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从抓产值到抓产品的思路转换——关于江苏新一轮发展战略的一点考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发展战略论文,产值论文,思路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已将到尾声,新的一年又来了。在此时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前提下,对照新的形势,正视问题,找出不足,进而考虑新的战略和对策,这对即将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后,继续转向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做好各项准备,无疑是及时的和必要的。
对传统战略的双重评价
16年来,江苏与全国一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表现在整个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有了成倍增强,社会财富有了很大积累,城乡面貌有了根本改观,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各个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储存了新后劲,有目共睹、举世共识。得来不易,务必珍惜。
同时,又如人们所议论和某些人士所指出,成就固然突出,问题也较突出,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包括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国有企业活力不强,地区差别还在拉开,通货膨胀亟待抑制等,不同程度地潜伏着若干不稳定因素。拿江苏来说,具体表现为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反差,总量增长与结构劣化的并存,导致不少行业的能力过剩和设备闲置、一批企业的开工不足和亏损难扭、部分职工隐性失业和生活困难,等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处于新旧战略和新旧体制的转换阶段,传统战略及其依存的传统体制还没有被新的战略和体制所取代,有的还居主导地位,使经济发展不得不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习惯制约,往往沿着旧的轨道滑行。传统战略的基本特征,集中到一点,就是过份强调甚至片面地抓产值。反映在经济工作顺序上,总是先定产值增长指标,然后切块切条,相互攀比,层层加码,压逼企业。在此过程中,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单位都根据产值指标定投资项目,把产值扩张转化为投资扩张,接着筹资金、筹物资,终于造成需求失控,带来重复建设、结构趋同、技术低下(科技贡献率低)和上述一系列后果。长期以来反复出现的大起大落,都是以高指标为起点,以扩大投资规模为热点,以瓶颈凸出为转折点,以或大或小的调整即软、硬着陆为终点。计划经济的流弊,被称为“短缺经济”或“紧运行”,也集中地表现在这个完全属于人为的短周期、强波动,使经济发展付出了不该付出的代价。现在有人提出:经济发展到今天为什么问题还不少;似乎发展越快,矛盾越多。其实只是表明:传统战略不完善,老路不能再走了。
研究新一轮的发展战略,必须对传统战略作出双重评价,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又揭示其本质缺陷。如果全盘肯定或基本肯定,就会排斥新旧战略的更替,似无必要探索新的思路,也无助于当前一些严峻矛盾的解决。讳疾忌医,有可能继续走老路。
探索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我们把传统战略挂在计划经济的账上,在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时,就该本着市场经济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在理论上,已有众多的观点和学说。通俗地说,不妨归纳为两句话:计划经济是先抓产值,再到产品;市场经济是先抓产品,后有产值。产值(包括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净产值以及国民生产总值)本来以产品为依托,产值增长取决于产品产量的增长。所谓产值,无非是产品产量价值的综合计算。这个道理简明易懂。可见,计划经济是逆向思维;市场经济才是顺向思维。理顺这个思维路线,新的战略就呼之即出了,试拟如下:
首先,选准战略产品,经济发展才有生长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靠什么?靠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资本论》从商品开卷,商品即产品与市场结合,乃一切经济运动的灵魂。市场占有率决定经济增长率。这在企业是天经地义,如果没有畅销产品,就谈不上发展。区域经济也是这样,过去上海货打遍全国,近来广东货源源北伐,才有上海、广东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经济同样如此,从美国、日本到亚洲“四小”,都有一批拳头产品各领风骚。江苏经济发展并不例外,产销率高则兴,产销率低则挫。因此,实现持续增长,必须以产品为先锋,从选择、开发和培育产品入手。选择的标准:一是符合消费潮流,目前正在从温饱向小康过渡,“新几件”层出不穷;二是市场容量大、近期饱和率低、产品周期较长,这在12亿人口的大市场,回旋余地十分宽敞;三是自己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前几年,江苏曾经规划开发一批战略产品和标志工程,完全正确,可惜后来抓而不紧,成果不大;上海坚持不懈,赖以重振雄风,值得摹仿。有了战略产品,经济发展就随之而植入了生长点。这是市场导向即“需、销、供、产”,与计划经济的“产、供、销”顺序(过渡阶段为“限产、促销、压库”)大异其趣。
其次,依靠科技开发、战略产品才有生命力。选准战略产品后,能否开发,奏效如何,取决于科技进步。我们提出“科教兴省”,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包括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等,归根到底,最后都该表现为拿出高新技术产品来。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也靠科技进步。所谓把经济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离开了产品,难免是空话。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信奉一句名言:“产品的科技含量决定其市场容量,进而决定其产量”;因为产品的品种、质量、成本及其附加值,都与科技含量密切相关。国际市场的竞争,最后都是科技竞争;国内市场的前景,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江苏过去一批名牌产品,都是有此优势;后来有些名牌不再负盛名,就是被外省产品在科技含量上超越。科技开发的途径有三:一是自己研究、创造;二是购买专利,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引进、推广。后者在当前是捷径,而从长远看则该以前者为主。依靠科技进步,新产品不断开发,整个经济的生命力也就不断增长了。
再次,组织企业集团,规模经济才有大能量。开发新产品是一个开端,第二步在组织生产上,大有文章要做。过去,我们赞扬中小企业,肯定其灵活性,这在市场经济萌芽之初,确有暂时优势;现在市场经济经过培育、发育和发展,仅靠中小企业小打小闹是缺乏竞争力的(不否定小企业还有独特地位)。于是,同一行业,同一产品,谁能在竞争中取胜,又取决于其规模效应。组织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不仅有利于产品开发,更有利于专业化协作和大批量生产,得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凭其物美价廉或薄利多销来提高竞争力,在优胜劣汰的无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江苏建立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较早,现在论数量也不少;但是由于条块分割,不少以部门和市、县为界,跨行业、跨地区的不多,有的并未达到应有的规模标准。所以,在以产品为龙头、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前提下,扩大企业集团的覆盖面,并改革企业集团内部体制,转向以产权为纽带,实是当务之急。这与广东、上海比,他们已有资产以几十亿元计、产值以近百亿元计的大型企业集团,要求我们尽快地迎头赶上,缩小规模差距。
复次,开展现代化营销,市场竞争才有高份额。组成企业集团,不限于生产,还要在生产之后搞好营销,把产品转化为商品,真正推向市场。在计划经济导致短缺经济条件下,“皇帝女儿不愁嫁”,企业营销工作无关紧要;近年来消费品市场转向有限的买方市场,营销工作才显示其重要性。过去,始终停留在欠发达阶段,乡镇企业的“几千几万”和某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即其明证。现在,我们以现代市场经济为目标,把营销看作是生产的继续,就要讲究营销策略和营销方式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产品为基础,以现代化的营销为手段,才能通过竞争,获得逐步提高的市场份额。现代企业的经营目标,有的也已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转向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就是由于有了后者才有前者。现代化的营销,内容很广泛,主要是掌握市场信息、树立企业形象、优化广告策划、保证售后服务,并建立营销网络。在这方面,工商一体和工商分工应当因产品、企业制宜,不拘一格。特别是国有商业,具备各种优势,必须搞好营销,促进其现代化,真正发挥应有的主渠道功能。
最后,给以财力、人力支撑,经济发展才有持续性。经济发展,当然需要生产要素的强大支撑,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但是,与计划经济不同,不靠计划分配,而靠市场吸引。财力的筹措,重点在财政、信贷和社会集资。今后,前两者不可没有,但主要靠多种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和多种金融工具,并力求规范化,避免“乱集资”。人力的筹措,一般劳动力供过于求,关键在组织和提高;人才始终是稀缺资源,贵在完善开放的人才市场,达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并大力培训。投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过大会使投资环境恶化,而要在端正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上用功夫,以提高投资效益,达到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一部经济发展史,经历了“资源决定”、“资金决定”和“科技决定”、“人才决定”以及“结构决定”、“体制决定”等阶段。我们原来信奉的是“资金决定”,今后要逐步前进,更加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在这方面做好工作,经济发展就能持续不竭。
经济发展是系统工程。过去的顺序是“产值←投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今后转向“产品←科技→规模→营销←人才”,一切着眼于市场,属于不同的思路。其结果,前者是投入大、产出小,这几年投资增长率高出经济增长率一、两倍,不仅结构差、效益低,并且难以为继。新思路抓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不怕没有高产值,并且效益挂帅,结构先行,可望矛盾缓解、后劲充沛。
新战略的相应对策
新一轮的战略要有新的举措。16年来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如今这样的发展成就。但是,改革还未到位,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双轨制的现实之间还有距离,是制约有序发展的障碍;开放也未到位,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沟通和对接同样存在某些阻塞。因此,市场战略呼唤着市场体制和市场空间,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此相应的对策,建议如下:
——深化改革,一定要坚持规范化。改革是新事物,要有长过程,10多年只是一瞬,虽然跨了几步,严格而论,还带有试验和探索色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肯定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后具体设计了基本框架,自1994年起,才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实质性阶段,或所谓从体制外的政策调整进入体制内的机制转换。有人忽视改革的艰巨性,埋怨搞了多年改革还未解决根本问题,另一原因是前阶段的改革还没有达到高标准和规范化,有的地方甚至是图形式、赶进度,“歪嘴和尚念经”,使某些改革变了形、走了样。例如证券、期货、房地产等“市场热”,以致这些资本市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大多呆滞于原始的投机为主,规范化还要花大力气。下一步以企业改革为重点,更必须坚持规范化。否则,即使挂了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的牌,而机制转换不到位,始终是新瓶装旧酒。
——扩大开放,一定要坚持高质量。开放,作为另一种意义的改革,开始时有些一哄而起,片面追求数量,情有可原。但要看到,由此带来的遗留问题也多,例如出口的自我竞争过渡,以致结构不佳,效益不高;进口的筛选不严,以致“小康用品”甚至奢侈品泛滥,影响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的成长;尤其是利用外资的急功近利,相当部分不符合产业政策,包括重复引进,“假合资”等,真亏假亏竟达1/2。当务之急是提高“三外”工作的质量,出口要优化产品结构,进口要区别轻重缓急,利用外资要办一个、成一个。
——政府职能,一定要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的改革,兼有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双重性,是改革的最难点。各级政府既是改革的动力,又是改革的对象,自己革自己的命,难度很大。除了精兵(官)简政之难议论已多外,无论是实行政企分开、贯彻民主集中制、反腐倡廉,提高效率,都要做非常艰苦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选择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后,如何优化考绩机制、调整考绩导向并切实纠正相当普遍的浮夸风,同样有待于认真研究和有效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更靠政府力量。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能很强,不该削弱,但是一定要正确发挥,两个文明建设才可望争取更大胜利!
此外,针对江苏省具体情况,与全国一样,调整地区布局,缩小贫富差距,防止“马太效应”,也应当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看来,这不仅靠宏观调控,还有赖于市场机制。正如国际的产业转移和资金流动所昭示,全国范围内开始出现了“南资北投”“东资西进”的苗头,江苏省的区域投资环境也在悄悄变化,发达地区的工资、地价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为开发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创造了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实行优势互补,区域发展的调整和走向相对均衡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