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之二论文,社会发展论文,时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战略取向
(一)转变增长方式
“十一五”时期必须突出转变增长方式这个主线,推进由资金、劳动和自然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向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驱动型经济增长转换,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建立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因此,在战略选择上:(1)要促进资源从要素产出率低的部门向产出率高的部门流动,促进生产要素由低附加值部门向高附加值部门转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要素优化组合。(2)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体制上消除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体制基础,提高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充分性,打破行政性垄断,消除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合理干预,这就要求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集中到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并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放宽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在非自然垄断领域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进投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减少政府控制和通过行政手段分配的资源,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4)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二)调整经济结构
“十一五”结构调整要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1)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面向农业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2)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改组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有重点地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解决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自主创新作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支撑和着力点,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制造业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对现代化建设的保障程度,力争在优势产品、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精尖加工能力上取得突破。提高重化工业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促进重化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调整服务业结构,优先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保险、 物流配送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消除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政策障碍和体制障碍,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力度。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改变服务业“体制内”循环的发展现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就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相结合。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现实,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发展高技术的同时重视发展各种有利于就业的适用技术,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过程中扩大就业容量;通过加工度的加深,分化出众多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制造业和相关的服务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根据产业的经济特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在地域的相对集中,注重培育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以及吸引要素集聚的机制。
(三)开发人力资源
“十一五”时期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1)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 开发人力资源就是发展,投资人力资本就是积累财富的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谋发展、促发展。(2)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供给, 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水平,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新农民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3)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义务教育的国家供给和政府保障责任,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其他落后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4)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优先发展设在县乡、面向农家子弟的职业技术教育。(5)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优化专业结构,稳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6)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建设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7)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国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时期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1)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建设,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前沿,集中优势资源,在若干有比较优势、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实现突破。(2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依托核心企业建立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在若干产业发展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3)增加对战略性高技术、涉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政府投入,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构建和完善技术扩散机制,加快推进产业技术进步。(4)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并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为转变增长方式和增强我国竞争力创造条件。
(五)促进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集约型、多样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1 )以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市民化为中心推进城镇化,积极创造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稳定就业的条件,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市流动。(2 )促进城市发展有序化和城市建设集约化,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和城市建设规模,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加强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3)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注重发挥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引导小城镇集约化发展。(4)改革现行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清除阻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 统一城乡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促进城乡产业有机整合,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城乡关系。(5)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水平,提高农村经济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推进土地制度创新、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增加对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投入。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1)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强化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经济核心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2)继续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 在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加快特色产业的培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3)加大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力度,深化扶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措施。(4)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地区等重点区域为依托,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5)进一步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东西部之间、 经济核心区之间的骨干通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6)加大对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必要的政策倾斜和公共资源倾斜,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7)加强区域管理体制建设和区域政策整合,探索按区域主体功能构建区域发展的体制,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
(六)全面节约资源
“十一五”时期要实施资源节约战略,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1)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能耗、高物耗产业、产品的发展,限制国外低效落后技术和产品的盲目引进,实行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引导和鼓励消费资源节约型产品。(2)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 抓紧制定和完善用能产品能效和重点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实行高能耗产品淘汰制度,制订并发布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支持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降低能源消耗特别是石油消耗为重点,重点抓好冶金、有色、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3)建设促进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调控手段,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和节约资源的激励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保护和节约资源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4)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节约资源工作,鼓励企业、中介机构、个人积极参与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项目建设,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5)建立能源、 资源技术支持体系。集中力量研究开发影响未来能源、资源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组织开发高效节能技术、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和资源化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节能潜力。(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开发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资源节约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零排放技术,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支持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减少生产源头的自然资源投入和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再利用水平。
(七)推进体制创新
“十一五”时期,不仅要实现既定的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方面,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新型产权制度、培育要素市场、推进垄断性领域改革,使国有经济集中到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并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使产权更加明晰、权责更加分明,使要素流动性明显增强,使垄断性行业和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使政府控制和通过行政手段分配的资源减少并转由市场配置,以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分开,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使政府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为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和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通过推进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土地管理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土地、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等,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八)统筹内外发展
“十一五”时期,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坚持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2 )增强统筹协调内外经济的能力,主要是增强在战略层面、政策层面和体制层次的统筹协调内外经济的能力。(3)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要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4)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以及设立更多的管理运营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特别是承接国际项目外包、软件编程、呼叫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保险精算服务、税务、财务、评估、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国际代工。(5)实施“走出去”战略。 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6)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对外贸易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7)完善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进口协调机制、出口协调机制和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协调机制,加强行业组织自律协调机制,使中国生产要素组合方面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较大提高。
(九)建设和谐社会
“十一五”时期要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为重点,力求取得成效,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覆盖面,促进社会和谐度的提高。(1)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促进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体系建设。(2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仅要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实现公平,而且要向农村延伸。在继续做好整顿和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同时,以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为重点地区,以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和农村计划生育对象为重点人群,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改进筹资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平稳安全运行和有效积累。(3)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完善按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激励机制,同时努力将收入差距保持在适当范围内,维护社会公正。(4)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把社会的安全、稳定作为社会和谐的底线、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优先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突发性灾害应急响应体系。(5)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6)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分类推进社会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政府与社会事业单位的新型关系。鼓励和推进部分社会事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公益性组织,构建现代化社会的基本框架。
(十)坚持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减少,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国内保障程度提高。(1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坚决制止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滥采乱挖、严重浪费和破坏生态现象。加快开发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对重点流域、区域、 海域、重点城市的污染防治力度,从源头上消减大气、水、土地的污染源。(3 )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重点加大“三河三湖”、渤海、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区域、重大工程污染防治力度,将黄河、松花江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范围。(4)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 加强新型污染的防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5)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加强农业和农村污染的防治。(6)加强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继续实施“天保”工程、 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完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7)加强国际环境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课题负责人:朱之鑫、王一鸣
成员:陈东琪、张燕生、罗云毅、马晓河、杨朝光、郭小碚、韩文科、张苏平、石康、慕海平、杨宜勇、吴晓华、胡春力、周海春、郭春丽
总报告执笔:王一鸣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十一五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