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国电大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它对教育的发展同样产生深刻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会议提出,教育的使命是要让青年一代学会“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嗣后,1992年里约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极为重要……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他们才有能力去评估并解决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样的是,要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以及技能和行为,并实现公众对决策的有效参与。”由此可见,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通过教育提高亿万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等专门人才。

中国电大作为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系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电大教育是对广大劳动者生动形象地宣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不断开发成人智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有效形式。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电大教育大有可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克服现存的弱点,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电大教育如何改革?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调查报告。面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报告》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能力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这些学习能力是未来高等专门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是他们都应具备的有关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本领,也是可持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广泛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上经过深入调研提出的上述教育革新建议,对中国电大教育通过改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从培养上述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看,电大教育的现状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现就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1.从电大现行的教育思想看,需要切实加以更新。电大教育的实践过程反映出某些比较陈旧的指导思想,表现在:片面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个性重视不够;教育的功利性导向过强,应试教育泛滥,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关注不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仍占主导地位,未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些陈旧的教育思想贯穿在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实施与评价等各方面,不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才能、应变能力和人文精神的人才。

2.从电大的专业设置看,需要扩大专业面,加强适应性。电大系统先后设置有20大类500多个专业,按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和招生办学。 现行专业设置比较适应过去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以及发展相对缓慢的社会。它过多地强调所谓“专业对口”,过份地要求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导致专业面过宽,适应性较差,这与现行国际科技发展明显朝向综合化的趋势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与多变性的要求不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少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人已不要求高校学生所学的东西完全对口,他们更注重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奉献意识与基本素质。他们认为有了这些基本素质,必然会有广泛的适应能力。虽然上述看法还未得到普遍的认同,但这只是时间差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才市场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不少电大毕业生埋怨“专业适应差”、“求职面过窄”。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专业设置改革宜作超前思考,着手重新设计。

3.从电大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看,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首先,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落后于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著名科学家卢嘉锡院士指出,现行高等学校的几门基础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是建立在以微积分数学、经典物理学和道尔顿原子论为基础的20世纪以前的科学结构和体系之上的。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很少进入基础课程的体系。这与培养21世纪人才是很不适应的。至于电大现行的许多专业课(特别是法律类、财经类、外贸类)的内容同样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在生产与工作第一线的学生常常反映学用脱节,学了无用;其次,现行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普遍存在着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训练;重分科教学、缺乏综合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的教学。例如在电大非人文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人文学科课程一般都低于10%的学分,而且只局限于几门政治理论课。这样单薄的人文课程难以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不利于培养学生都应具有的关怀、理解、尊重、平等、和谐、合作等基本的人文素质,而这些基本的人文素质却能促使人们按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关系。并且,薄弱的人文课程教育也难以培养学生的价值鉴别力,不利于他们自觉抵制个人主义、物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侵蚀。再次,现行课程体系中,由于追求各自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各门课程都趋向大而全,教材越编越厚,内容偏深偏难,在相关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相互重叠,教学过程相互分离等现象,挤占了不少教学时间和空间,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4.从现行电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看,需要重新调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目前电大教学模式的设计仍然仿照普通高校的系统面授教学,偏重于以教为主,有利于教师教得顺理成章,对如何开展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方法考虑偏少。学生的学习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依赖教师的灌输,侧重于知识的获取与记忆,没有注重将知识“内化”成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心理品质,培养联想、类比、比较、迁移、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等使人终身受益的能力。在现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仍起主控作用,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这与现代教学理论中强调以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学知”能力的指导思想是相悖的。

为了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高等专门人才,我们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针对上述电大教学工作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若干思路,供同仁们讨论。

1.要转变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思想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先导。从可持续发展观出发,现行电大教学思想要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文凭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影响下,在电大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为应试而学、教师为应试而教、干部为应试而管”的倾向,导致了偏离教育的培养目标,诱发了不良校风与学风。因此,必须改革这种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技能素质等。为此,要研究和制订电大学生素质目标体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素质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和以素质培养为主导的教学管理体系;其次是要从科技教育向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并举转变。本世纪后半期科技革命和工业化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各国都伴生出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手段,必须同时有赖于人文精神的发扬。因此,国际社会呼唤人文教育,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不断充实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内容。我国的情况同样如此。特别是近年来教育功利观的泛滥,高等教育“市场化”、“经济化”倾向的滋长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不安。教育界许多老前辈呼吁要重建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杨叔子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深刻地指出:“如果不重视科技,不重视科技教育,没有掌握高科技的高层次人才,国家经济就会落后,国防就会落后,综合实力就会软弱,生活就会贫困,人们就会愚昧无知,国家就会落后挨打。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人文教育,没有高水平的人文素质人才,就等于没有灵魂,就等于迷失方向,就可能走上邪路,这不但要挨打,而且可能亡国。”因此,杨叔子教授和其它许多知名学者都一致提倡高等教育要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我认为,这些意见对电大教育同样是十分适用的。针对现行教学计划,要下决心突破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精简相关课程中重叠的内容,减少必修课,增设文化素质修养方面的选修课,并保证有适当的(比如占15—20%)学分比例。增设这些课程还将有利于调整和拓宽德育的内容,改善德育效果;再次是要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要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角色转换,从知识的系统传播者、教学活动的主控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和支持服务者。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为学生创设运用知识和实现自我反馈的情境和条件。

2.要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现代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国际高等教育面临的热点问题。面对国际竞争的种种挑战,在世纪之交许多国家都把改革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迎接挑战的一项重大措施。中国电大教育为了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也必须花大力气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是电大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难点,因而不是个别电大少数人所能完成的。我们可以仿照国家教委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做法,由国家教委电教办和中央电大联合牵头,拨出专款,组织电大系统内外的远教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联合攻关,选题立项,开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与试点,在远距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研究和改革电大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等。在充分吸取普通高校有关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远距离学习的特点,改编或新编与制作高质量的、多样化的、单元结构式的、小型化的教学媒体。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具有开放而灵活的特征,它能及时将现代科技成果纳入其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它能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和亚文化,将人类文明成果整合起来充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对不断变动的社会需要随时作出反应。另外,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将更加适应新世纪不同领域科技趋向创造性融合的特点,它不但重视分科教育,也重视综合性和跨学科课程的教育,并把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等纳入其中。总而言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等基本学习能力。

3.要努力实施现代远距离教学模式和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我们要大力改革目前普遍沿用的系统面授教学模式,实施符合成人学生特点的现代远距离教学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远距离教学模式应是:遵循远距离教学规律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实施以学生自学文字教材为主、电化教材助学为辅、面授辅导为补充的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实施上述教学模式应抓好三个主要环节:①坚持学生以自学为主,即在学习指导媒体的指引下和辅导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生坚持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克服依赖心理。它包括独立拟订个人学习目标与计划、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与进度、独立阅读文字媒体与视听电化媒体、独立观察与思考、独立实验与实习等。通过这些独立学习活动,学生不但掌握系统的具体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学习,并把获得的新知用以构建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所获知识的智力价值。为此,要编制和提供适合学生自学的学习媒体和自学指南,辅导教师要花大力研究和实施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②利用电教媒体的助学功能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果。鉴于我国广播电视通讯网络比较发达,广播电视教学节目及其录音录像已成为比较普及的辅助教学媒体。各级电大要进一步改善视听设备与服务工作,提高视听效果,并创设既能集体视听,又能个别视听的环境与条件。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与利用。③要安排适当的面授辅导、集体讨论、习题课、作业及其讲评、测试等环节以及推广利用信函、电话、语音信箱等简易联系形式,强化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与间接的交流与沟通,增加远距离学习的情感化因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以上三个学习环节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条件下各级电大经过努力都能做到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密切注视并跟踪国际现代远距离教育的发展动态,部分有条件的地方电大要在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多做工作,先行一步,如研制和试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辅助学习(如CD—ROM、V—CD等)、利用双向电视系统或各级计算机网络系统创设的虚拟电子课堂试行某些课程的教学辅导等,以加强对教学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式处理,更好地达到优化教学通信和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并积累教学手段技术化与情感化高度融合的经验。这是面向21世纪我国远距离教学现代化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远距离教育条件不平衡的状况,在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中不要一刀切,齐步走,应强调联系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但也不应固步自封,在国际现代远距离教学手段现代化快速进展的形势下止步不前,自甘落后,无所作为。

标签:;  ;  ;  ;  ;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