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蚕“热”“冷”的思考_桑蚕论文

对家蚕“热”“冷”的思考_桑蚕论文

桑蚕“热”的“泠”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桑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度过漫漫五年的低迷周期之后,河南省植桑养蚕户终于盼来了令人兴奋的曙光。去年下半年,蚕茧价格开始回升,每公斤价格由前几年的10元左右上升到18元左右。这种好势头一直强劲地持续到今年:5月27日春茧开采,6月5日即告售罄。而且,直到本周,江浙一带茧丝绸厂家仍不断向河南省打来求购蚕茧的电话。

这种几年未见的局面,犹如一把火焰,重新点燃了许多农民发展桑蚕的激情。近几天,记者曾先后实地走访或电话采访了信阳市、南阳市的一些主要桑蚕产地,发现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都在磨拳擦掌,有的乡镇甚至喊出了一年发展万亩桑园的口号。据省农业厅统计,目前,全省新增桑树育苗面积已达3000多亩。

应该说,在大部分产品价格偏低、销售困难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市场行情看好的桑蚕生产趋之若鹜,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热”得过头,盲目大上,结果很可能又会重蹈前些年的覆辙。

众所周知,桑蚕生产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多年的事实证明,这个市场从来就是峰谷交替的。而这种市场波动,往往容易造成桑蚕生产的大起大落。人们也许还没忘记,1988年前后,国内外茧丝绸市场需求旺盛,茧、粮价格比一度高达1∶10。受此刺激,河南省桑蚕生产规模迅速膨胀。到1995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60万亩,产茧量达35万担,分别是1988年的14倍和34倍。然而,受国内外茧丝市场疲软的影响,从1995年下半年起,茧、丝价格一路下滑,河南省桑蚕生产规模亦迅速萎缩,到去年底,全省桑园面积仅剩20万亩,不少植桑农民尚未收回投资,就忍痛向桑树举起了砍刀。

来自国家经贸委的信息表明,虽然当前茧丝价格一路走高,但丝绸市场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丝绸消费需求和出口全面增长尚需时日。

如何避免桑蚕生产又一次陷入大起大落的怪圈?记者为此请教了省农业部门的有关专家。他们认为,河南省具有植桑养蚕的最佳地域优势,国家亦有将茧丝绸原料生产和原料初加工基地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导向,加之国际市场回暖,桑蚕生产的确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只要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河南省桑蚕生产定能得到健康、稳定发展。他们建议:加大对蚕农的技术培训力度,新建桑园一定要规范化、标准化,合理设置行距,推广“青松·皓月”、“春蕾·珍珠”、“豫华·渭春”等优良品种,及小蚕共育、方格簇等养蚕技术;加快蚕业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桑蚕生产经营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只要产品优、成本低,即使在市场低谷时期,也同样能够赢得高收益。如果有这个把握,农民朋友尽可以放心大胆地植桑养蚕。

标签:;  ;  

对家蚕“热”“冷”的思考_桑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