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论文

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论文

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

林婉宜 魏梦阳 唐梅妮 徐小白

摘 要: 网络调查问卷中发现,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存在:教师缺乏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深入了解、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较少运用多元化评价,缺乏具体行为评价等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上述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积极心理品质;课堂教学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数学课堂上培养的意义

现代学校教育过度普遍关注学生的学科教育以及学业成绩,而极少关注他们在学科学习中诸如坚强、勇敢、自信、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积极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耐挫力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较为丰富的年代,所以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吃过苦”,因而耐挫力会显得较差,如小学生常会因为成绩波动或者人际交往障碍而变得消极抑郁,这都体现了小学生缺乏耐挫力的培养。因此通过培养小学生坚持、自制、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以增强他们的耐挫力。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科技型的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须是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是拥有创造力的人进行的行为。因此要想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就必须由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教师充分地挖掘小学生的创造潜力。小学数学课堂是充满趣味性、启发性,小学生能够通过思考一题多解等方式来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

培养小学生热爱学习、自制等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由于小学阶段是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无意注意具有被动性,因此此时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且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通过数学课堂渗透积极心理品质,营造充满趣味性与活动性的数学课堂氛围,在满足学生活动需要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热情,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状态下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存在的问题

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当地任教的小学数学教师填写完成,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师缺乏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深入了解

总之,在冬小麦全生长发育期内,当出现上述灾害时,都会造成冬小麦由于品质下降而减产;严重的春夏连旱、冬春夏三季连旱、乳熟期出现的冰雹、暴雨洪涝灾害等,使冬小麦成灾8成以上或者绝收,导致严重减产。

秀容月明见过梨友多次了,每次见到,都不敢相信眼前之人就是以暴虐嗜血闻名的屠夫。梨友三十来岁,身材修长,面容清秀,笑的时候,带着几分羞怯,一双手像刚剥了皮的葱,白,嫩,滑。

其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积极个性品质。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提升自身的个性品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有超强的业务能力,而且拥有极具特色的优秀个人特质。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极强的教学能力、做到关心、体谅、尊重学生、对学生要怀有期望。在课外生活方面,教师应该是衣着得体、善良热情、让人觉得亲切。具体可以体现以下几点:(1)关爱学生。要积极主动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和身体状况,善于聆听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对学生要抱以信任、真诚、尊重和耐心的态度;做到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和投入;(2)公正和尊重。公正对待每个学生,给予他们平等的学习机会,尊重是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对待学生要尊重,和学生家长交往,更要学会尊重他们,展示出一个优秀教师的品质。(3)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机。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才会更加主动,更加富有成效。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多重角色,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帮助。

(二)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忽视了热情和创造力品质的培养

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4%的教师设计作业时从不会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作业设计,70.41%的教师偶尔会这样做。因此也表明在真实教学环境下,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水平的差异性,难以做到照顾每位学生,为他们布置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作业。教师为学生设计出一份独特的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中获得成就感,提起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也能够从每一位学生的作业中发现该学生是否真的进步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闪光点。统一的作业,统一的答案,方便了老师的批阅,却没有促进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也没有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没有做到让全体学生“跳一跳,摘个桃”。

(三)较少运用多元化评价,缺乏具体行为评价

积极心理学是新兴的领域,学校、老师和家长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的了解极其缺乏,更不要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渗透培养了,而一些教师对积极心理品质和教学方法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如何在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多数交给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做,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没有受过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学习,基本上不关心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他们更注重教师的教育质量,使大多数教师更注重学生的知识,从而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缺乏认识,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至关重要。

三、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缺乏对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培训

有效的、具体的评价学生能够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但是多数教师却难以对学生的具体行为作出评价,往往只是简单地评价,而教师不能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及时做出积极的评价,评价语言比较笼统单一,且缺乏客观、真诚等积极情感的渗透,如“回答得很对”“你真棒”“很好,真不错”等,这种缺乏具体行为的评价,会使得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也不利于情感品质的培养。在调查中也发现57.14%的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具体行为评价的意识,但是还有接近一半的教师对学生具体行为评价的意识不强烈。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教师对积极心理品质有浅显的认知,但是在课堂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成效却很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他们不再只是教书匠,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对于教师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在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更要求教师对教材、学情熟悉,能够挖掘出教材中的特点渗透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结果中也可看出,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能够将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在课堂之中。但是从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来看,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教学目标设计在课堂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未能真正地落到实处。所以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使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方式渗透积极心理品质至关重要。

(二)教师自身积极心理品质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影响源,学生的一言一行来源于对教师的学习和模仿,那么学生的心理变化自然也会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这句话也深刻地道出了教师自身品质的重要性。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才会言传身教地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产生影响。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具有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仍需提高

新课改强调,教师不再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教书匠”,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学习上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挥他们智力的最大潜能,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但由于当前许多教师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不足,教师很难把握住积极心理品质来完成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并且教师角色出现变化、教师教育教学方式难以转变,他们很难从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到新的教学方式,这也使得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很难将积极心理品质所涵盖的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因素考虑进去。因此,在学习积极心理品质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此促进教师与学生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是当前推动积极心理品质在课堂中的应用的重要途径。

四、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培训,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训。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教育力量,其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多数学校的教师都接受过专门的学科知识培训,但是关于心理健康相关方面知识的培训很少,甚至从来没进行过类似的培训。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组织更多教师参与有关心理教育活动,引导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恰当地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从而在增强教师对于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的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教师对于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得越深入,就越容易关注到学生平时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心理脆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就能给予适时地帮助,而且能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长此以往也就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要关注差异,分层作业设计,达到因材施教。数学教学注重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因此,分层作业设计和因材施教是关键。在设计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分层作业。

我的目的达到了,用一张早就准备好的怀孕证明,就骗到了堂堂副市长。后来,我想,黄副市长之所以会上我的当,是因为他爱子心切,他不愿意他的儿子和我这样平凡没有背景的女子在一起,所以他选择了用钱打发。我拿着黄副市长给我开的十万块支票,没打招呼就离开了黄梁。走的时候我有些内疚,毕竟黄梁对我的感情是真的,他渴望与我结婚,白头到老。可是黄梁胸无大志,胆小怕事的性格,我确实不满。

(二)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因为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大数据应用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所以管理会计对于大数据的不够重视,只有将其用于企业运营之中才能使它发挥出来巨大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仅会简化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而且也会有效地控制企业成本。对于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管理会计会对此进行更多的工作实践,对数据做出整合分析,使管理者对企业的运营状况有一个立体清晰的了解,从而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大数据的应用,也会使企业对于自身与员工的业绩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三)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趣味性

(1)表述相同,即存在指代的两个要素的字符串完全匹配,例如“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

目前,教师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不透彻,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大多数学校也有心理健康教育,但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除了依靠心理健康课程,还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但是目前多数教师还未认识到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在进行调查后,我们也得知仅有21.43%的教师认为自己对积极心理品质有较深的了解。那么说明还有大部分教师对积极心理品质缺乏深入了解,所以也就缺乏渗透的意识。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了解程度决定他们能否将积极心理品质更好地渗透在课堂中。

其次,转变作业形式,增强趣味性,提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孩子,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大多是那些新奇的、变换多端的事物,这些事物能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更容易让他们进入到学习状态。布置趣味性作业既能让学生完成新授课的练习,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在趣味作业中激起兴趣,避免了以往对完成作业的厌烦。作业设计应照顾到个体,分层设计,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由此,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富有童趣的作业,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热爱数学。

味觉,是人类最早发掘出来的感觉之一,味觉记忆更是人们对于成长生活的一个印记,承载着岁月的温情。一个可以称为老字号的食品品牌,绝对是美味与文化叠加的产物,更是地道吃货刻进心头的爱好。

(四)注重评价多元化、具体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评价主体、内容及方式多元化。以爱为本,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就是评价学生的主导者。无论是在成绩还是平时表现上,都是只由教师来评价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容易出现主观臆断,可能导致教师因自己的主观判断错误导致对学生评价不合理。新课改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即从原来单一的评价主体转换为自评、他评、互评。多元化地评价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了解学生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主体是生活在学生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家长等,综合了周边人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避免了主观臆断的影响。

其次,要注重对学生具体行为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除了让学生认识自己,还要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以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语言比较笼统单一,在评价中缺乏客观、具体的语言,缺乏积极情感的渗透,导致许多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对老师的评价感到模糊不清,而且很多老师甚至在写终结性评语时也是利用模板简单、宽泛的进行评价。这样学生不仅会觉得敷衍,感受不到教师的真诚,也会觉得评价是无关紧要的一个形式化环节。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你真棒”“你真行”诸如此类的评语。但这种宽泛的评价语,学生并不明确自己做得好在哪里,棒在哪里,久而久之也会觉得评语是无关紧要的,从而也失去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这是当代教育事业革命性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从教师的专业服务转向学科的全程参与和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科本身的教学为基础再加上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将以往单一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和态度的整合,促进学生创造积极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周玮玮.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之对策[J].青海教育,2019(Z1):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作者简介:

林婉宜,魏梦阳,唐梅妮,徐小白,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标签:;  ;  ;  ;  

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