音、美外的所有学科,其中文科13节,占总量的52%;理科12节,占总量的48%;文理科之比接近1∶1;课型包括两大类:新授课与复习课。25节课基本情况见表1。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定量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并兼用录像观察的方法,所有的样本课堂均录像保存;定性研究以教学实践“好”经验为依据进行定性分析。整个研究采样,随机抽查课堂观课持续了两个多月,以确保研究信息的客观性。部分课堂在现场观察后,反复观看录像以验证现场采集信息的准确性。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价值目标预设现状

       价值目标的达成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以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科学性为前提与保障。一般而言,教案显示了一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与教学素质。教案的设计与要求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常规工作。因此,通过教案设计现状的调查,还可透视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与质量。为此,本次调查把教师预设价值目标的现状作为首要分析的问题。25节课堂教学,每一节的教案都进行了收集,重点是分析教学目标中的价值目标预设现状。一节课是否该预设及预设何内容的价值目标,判断依据有以下两个。

       第一,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及《教师用书》对该节内容、教学目标的描述与规定。第二,实践经验。参照同行教案对该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通过网络检索同一节教学内容,同行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判断某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否该预设教学目标及具体内容。依据上述判断依据,具体的分析思路如下。

       根据导学案或教案,如果教师没有预设价值目标,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该教学内容本身就不该预设价值目标;第二种是该内容应该预设价值目标,在教师的导学案中没有体现,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有达成价值目标的教学行为;第三种是该内容应该预设价值目标,导学案中没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达成活动。如果教师预设了价值目标,也要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预设价值目标偏离了教学内容,牵强、形式化;第二种是预设价值目标内容正确,但不全面;第三种是预设价值目标科学、全面。课堂教学中价值目标预设现状统计如表2所示。

      

       25节教学内容,价值目标预设不科学的节数是14节,占56%,预设不科学包括没有预设价值目标,预设不全面、不具体及预设牵强三类。预设科学的课堂仅占44%。这一现状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果从教学有效性来看,价值目标的预设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其中“根据教学内容该预设价值目标教师们却没有预设”的情况最为典型。下面举一例说明:

       高一英语新授课《Music Using Language》

       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下:

       1.Know more about Freddy's life by listening to the tape.(听录音,进一步了解Freddy's的生活。)

       2.Practice you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by doing different kinds of exercises.(通过多样化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Use key phrases or sentences to describ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eing famous.(用关键性短语或句子来描述成名后的优势和劣势。)

       本节课是蕴含丰富价值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它描写的是著名歌手Freddy Fender的成长过程。他一生大起大落,幼年時期就喜欢拿着一把吉他到处弹唱。16岁之时加入了Marine旗下,5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张西班牙语歌曲。隔年,他主笔写了一首成功的单曲"Wasted Days and Wasted Nights"。成名后他发现他的隐私被人追逐,无法过正常生活,非常厌倦这种明星生活,后来又因私藏大麻被判刑。他突然自我醒悟,离开明星生活,重新创业,并且离开英国再也不回来了。随后,他逐渐又获得重生。在1975年大放异彩获全美流行与乡村单曲榜双料冠军。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上述内容创设本节课的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明星生活、合理看待个人发展的成功与失败。高一英语《教师用书》中关于本节课价值目标的规定是这样的:“谈论乐队以及明星生活,引导学生用辩证和理智的态度看待明星的生活。”这个目标的规定显然来自对歌手本人生平事迹的拓展与升华。这是对英语语言载体文本内容思想性、人文性的挖掘与强调。这个价值目标预设很自然、合理,它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然而,我们的英语教师过于重视英语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了教学的人文性;过于重视语言听、说、读、写,而语言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又以价值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来实现。这种现象代表了一大批教师对价值目标的认识,那就是:价值目标是“软目标”,可有可无,只重视知识目标以应对考试。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离开价值目标的课堂教学是失去灵魂的课堂,知识目标的达成是枯燥、无味、效率不高的。

       教学目标预设科学与否体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是否到位;二是教师本人的教学责任感;三是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

       对教师的教案进行常规检查,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教学目标的科学叙写又是教案的第一个必备模块,56%的不合格率表明我们的教学常规管理没有跟上。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来看,没有或不会科学地预设价值目标,不仅与个人的教学责任感有关,还与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有关,许多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价值目标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针对这一现状,可以从教学常规管理、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价值教育意识及教学技能培训四个方面着手应对。

       (二)课堂教学中价值目标达成效果现状

       客观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三维目标中的价值目标的达成效果比较困难,因为客观的标准较难找到。这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本研究价值目标达成效果的判断主要是研究者及其他观课教师现场的主观感受,依据是“大家普遍认为教学效果好就算好”。这是一种主观的定性或经验性判断。其实,教师的“主观感受”里有客观的成分,因为“主观感受”的主要成分是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一节课上得好或不好的感受是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具有客观性。

       课堂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效果依赖价值目标达成的效果,有的课堂虽然预设了价值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相应的达成策略。这样的价值目标预设没有意义。在25节课堂教学中,只有13节课堂教学中有达成价值目标的达成策略及活动,达成效果不理想的有6节,成功、有效达成价值目标的课堂只有7节,占28%。课堂教学中价值目标预设与达成效果统计见表3。

      

       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一节课的有效与否就在于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如果把价值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的达成称为教学的人文性效果,用坐标系中的X轴来表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称为教学的工具性效果,用坐标系中的 Y轴表示,显然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X轴(人文性)与Y轴(工具性)的交集,落在第一象限,课堂教学有效性坐标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象限描述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既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也重视了价值目标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既显示了课堂教学的工具性功能,又突出了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功能。这样的课堂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仅占28%,远远低于我们期待的优秀比率。而大多数传统的所谓的“好课”往往会落在第二象限,因为仅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另两维目标的达成。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一部分课堂教学效果落在第三、第四象限。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鲜见。

      

       图1 课堂教学有效性坐标图

       (三)课堂教学中价值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策略及特征

       课堂教学中价值目标达成策略是研究的重点。这些策略在教学中恰当的应用,涉及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素养,还涉及教师对该目标“有效达成”的理解,更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价值目标的达成呢?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都在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来达成价值目标呢?我们对25节课堂中有达成价值目标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策略或教学设计进行统计,并试图用归纳法找出这些教学设计策略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以期对一线教师在价值目标达成策略的设计时提供参照。这些课堂包括预设价值目标并且达成活动效果良好的课堂,还包括没有预设价值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有达成价值目标活动并取得较好效果的课堂。

      

       根据上述课堂中达成价值目标的策略,我们可以归纳出课堂教学中八种常用的达成策略:(1)合作、竞争中养成价值品质;(2)鼓励性评价,引导;(3)角色扮演情景剧;(4)探究性试验;(5)利用科学史创设情境激趣;(6)创设情境、辩论、讨论引导;(7)提要求,正面引导;(8)师生互动中教师引导。

       价值目标的达成不同于知识目标,它们属性不同决定了达成策略的差异。上述八种教学策略为何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策略呢?它们有何共同的特点,是否符合价值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

      

       图2 传统的价值目标达成过程

       图2表示的是传统的价值目标达成过程的基本思路。这种过程是对价值品质形成过程应然状态的描述,过于理想化。这种过程观的核心在于“转化”,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强调外在思想的灌输、道德价值学习的客观性,而相应地忽视了作为中小学学习主体根据自己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发展的水平对外在思想、道德价值的选择性。[2]83这样的价值目标达成过程过于强调教学的客观性,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价值知识的传授者,致使价值传授过程成为价值“灌输”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简单、单一,忽视了学生主体的生命意义和自主能动性。而上述八种价值目标达成策略,是区别于传统价值观达成模式的。这些策略之所以经常被教师采用,是因为它既是优秀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也符合价值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内化

       皮亚杰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通过活动,主体的认知结构不断通过同化、顺应的机制取得与客体之间的适应与平衡。[2]82因此,品德形成的两个重要阶段同化与顺应都是在活动中完成的。活动是价值知识获取、价值情感生成、价值品质形成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上述八种有效达成策略除了二、五、七三个策略外,其余皆为教学中以活动的形式教授价值知识,并试图达成相应的价值品质。

       2.情感中介

       情感因素在价值品质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它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情感可以促进一个人积极地接受外部影响,“情通而理自达”;也可以阻碍人接受外部的影响,“情不通而理难达”。第二,情感是价值品质内化的重要条件。情感是促使一个人的价值规范知识转变为价值信念的必要条件和动力因素。只有要传授的价值品质知识、营造的情境氛围与学生产生共鸣、体验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坚信不疑、记忆深刻,进而才能生成相应的信念、动机,形成品质。比如,上述八种策略中的鼓励性评价、情境创设、科学史激趣等皆是利用了情感生成、情感激发的原理来达成价值目标、培养价值品质。

       3.主观参与

       学生主观参与与教师的客观传授是相对的两个过程。学生主观参与在个体价值品质形成中有三个突出优势。第一,在价值知识的接受、价值品质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个体的主体性,避免了强制性的传授。第二,给学生产生体验的机会,避免强制性记忆与说教。第三,主观参与还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参与、选择,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能动、积极地参与到影响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有利于价值信念的形成。无论是活动或是情感介入,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加深对价值知识理解、接受的心理体验,最终养成相应的价值品质。

       4.互动中的引导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教的角色、引导的作用永远不可或缺。在价值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互动中的引导在学生价值知识的接受、价值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定向作用。因此,无论采用何种达成策略,教师的引导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所谓引导,强调的是“引”而不是“强制”,突出的是自然、无痕的引导过程,避免强硬与刻板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价值教育引导意识、引导能力与教学智慧。

       四、总结与讨论

       价值目标的达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设立这一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但调查的结果表明,许多教师仍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价值目标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还有一些教师虽有了价值目标达成的意识,但又缺乏合理的引导,常套用知识目标的达成方法来达成价值目标,其效果难以理想。虽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价值目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间已不短了,但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价值目标的预设、达成效果并不理想。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进行改变。

       1.持续、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制度变革。课堂教学中“重知轻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改变课堂教学工具化思想与意识,是根本性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却是一个必须面对且要持续解决的问题。

       2.减少宏观理念培训,增加实践性、操作性的教学培训。大部分教师对于价值目标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该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刻,不知该如何预设与达成,缺少相关的指导性引导与培训。因此,价值目标落实效果不理想,除与宏观的制度有关外,还与教师缺乏价值目标教学达成操作指导有密切有关。新课程改革之初,中小学教师培训侧重的是理念培训,在课改十余年之后,我们的培训就应逐渐减少宏观理念的介绍,而应走进实践,进行实践性、操作性的培训,如价值观目标达成专题培训、教学设计规范性培训等。

       3.强化常规化教学管理。教学的常规管理是规范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管理工作,价值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强化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设计等措施来督促、引导教师关注该目标的科学预设与达成。

       注释: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践界被称为情感目标,学术界也有称其为价值观目标或价值目标,从价值教育的角度来看,称价值目标更为合适,本文统一称为价值目标。

       ②这25节课,通过研究发现皆可以预设价值目标。究竟每一节课该不该预设价值目标,这是另外一个研究问题,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展开。

标签:;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设与成就的实证研究&基于25个高中班级的课堂观察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